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的搜尋結果,共38筆
近來世界多國天災不斷,我國近年來也發生旱災、風災、洪災等氣候危機,數十個公民團體1日發起「為氣候而走」,其中就提到面對日益頻繁的氣候災害,社會需要不只是災後重建,政府應結合防災等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氣候調適」思維,更疾呼2035年減碳應達52%。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將於11月下旬於巴西登場,要求各國提出2035年減碳目標,多個環團將聯合在COP30前夕,訂於11月1日舉辦「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台灣」遊行,要求政府將2035年減碳目標從原訂36至40%,加嚴至52%,堅守及加速推動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而暫訂10月30日舉辦的第5次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有委員提出討論上述訴求。
將於11月登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要求各國提出2035年減量目標,多個環團為此將在COP30前夕、於11月1日舉辦「為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台灣」遊行,要求政府將2035年減量目標從36至40%加嚴至52%,並堅守及加速推動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鑑於今年以來丹娜絲颱風、馬太鞍堰塞湖災害,也呼籲政府強化國土及氣候韌性。
被譽為聯合國氣候峰會(COP)前哨戰的紐約氣候周將於9月底登場,環團今天表示將聯合參與,並舉辦多場論壇聚焦減碳目標、性別與公正轉型、抗高溫對策等,透過與各國交流台灣經驗,探索因應全球氣候危機的多重挑戰與轉型契機,加速氣候行動。
自環境部去年宣布第3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規畫2030年減碳目標為28±2%,賴清德總統也在今年宣布國家自訂貢獻(NDC 3.0),預計2035年減碳38±2%,環境部今天下午將在台中舉辦座談會,蒐集各方意見。環團對照國際氣候組織標準,並整理各國繳交NDC內容,今天舉辦記者會點出台灣NDC 3.0共3項不及格、2項有進步空間,呼籲政府提高2035年減碳目標至52%。
中央氣象署引述國際報告指出,今年5月為全球有紀錄以來第二熱的5月,各地出現極端高溫事件,更有逾99%機率成有史以來5個最熱年分之一。專家表示,高溫會帶來的公共衛生挑戰,也要關注建築通風、綠地面積等議題,小屋頂光電也能成為都市對抗高溫策略。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排名第2的中鋼將在明天舉辦股東大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今天發布「2025中鋼氣候績效評估報告」指出,中鋼的核心減碳技術布局、資本支出規畫及氣候目標,未達到巴黎協定1.5°C氣候目標的水準,顯示其轉型出現重大隱憂,呼籲主要投資人跟小股東要求經營層具體說明改善方式,並督促中鋼訂定與1.5°C路徑對齊的階段性減碳目標。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今(27)日公布最新盤點結果,檢視全台1829家上市櫃公司與排碳大戶的氣候表現,發現僅約10%企業承諾2050淨零,填報2030中期減碳目標者不到9%,高達八成企業未揭露具體減碳行動,呼籲政府強化ESG資訊揭露,並加速產業低碳轉型腳步。
台塑集團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量5356萬公噸,占台灣總體排放量21.5%,環團表示,台塑四寶2017年至2023年投資石化、鋼鐵產業金額高達900多億,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相關事業投資卻不到300億,即便近年獲利不佳,卻發放7858億現金股利,不利推動氣候轉型。
新北三峽19日發生重大交通事故釀3死12傷,死傷者有多名學童,震驚社會。交通部20日提出高齡駕駛人駕駛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今號召社福、障礙者、社區、兒童及環境等多類型組織,集結在行政院前,遞交全國集結的請願書,盼政府正視交通系統性暴力,在法規政策和實際道路環境,都要優先保護最脆弱的行人。
我國淨零排碳路徑規畫中有部分二氧化碳要以碳封存減少排放,日前台電、中油等也提出相關計畫並通過環評審查;環境部擬在今年年中預告「二氧化碳捕捉後封存管理辦法」,並規畫政策環評、審議委員會、管理平台及相關指引等配套,盼在2030年至少封存176萬噸二氧化碳。
我國淨零排碳路徑規劃中有部分二氧化碳要以封存管理,日前台電、中油等也有提出相關計畫並通過環評,環境部擬在今年年中預告《二氧化碳捕捉後封存管理辧法》,並規劃政策環評、審議委員會、管理平台及相關指引等配套,盼在2030年至少封存176萬噸二氧化碳、2035年封存600萬噸。有環團就憂心,台灣條件不像其他國家的碳封存條件那麼好,企業不應高估碳封存潛力,仍要踐行自身減量工作。
台灣最後一部核三廠2號機組即將在今年5月除役,在野黨趕在「非核家園」實現前,將核電廠延役修法草案列為優先法案。環團昨指出,推動老舊的核電延役及未來極不確定的新核能技術,只會加劇核安風險,且按照政府規畫,光電及離岸風力建設可提供Amazon、Google等資料中心所需的100%綠電,當下應加速AI用電需求管理,要求建設資料中心時提供能源使用計畫。
AI產業蓬勃發展推升用電需求,外界關心能否仰賴核能滿足需求,環團認為,推動老舊的核電延役及未來極不確定的新核能技術,只會加劇核廢料問題與核災汙染等重大風險,並推估按照政府規畫,光電及離岸風力間測可提供Amazon、Google等資料中心所需全再生能源電力,當下應加速AI用電需求管理,並要求建設資料中心時提供能源使用計畫。
環境部去年底預告第3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設定我國2030年減碳26至30%的目標,明天將舉辦公聽會。7個環團今天聯合發布聲明提出6點訴求,強調2030年應減量39%,並呼籲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高製造部門及運輸部門減量幅度、強化中央地方協力,落實深度節能。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三次委員會今日登場,賴清德總統將宣示2032及2035年新減碳目標,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昨透露,這些目標將展現台灣更強的減碳決心,環境部長彭啓明也說,各項淨零目標未將核能納入考量。環團指出,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2032年減量46%、2035年52%才足夠。
環境部日前公布2030年階段管制目標,從原先規畫的24%±1%提升至28%±2%,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於10日舉辦的「迎向2035前瞻減量目標與產業轉型策略論壇」中指出,減碳目標應在2030年設定為40%、2035年達52%,才能抑制升溫1.5度C。
政府訂2050年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目標,交通部以工程、教育、監理及執法等面向,多管齊下欲擺脫行人地獄惡名。距離零死亡願景尚有25年,學者指出,每年道路死傷逾40萬已非道安問題,成了國安問題,目前正在打一場從「車本城市」轉型為「人本城市」的仗,建議從3大面向推動。
環境部長彭啟明11日主持「COP29開幕專家對話」,連線亞賽拜然現場的清大教授范建得。范建得提到,現場氛圍認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是「負面的」,會影響未來氣候行動,但尚無法掌握影響程度;不過,川普過去任期內並沒有對減碳進程造成顯著的後退,雖然川普支持化石燃料,但也同時發展再生能源及電動車,仔細觀察其政策,並非想像中的悲觀。
經歷6次審議,碳費費率審議會最終建議,一般費率每公噸300元起徵、2種優惠費率為50、100元,因高碳洩漏風險行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可適用優惠費率及0.2的「排放量調整係數值」,最低碳費是每公噸10元的銅板價,讓環團痛批,比茶葉蛋還低價,如何達成環境部長彭啟明喊出的2032年減碳40%;學者也直言,看不見國家減碳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