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供水安全的搜尋結果,共20筆
針對水庫光電案場違法延長使用年限爭議,經濟部指出,目前水域型太陽光電案場,為水庫管理機關評估後辦理招商,無須依《水庫蓄水範圍使用管理辦法》第5條規定另申請許可,也沒有第20條使用許可期限3年的限制,因此無外界所稱違法延長使用年限的情形。
鳥嘴潭明年將全面供水,卻有業者要在鳥嘴潭上游、南投埔里申設垃圾掩埋場,多個環保團體憂心掩埋場距離鳥嘴潭集水區太近,恐危及下游鳥嘴潭的供水安全,30日邀集相關權責單位座談,希望南投縣政府將申設案退件、並畫設鳥嘴潭水源保護區。南投縣環保局表示,將要求業者傾聽地方意見,縣府依法確實把關。
鳥嘴潭明年將全面供水,卻有業者要在鳥嘴潭上游、南投埔里申設垃圾掩埋場,多個環保團體憂心掩埋場距離鳥嘴潭集水區太近,恐危及下游鳥嘴潭的供水安全,今日邀集相關權責單位座談,希望南投縣政府將申設案退件、並畫設鳥嘴潭水源保護區。對此南投縣環保局表示,會要求業者傾聽地方意見,縣府也會依法確實把關。
曾榮獲教育部第18屆《技職之光》肯定的聖約翰科技大學傑出校友、祥泰水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飛龍,不僅在專業領域成就斐然,更秉持「提攜後進、薪火相傳」的精神,悉心栽培來台深造的越南學生。他成功地將這群學子從學徒培育成技術骨幹,建立了一支優秀的越南籍核心工程師團隊,身體力行聖約翰校友一脈相承的傳承價值。
台灣能源轉型再添生力軍,湖山小水力發電廠座落於雲林斗六市湖山淨水場內,為裝置於自來水關閉管路(Closed Loop)系統的小水力發電,將於今年5月正式啟用,此案由韋峰能源投資開發,結合水資源管理與「取能不取水」創意,為台灣小水電發展樹立新標竿。
大陸官方微信公眾號「湖南生態環境」消息,近日湖南湘江最大的支流耒水河,郴州-衡陽跨市斷面大河灘地表水自動監控站數據顯示鉈濃度異常。25日湖南省生態環境廳發布關於耒水流域(郴州-耒陽段)鉈濃度異常應急處置情況通報:經核實,確定污染源為郴州市蘇仙區某水泥生產企業,日前拆除舊生產線窯爐時,含鉈灰塵被雨水沖刷排放入外環境水體導致。
為穩定產業用水並促進半導體產業發展,水利署於今(10)日與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召開「水資源多元化管理合作平台」會議。水利署向產業說明,目前全台三大科學園區已核定用水量為每天131萬噸,實際用水量每日63萬噸,尚有餘裕水量每日69萬噸可提供產業投資發展。
位在台北市公館的公館淨水場配水池,從民國66年落成至今,使用已達年限,因此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也於2020年啟動改建工程,預計2025年下旬完工。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近日也前往視察,瞭解工程施工進度與品質,也給施工團隊加油打氣,希望施工團隊繼續加油,如期如質完工,提供大台北穩定的供水。
為改善供水品質及推動照顧偏鄉原民政策,國發會已核定「無自來水地區供水改善計畫(第五期)」,未來5年將投入106億元經費,預計可改善6萬戶供水設施,提升自來水普及率,強化供水品質及安全,並帶來延性鑄鐵管(DIP) 100公釐(mm)至200mm銷售商機,包括興南、錦源、欣造,及友騰等4家鑄造管材商有機會受惠。
大陸《人民日報》用戶端5日報導,一滴泉水流出北京的新變化。妙峰山下,北京市門頭溝區陳家莊村泉眼再次湧動汩汩清水。近年來北京已重現81孔泉眼。
澎湃新聞報導,大陸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局8日指出,2023-2024年度黃河水量調度圓滿結束。在黃河年度來水偏少形勢下,黃委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全面落實大陸《黃河保護法》,統籌做好抗旱保灌、生態流量管控等工作,精心部署、統籌謀畫,強化幹流及重要支流水資源調度管理,高品質完成黃河水量調度任務,取得顯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因應今年第3號颱風凱米(GAEMI)逐漸逼近,台北自來水事業處今(23)日上午完成翡翠原水管取水系統切換準備工作,預計將於今日下午開始取用翡翠水庫原水,颱風期間將可有效確保自來水供水水質及水量穩定。
頭前溪是新竹地區民生用水來源之一,環境部每月水質監測結果,在全國排名都名列前茅,縣府2022年7月在興隆大橋下隆恩堰進水口前提岸,設置24小時固定式水質感測器,2年來監測結果未(稍)受汙染程度時段達92%以上,環境部長彭啟明16日到現場聽取各單位簡報,肯定水利署、水公司及新竹縣市政府環保局對水質安全的努力。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報導,自6月1日起,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式開始向沿線受水地區供應西江水,進一步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訊息顯示,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自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以來,截至3月18日,累計調水突破700億立方公尺,相當於黃河近一年半的水量,沿線1.76億人從中受益。提升了沿線大中城市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空間。
據澎湃新聞引述大陸水利部指出,截至2024年3月18日,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累計調水量突破700億立方公尺(含生態補水超過108億立方公尺),其中中線調水625.93億立方公尺、東線調水67.77億立方公尺、東線北延工程調水6.3億立方公尺,惠及沿線7省市40多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超過1.76億。
為解決粵港澳大灣區東部城市群缺水難題,引西江之水「解渴」成為解決方法。而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在歷經14年的調研工作、5年施工期後,2024年1月31日,該工程實現全線正式通水。總投資約354億元(人民幣,下同),年供水量17.08億立方公尺。
為解決粵港澳大灣區東部城市群缺水難題,引西江之水「解渴」成為解決之道。而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在歷經14年的調研工作、5年施工期後,2024年1月31日,該工程實現全線正式通水。總投資約354億元(人民幣,下同),年供水量17.08億立方公尺
澎湃新聞6日報導,去年12月以來,受珠江流域降雨、來水偏少和河口鹹潮活動加劇影響,廣東珠海、中山等城市主要取水口連續多日無法從河道抽取淡水,城市供水風險增加。為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大陸水利部於2023年12月25日啟動2023-2024年珠江壓鹹補淡首次調水,目前應急調水已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5日,西江龍灘、岩灘、大藤峽和北江飛來峽等水庫累計向珠江下游補水5.8億立方米,有效壓制珠江河口鹹潮,西北江三角洲磨刀門水道鹹界最大下移34公里,為珠海、中山搶蓄淡水創造了有利條件。
大陸央視新聞報導,中國大陸水利部稱,大陸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11月15日正式通水十周年,受水區直接受益人口逾68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