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反華情緒的搜尋結果,共10

  • 德央行行長喊對華貿易要「更具攻擊性」:陸更需要歐洲

    德央行行長喊對華貿易要「更具攻擊性」:陸更需要歐洲

    據觀察者網報導,談到國際貿易這一問題,往往應當從互利共贏的合作角度來看,可在一些西方人士,卻一直用零和博弈的思維思考這一問題。據路透當地時間10月18日報導,德國中央銀行行長、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成員約阿希姆·納格爾(Joachim Nagel)當天宣稱,在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中,歐洲需要「採取更具攻擊性的方式」,以保護自身及其企業的利益。

  • 「AI競賽恐輸中國!」 OpenAI再呼籲:美國政府得砸錢

    「AI競賽恐輸中國!」 OpenAI再呼籲:美國政府得砸錢

    據觀察者網引述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當地時間11月13日,OpenAI提出了一項提案,呼籲美國政府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資金和資源注入」來支持人工智能(AI)行業。這一倡議是在川普勝選之後提出,預示著川普政府將會面臨一場來自AI行業的遊說和政策之爭。

  • 中評智庫》大國博弈與高超音速武器(金晨禕)

    中評智庫》大國博弈與高超音速武器(金晨禕)

    縱觀歷史,新興技術曾多次改變國際關係的進程,也因此成為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在近年湧現的一批新興技術中,高超音速武器(hypersonic weapon)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從世界主要國家對高超音速武器高漲的研發熱情,到戰略學界對其變革潛力的激烈辯論,一股「高超音速武器熱」席捲而來。本文擬介紹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展現狀,並結合新興技術影響國際關係的歷史經驗和大國戰略博弈激化的現實背景,分析當前「高超音速武器熱」背後的驅動因素及其帶來的現實挑戰。

  • 中評智庫》菲馬可仕南海政策的域外因素(陳本鏗)

    中評智庫》菲馬可仕南海政策的域外因素(陳本鏗)

    2022年6月,馬可仕上台後,菲律賓在南海問題對華態度轉趨強硬,升級與美國的戰略安全關係,不斷挑戰中國南海主權和權益。 南海仲裁案裁決的負面效應,正從國際輿論和法律制度層面,向南海立場爭議、海洋侵權行動甚至引發軍事衝突等層面延伸。 2024年6月17日,中菲兩國在南海仁愛礁附近發生衝突,給中菲關係發展蒙上重大陰影分析馬可仕上台後菲律賓南海政策演變以及影響因素,並提出相應對策建議,對中國政府維護南海主權和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 陸駐紐約總領事離職被指涉孫雯案 反華成美政壇政治正確

    陸駐紐約總領事離職被指涉孫雯案 反華成美政壇政治正確

    美國紐約州州長凱西·霍楚爾(Kathy Hochul)的前副幕僚長孫雯(Linda Sun)被美國司法部指控充當北京在美代理人後,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黃屏突然離任返國,引發外界懷疑是否遭到美方驅逐的猜測,對此美國國務院已予以否認。美媒分析稱,現在中美關係不佳,是因為美國反華情緒造成,恐怕相當長時間內不易改變。

  • 擔心台海衝突等顧慮 美國多州養老基金從陸撤資

    擔心台海衝突等顧慮 美國多州養老基金從陸撤資

    據法國廣播電台援引「政客新聞網」報導稱,美國越來越多的州正在強制公職人員養老基金從中國撤資,退出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為隨著美中關係惡化,擔心一旦印太地區爆發衝突,美國資產可能被凍結。印第安納州、佛羅里達州、密蘇里州、奧克拉荷馬州和堪薩斯州等五個州在過去一年中已指示州基金管理機構開始撤資進程。更多的州正在考慮這樣做。

  • BBC:陸「產能過剩」是否為真? 歐美為何如此關注?

    BBC:陸「產能過剩」是否為真? 歐美為何如此關注?

    今年4月,「產能過剩」突然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熱詞。BBC中文網報導,如果真的存在「產能過剩」為何又事關歐美?這場貿易爭端是否會延燒到政治領域?

  • 海外看世界》建構美日菲戰略三角 完成結構性對華安全封堵(蘇浩)

    海外看世界》建構美日菲戰略三角 完成結構性對華安全封堵(蘇浩)

    近來菲律賓在南海爭議島礁主動挑起對抗和摩擦,南海態勢已發生結構性變化,對中國周邊安全造成的挑戰日益緊迫。美國印太戰略的對華壓制的著力點正從台海轉向南海,試圖將中菲南海爭議島礁作為挑起衝突的燃爆點。中國近年來對美國在南海步步緊逼行為,應對克制而謹慎,難以阻止美國刻意推動的菲律賓的冒險行動。

  • 韓在陸留學生人數銳減 美媒:新冠封城、反華情緒、中國經濟疲軟

    韓在陸留學生人數銳減 美媒:新冠封城、反華情緒、中國經濟疲軟

    據韓國教育部的統計數據,從2017年到2023年(均以4月1日為準)的6年時間裡,在中國大學攻讀學位和研修語言的韓國留學生人數大減78.3%,所佔比例也從30.5%跌至12.9%。美國之音分析,關鍵在新冠封城、反華情緒、中國經濟疲軟等因素。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