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全球航運的搜尋結果,共282筆
當地時間11月6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開幕。美國30年來首次缺席一度引發國際社會擔憂,但不少參會人士反而如釋重負,畢竟川普政府對氣候議題的反科學敵意,早已成為全球氣候變暖國際合作的障礙。
大陸《環球時報》報導,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召開前夕,貝倫氣候峰會當地時間6日至7日,在巴西貝倫舉行,主要議題包括氣候與自然、能源轉型、《巴黎協定》10周年評估、國家自主貢獻與氣候融資等。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出席。「中國呼籲取消綠色產品關稅。」成為多家外媒報導標題,丁薛祥在會上提出3點建議,包括把握正確方向、落實氣候行動、深化開放合作。
因應美中貿易衝突,經濟部提出推動「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行政院今年7月也通過延長方案且擴大適用範圍。而據監察院審計部112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該方案雖有一定成效,但仍有逾半數投資案件未完成等缺失,有3位監委歷經1年調查後,在昨日提出調查報告揭露,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仍有若干缺失,監院要求經濟部與國發基金檢討。
台股10月交易進入最後一天,屢屢攻新高的台股拚單月漲點創歷史新高的關鍵一刻就在今(31)日。法人指出,統計至30日,10月單月漲點2,466點,已超越史上最大漲點2,430點,鑒於台積電盤後鉅額交易又來帶風向,最高均價衝至1,649.25元利多催化,31日台股收月線之際,挑戰史上最強單月勝算極大,也提前宣告台股締造了史上最輝煌的10月行情。
中美貿易協議、稀土等議題懸而未決,雙邊又在10月中旬打響航運戰。據統計,中國開始向美國有關船舶收取特別港務費當周,中國港口就出現擁堵情況,船隻在抵達中國港口後,平均需要2.66天才能進入泊位,創下今年以來最長時間。
大陸觀察者網22日報導,中國大陸交通運輸部14日印發《對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別港務費實施辦法》,回應美國貿易代表署更早對中國海事、物流及造船業301調查措施,自14日起對中國公司擁有或營運船舶、中國造船舶、中國籍船舶加收港口服務費。中方選擇14日公布生效,時間完全「對等」回應。具體條款也基本一一對應。關鍵在於,中方反制,不僅打破美方削弱中國航運業和造船業迷思,還迫使全球航運公司重新審視整件事情來龍去脈,進而在確定未來戰略時,要掂量掂量自己站位。
慧洋-KY(2637)21日公告一艘新船4萬噸散裝貨輪加入營運搶市,已簽訂租家採指數連結型租約,近年新造節能船指數連結日租可達約110%~120%。
萬海航運在21日海外線上法說會強調兵貴神速,將緊盯川習會貿易關稅談判與供應鏈轉移變化,彈性調整運力搶商機,31日起攜手長榮、陽明,新增華北直航印尼航線,因應中國與東南亞雙向貿易活絡。
據大陸「交通運輸部」微信公眾號消息,今天(10月19日)上午,以「協作共促全球航運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2025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在上海開幕。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出席並致辭。大陸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部長劉偉,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出席並作主旨演講。針對美國對中國加收港口服務費,劉偉敦促美方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停止對中國海運業的一切無理打壓。
最近一段日子川普在美國國內或者國際事務都非常活躍、四處出擊,也吸引住媒體的焦點,然而,就在他意氣風發時,過去幾天美中經貿關係劇烈惡化,導致10月10日美國的三大股市暴跌。這預示中美經貿脫鉤的開始?或者這將是一個轉機,在劇烈交鋒後,美中兩國會更清楚的認識對方,為建立兩國新的、長期關係打下基礎?
中美貿易戰火延燒至海運領域,美對中國營運船舶或中國製造船舶開徵「港口服務費」,14日生效,中國也不甘示弱,同日起對美國擁有、運營、建造或懸掛美旗的船舶課徵「特別港務費」,推升美國線運價暴漲逾5成,「非美中」航商迎轉單紅利。
2025年10月14日起,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所有中國船東或營運商使用中製船舶進入美國港口的航程,徵收「港口費」。此舉不僅震撼全球航運業,也再次暴露川普政府對全球供應鏈與制度治理的根本誤解。這是損人不利己的政策。中國也宣布向美船徵收「報復性港口費」做為反制措施。
國際海事組織(IMO)14日至17日將開會表決用來降低全球航運業碳排的「淨零框架協議」(NZF)。美國政府為了阻擋航運碳稅過關,威脅要對支持國家進行嚴厲制裁。
國際海事組織(IMO)將於14日至17日開會並投票,決定「淨零排放框架」(Net-Zero Framework)的提案,目標減少國際航運業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面對首個可能通過的航運碳稅,美國政府揚言要嚴厲制裁支持國家,意圖施壓否決。
美國總統川普因中國大陸9日加強稀土管制,威脅加徵100%關稅而撼動全球市場,但12日釋出善意願與中國達成協議,被質疑又玩弄先叫陣後退縮的TACO戲碼。美國財長貝森特已透口風,月底的川習會仍可望如期舉行。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10月3日正式發佈CSMS #66427144號公告,確定自10月14日起,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擁有、運營或建造的船舶,以及所有外國建造的汽車運輸船徵收額外費用。界面新聞引述航運諮詢機構測算,美國的這項舉措將在2026年給全球前十大班輪公司增加32億美元的成本。
美國總統川普為了因應大陸在海上勢力的迅速擴張,宣布自下週起對使用陸製船舶的船東徵收新港口費,此政策預計將對全球航運市場帶來重大衝擊,全球十大航運公司明年因此恐損失高達32億美元(約新台幣985億元)。
澳洲前總理莫里森8日在「台北安全對話」專題演說中分析,中共目前仍判斷對入侵或封鎖台灣的戰略不划算,但局勢驟變,一旦中共決定採取敵對行動,就再也無法「重置局勢」,他強調,台灣必須具備在戰事初期72小時內重創敵軍的能力,這需要更高的國防投入、跨黨派團結,以及與盟友更緊密合作。
中共若要大規模登陸台灣,恐需諾曼第20倍的兵力!在今登場的2025台北安全論壇中,來自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RUSI)的副研究員Peter Olive及資深研究員Philip Shetler-Jones,皆認同指出,中國與其試圖入侵台灣,不如切斷海上貿易與補給線,以及透過持續干擾台灣的政治、輿論、韌性資源等,離間政府與人民;此外,可以嘗試探索無人化的海上交通安全技術,以維繫海上貿易韌性。
散裝航商慧洋-KY(2637)受惠北美進入穀物運輸旺季,加上出售兩艘老舊小型船舶認列處分利益,自結9月稅前盈餘6.55億元、年減7.9%,每股稅前盈餘0.88元;累計前三季稅前盈餘18.39億元,每股稅前盈餘2.4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