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出口前景的搜尋結果,共44筆
受到日圓貶值的幫助,日本9月出口是過去5個月首次成長,雖然美國已在9月下調日本汽車輸美的關稅,但對美國的出口還是繼續走下坡。
中共第二十屆四中全會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根據官方公告,本次會議的重點議程之一是審議「十五五」規畫建議,為2026年至2030年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擘畫藍圖。由於大陸官方20日也將公布第三季GDP等多項經濟數據,外界關注,北京如何在內憂外患交錯的局勢下,穩住經濟基本盤並尋求長遠突破。
輝達(Nvidia)將於周三(27日)美股盤後公布最新財報,股價在財報前夕依舊維持堅挺走勢,市場情緒偏向樂觀。分析人士指出,本次財報將再度驗證人工智慧(AI)產業才剛起步,如同「九局比賽才走到第二局下半場」。
綜觀近一周芝加哥(CBOT)穀物期貨漲跌互見,市場正在等待本周美國中西部年度 Pro Farmer 作物巡迴活動的結果,加上對中美貿易關係的不確定性擔憂,令市場保持謹慎態度,截至本周周五亞洲電子交易,大豆上漲1.20%,玉米上漲1.85%,小麥上漲0.57%,主要受到出口需求強勁的支撐。
根據日本財務省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整體出口年減2.6%,寫下2021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其中,對美國汽車出口暴跌28.4%,跌幅甚至比6月的26.7%更嚴重,成為拖累日本對外貿易的最大主因。
主計總處15日公布最新經濟預測,受美國關稅、提前拉貨影響,上半年出口大爆發,除再度上修第2季經濟成長率至8.01%外,也同步上修全年經濟成長率至4.45%,較今年5月預測的3.1%,上修1.35個百分點。
晶片關稅大致底定以及AI需求維持旺盛下,台股正經歷由科技創新驅動的多頭行情,凱基投顧表示,AI是本輪牛市的核心動能,只要AI股未轉弱,股市多頭均可延續,同時預期AI下半年旺季超旺,非AI則因關稅衝擊將導致旺季不旺。
日股短線受到美國非農就業數據明顯低於預期、川普貿易戰言論等利空消息影響,日本半導體指數漲多拉回整理,評價面來到合理位階,投信法人認為,美日達成15%對等關稅協議,接著針對半導體與製藥進行協商,若能有超越預期的成果,有利激勵日股展開反彈攻勢。
澳洲國防部長兼副總理馬爾斯(Richard Marles)宣布,專案代號SEA 3000的新一代巡防艦計畫,確定由日本三菱重工設計的「最上級」(Mogami-class frigate)獲選,它將取代澳洲海軍現有的8艘「澳紐軍團級」(Anzac-class frigate)。
美國7月貿易關稅談判以來,美元指數反轉走強。銀行業者普遍預期,在Fed政策路徑明朗前,美元指數短線恐續居高檔震盪,但長線仍面臨下行風險,日圓則在美元短線轉強下走勢偏弱。
綜觀近一周芝加哥(CBOT)穀物期貨漲跌互見,本周預測美國糧食帶將迎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的降雨,其中玉米期貨連三日收低;大豆市場,上周五預期生物燃料政策將刺激對豆油的需求,期價觸及兩周高點,本周受有利天氣影響回落;小麥市場,由於全球小麥供給充裕,期價走勢偏弱,截至周四較上周五比大豆下跌2.29%,玉米下跌1.65%,小麥下跌0.87%。
新台幣第二季以來狂升,今年以來累計升值11.5%,但進入第三季的7月後明顯回貶,即使關稅談判結果未出爐,市場也未出現過度恐慌。匯銀指出,部分外資機構認為上半年美元指數已超跌,下半年可能持平甚至小漲,加上後續台灣出口是否維持暢旺有待觀察,預估新台幣下半年應會以緩升節奏為主,震盪不會如先前般的劇烈。
市場一度傳出美國總統川普將撤換聯準會主席鮑爾,美元指數失守98,但川普否認後美元回穩,主要亞幣17日震盪偏貶,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則升貶互見,早盤一度貶至29.46元,但午後外資轉向匯入加上出口商拋匯賣壓,匯價逐步由黑翻紅,終場收在29.412元、升0.4分,終止連三黑,惟市場偏官忘,總成交量14.525億美元。
美國公布對日韓等14國的最新對等關稅稅率,但台灣並未包含在內。合庫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徐千婷認為,這僅代表台美還在持續協商,雙方仍在就特定項目進行細部談判,推估未來可能情境有三,機率最高的是將台灣關稅稅率調降至15~20%,亦有可能區分產業課徵關稅,維持原32%稅率不變的機率則較低。
中美關稅戰5月降溫後推動大陸製造業活動回溫。以中小企業為調查樣本的財新中國1日公布6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重回50以上擴張區間,並較5月份大幅回升2.1個百分點至50.4。分析人士表示,雖然6月製造業PMI有所回暖,但在出口前景仍不明朗情況下,全年製造業走勢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超級央行周」登場,我中央銀行19日下午將舉行第二季理監事會,根據本報對金融業者問卷調查,全數業者延續上季看法,認為國內經濟仍穩健,但國際不確定性高,逾9成業者認為央行本季先觀望,利率按兵不動「連五凍」,僅6.7%業者認為貨幣政策可能轉向寬鬆。
金融數據供應商標普全球(S&P Global)2日公布,美國5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由初值52.3下修至52.0,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同日公布的美國5月製造業PMI由4月的48.7降至48.5,不如市場預期的49.5且連三月萎縮,川普反覆不定的貿易政策,導致經濟不確定性升高與成本壓力加劇。
在亞洲方面,高度依賴貿易的日本與韓國5月製造業活動持續萎縮,主因是川普加徵汽車關稅令兩國出口前景蒙塵。分析師表示,亞洲多數國家與美國之間的貿易談判進展有限,不確定性令企業不敢擴大生產或增加支出。
川普關稅加徵、貿易壁壘上升等不確定性,牛津經濟研究院29日指出,導致亞洲出口第一季明顯出現季增,中國大陸3月出口甚至大幅成長10.6%,但應該會是「強勁的句號」,因外部環境正因關稅加徵明顯惡化,對東協造成特別嚴重的打擊,台灣和日本也難以倖免。
大陸政府為刺激消費以穩經濟,除了祭出「以舊換新」等補貼,最新政策則鎖定入境旅客,大幅鬆綁離境退稅規定,增加消費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