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倚美的搜尋結果,共322筆
從《經濟學人》在2021年提出台灣是地球最危險地區,到今年《時代》專欄點名台灣是全球最危險引爆點,台海危機早已從黑天鵝變成灰犀牛,執政者卻視而不見,偏執地將交流視為賣台,把和平抹成投降,走在抗衡與扈從的鋼索上,構成國家生存的最大風險。台灣若要長治久安,有必要盡速跳脫現實主義的短暫和平,反向從多贏的思維進行「和平推演」,才是符合國家利益的當務之急。
美國總統川普定調「川習會」是G2歷史性會議,帶來了永恆和平與成功;戰爭部長赫格塞斯呼應川普,除了要做到「以實力維護和平」,更彰顯與中國的相互尊敬及正向關係。反觀民進黨拒絕改善兩岸關係,堅持以實力對抗中共,沒有避戰選項,但採購F-16戰機與潛艦國造等重大國防建軍計畫頻出狀況,錯誤戰略與國防管理失控使台灣安全陷入空前險境。
APEC的「川習會」未提「台灣」讓各方揣測解讀。相較於2023年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舊金山,甚至親口對美國總統拜登以「最核心、最敏感、最首要」,以及後來所有北京官方均以「紅線、底線」強烈嚴肅地描述中美關係針對「台灣問題」的關鍵位置,如今面對更強勢鮮明的川普,中美兩強人竟絕口不提台灣,原因何在?
全球矚目的釜山「川習會」落幕,並未如各界預期討論台灣問題,台灣有如釋重負之感,綠營甚至以為是美台之間的「鐵默契」使然,這些都是危險的認知與誤判,美中經貿戰術性休兵與台海形勢不能畫上等號,台灣為全球最危險的衝突熱點並未翻篇,台灣問題終將在未來的川習會浮上檯面。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10月國政民調顯示,總統賴清德滿意度40.1%、不滿意度53.3%;滿意度提升4.6個百分點、不滿意度下降3.7個百分點,同時民進黨的好感度也回升至38.6%,略高於國民黨的35.7%與民眾黨的32.6%。對此,前扁辦主任陳淞山29日就表示,這主要是因為民進黨近月未犯重大錯誤,內部紛爭趨緩,而國民黨陷入黨主席選舉爭議,民眾黨則因捲入昌狗仔風波,導致民調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
陸委會針對大陸重慶市公安局宣布對沈伯洋「立案偵查」表示:立案追訴我國會議員的行為,是北京當局透過「懲獨」之名遂行「跨國壓迫」,予以嚴厲譴責。若果如此,沈伯洋大可立刻坐飛機離台試試?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兩岸就是「一個國家」,針對倚美謀獨的沈伯洋進行立案偵查,有何不可?
《時代》雜誌和《新聞周刊》近日接連發表與台灣相關的報導。前者刊登文章稱賴清德總統是魯莽的領導人;後者則特別撰文介紹台灣的少子化危機。這兩篇文章看似無關,實則共同揭露同一個現實,即台灣正同時面臨外部戰略壓力與內部結構崩壞的雙重危機。
藝人逃避兵役受到台灣社會矚目,尤其在民進黨政府高舉「抗中保台」的當下,有權有錢的藝人們,卻可以透過管道逃避兵役,對比韓國社會給予藝人當兵的壓力,同樣處於戰火邊緣的台灣卻是閃兵不斷,實在諷刺。
華府對賴清德的觀感,正從「戰略夥伴」轉為「麻煩製造者2.0」。這股不信任感,源自他反覆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與川普政府採取的交易型對中路線明顯扞格;但即便明知風向已變,卻又得仰賴以「抗中保台」為核心的執政方針來求取政權維穩,導致兩岸政策落入意識形態凌駕危機管控的困境。今天他得到「魯莽」的評價,其來有自。
華府對賴清德的觀感,正從「戰略夥伴」轉為「麻煩製造者2.0」。這股不信任感,源自他反覆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與川普政府採取的交易型對中路線明顯扞格;但即便明知風向已變,卻又得仰賴以「抗中保台」為核心的執政方針來求取政權維穩,導致兩岸政策落入意識形態凌駕危機管控的困境。今天他得到「魯莽」的評價,其來有自。
「美國琴」出席「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還以英文致詞。真不知道美國這個附隨組織又花了台灣民眾多少的血汗錢。然而,台灣社會出現了新的政治契機。鄭麗文當選中國國民黨的黨主席,必須認識到即將面對的巨大政治工程,是要與在台灣的統派、中華民國派進行合作,讓多數台灣民眾瞭解:「疑美知共」是正確,「跪美反共」是錯誤。
日本自民黨選出高市早苗為新任黨魁,將成為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首相,高市早苗長期被視為「對中鷹派」,也因此讓賴政府與綠營一陣暗喜,認為她會是繼安倍晉三之後,對台灣最友好的日本領袖,各種台日緊密甚至聯手抗中的幻想浮現,但從其選後論述趨於緩和,台灣實在沒有過度期待的必要。
日本自民黨選出高市早苗為新任黨魁,將成為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首相,高市早苗長期被視為「對中鷹派」,也因此讓賴政府與綠營一陣暗喜,認為她會是繼安倍晉三之後,對台灣最友好的日本領袖,各種台日緊密甚至聯手抗中的幻想浮現,但從其選後論述趨於緩和,台灣實在沒有過度期待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