以下是含有不安全性行的搜尋結果,共44筆
最新研究顯示,自 1950 年以來,人類平均壽命延長約 20 年,長期照護措施與老年疾病預防成效顯著;然而,青少年與年輕人死亡率卻上升,成為全球健康的新挑戰。
今年愛滋感染人數有望跌破千人!疾管署公布,今年1至7月全國新增愛滋感染人數為513人,較去年同期下降12%,繼2023年後,有望再度跌破千例門檻。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愛滋感染以「25~34歲」占近4成最高,鼓勵年輕族群定期接受愛滋篩檢。
七夕情人節將至,疾管署公布,今年1至7月全國新增愛滋感染人數為513人,較去年同期下降12%,預估今年度有望跌破千人,並以「25~34歲」占近4成最高。適逢暑假尾聲,疾管署推出愛滋自我篩檢專屬優惠碼「BTS」限時免運優惠,自8月29日起9月7日止,鼓勵年輕族群定期接受愛滋篩檢。
M痘疫情沒斷過?台中市衛生局6日接獲疾管署通知新增1例M痘確診個案,30歲北屯男子自述曾有同性間不安全性行為,8月初出現頭痛、腹股溝腫痛及肛門周圍皮疹等症狀,就醫採檢後確診,這也是台中市今年以來第2例M痘確診個案,個案自述接觸者1位,經瞭解目前無症狀,已提供衛教資訊,並提醒個案進行為期21天的自我健康監測。
根據最近報告,自從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俄軍愛滋病(HIV)病例暴增了2000%,自2022年以來,俄國已躍升為全球新增愛滋病例數前五名的國家,而俄羅斯成為愛滋大國的原因也被揭開。
我國梅毒病例連5年上升!一名30歲女性,出現頭痛、掉髮,就醫確診為二期梅毒,且已侵入腦部神經,一查竟是男友在外「偷吃」惹禍。醫師提醒,即使自認有固定、忠實伴侶,也應遵守安全性行為及相關保護措施。
掉髮竟是感染梅毒!一名30歲女性,只有男友一名固定性伴侶,近日出現頭痛、掉髮現象,就醫竟確診為二期梅毒,且已侵入腦部神經,且感染源竟來自男友在外「偷吃」。醫師呼籲,即使自認是「忠實性伴侶」,仍應遵守安全性行為及相關保護措施。
台灣1986年以前出生的民眾,沒有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政策,感染B肝風險較高,可能發展成肝癌。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40歲以上「B肝疫苗斷層世代」族群進行調查發現,近5成民眾不知道B肝主要感染途徑,甚至有4成誤以為吃飯、講話就會傳染,還有1/3的B肝帶原者未每年追蹤,發展成肝癌的風險大增。
膝蓋痛竟然是因為得了淋病。泌尿科醫師程威銘分享有一位45歲男子,因膝蓋腫痛、走路困難、發燒就醫,本來以為是痛風發作,但檢查確診是感染淋病,這讓男子非常錯愕,因為從未有解尿疼痛、分泌物多等不適。他提醒性病不一定從下體開始,若關節莫名腫痛,又有危險性行為,也別只想到痛風或退化。
暑假效應發酵,疾管署公布,國內愛滋病毒感染、淋病疫情雖均持續下降,但梅毒疫情仍上下波動,其中13-24歲青少年梅毒通報數已連續4年上升:2024年較2023年上升19%、今年上半年較2024年同期上升13%。疾管署啟動24歲以下年輕族群免費梅毒快篩服務。
台灣愛滋感染人數連續6年下降!疾管署今(12)日公布最新統計,今年截至5月份,本國籍愛滋病毒感染者人數新增359例,比去年同期下降15%,且疾管署預估今年可望再度跌破千人關卡,有望寫下22年來新最低紀錄。
「身處教育現場,我知道青少年的性行為比例上升很多,但沒想到性病竟然爆增到這種程度!」台灣性教育學會副理事長馮嘉玉,同時也在新莊國中擔任健教老師,向CTWANT記者坦承,看到衛福部最新資料:近十年15~19歲青少女梅毒案例爆增53倍,就連小三女童也感染梅毒時,真的嚇了一大跳。
一名18歲少女因私密處潰瘍且傷口疼痛就醫,原以為只是私密處皰疹,豈料進一步篩檢發現,不僅感染多種性病,還曾得過梅毒卻渾然不知。醫師指出,梅毒有「偉大模仿者」稱號,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早期的紅疹甚至可能被誤認為過敏反應,導致許多患者直到後期才發現感染。若曾有不安全性行為,應定期篩檢,以確保自身與伴侶的健康。
21歲的小萱近期因下腹疼痛、分泌物異常就醫,經診斷發現感染淋病,她沒有明顯症狀,過去也未曾感染,原來是她的伴侶近期出現尿道不適,兩人平時又沒戴保險套,進而傳染給小萱。疾管署提醒,淋病、梅毒等性傳染病,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影響生殖健康,甚至導致骨盆腔發炎、不孕等併發症,呼籲平時遵守安全性行為並定期篩檢。
西洋情人節前夕,愛滋防治卻出現警訊。疾管署最新統計,2024年國內新增確診通報本國籍愛滋病毒感染人數達1002人,讓20年來首次跌破千例的紀錄僅維持一年,就破功,其中「15至24歲」及「25至34歲」兩年齡層,出現明顯增加,染病人數較前一年雙雙增加近二成。
明天就是情人節,愛愛請保護自己。有醫師分享有位17歲少女,因下體搔癢,先被診斷是陰道滴蟲感染,後來四肢開始冒出紅疹、下體長出贅生物,才由媽媽陪同就醫,檢驗後再證實得了淋病、菜花與梅毒,提醒性行為務必全程戴保險套,以免後悔莫及。
教改一直強調價值中立、開放多元,但沒有核心理念的多元開放會帶來甚麼結果?近日各種校園亂象發出警訊,除非淋病、梅毒、霸凌、吸毒都被承認是某種多元價值,否則課綱就該從根本進行檢討。
教改一直強調價值中立、開放多元,但沒有核心理念的多元開放會帶來甚麼結果?近日各種校園亂象發出警訊,除非淋病、梅毒、霸凌、吸毒都被承認是某種多元價值,否則課綱就該從根本進行檢討。
我國青少年感染性病比例逐年攀升,性病年輕化問題加劇,尤以青少女增幅最大。疾管署統計,15~19歲青少女感染淋病人數,10多年間增長6倍,梅毒更暴增53倍,醫師指出,雖然仍以男性感染人數最高,但女性增加趨勢較快,呼籲民眾落實安全性行為及雙重避孕,減少性傳染病傳播。
國教行動聯盟於今(15)日揭露我國青少年性病問題已達警戒程度。依照調查數據顯示,15到19歲女性感染梅毒病例呈現低齡化趨勢,在近10年間激增53倍,從2014年4例暴增至2024年211例;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建霈表示梅毒沒有立刻獲得治療嚴重恐惡化至第三、第四期,損傷心臟和神經系統,提醒青少年安全性行為,且性伴侶也要治療,避免「乒乓球」效應,不斷交互感染,才能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