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的搜尋結果,共26筆
天氣轉涼,呼吸道疾病疫情升溫。疾管署統計,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每周感染案例數已超越新冠,成為僅次於流感的第2大呼吸道疾病。醫師指出,長者、幼兒、慢性病高風險者,感染RSV容易引發重症,打疫苗是唯一預防方式,呼籲高風險族群、準媽媽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及母嬰。
肺阻塞或稱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長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在民國113年,死亡人數已超過6000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4日發布一項針對1240名肺阻塞者的調查報告。這些患者中,高達61%都有心血管共病,提醒患者戒菸,遠離致命風險。
台灣40歲以上民眾肺阻塞(COPD)盛行率高達9.5%,推估患者超過百萬人,但部分民眾可能因症狀不明顯而未就醫診斷治療。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推廣「一分鐘登階358」概念,1分鐘內爬50階為標準值,超過80階則表示肺功能佳,若未達30階則為高風險族群。
台大醫院新任院長余忠仁,不僅是胸腔科、重症醫療專家,私下也是一名運動好手。他挺過SARS、新冠疫情,幫助過重症患者解決疑難雜症,但高壓的生活並沒有壓垮他。雖然公務繁忙,但每周都要求自己至少運動90分鐘,重訓、TRX都是他的熱愛項目,平日則靠走動,維持活動量。賴清德總統推動健康台灣的其中一項目標,是2030年增加141萬身體活動人口,他也勉勵民眾把運動融入日常生活。
一位61歲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年初因肺炎住院,治療後病況稍有起色,原以為即將出院,沒想到患者突發呼吸急促、胸悶,X光顯示右下肺再度出現嚴重感染,確診為流感,追查發現感染源疑似是來探病的家人。醫師指出,三分之一的流感傳播發生在家庭,當病毒在家庭內部快速傳播,幼童與長者往往成為最脆弱破口。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一場流感,可能導致整個家庭陷入照護與醫療壓力的風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攜手柔道國手楊勇緯、人氣角色醜白兔,化身「流感守護者」,共同呼籲民眾應再出現發燒、喉嚨痛、鼻炎等輕症期積極治療,避免引發重症。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昨晚發文透露,4月時發現又罹患一種肺部疾病,為阻塞細支氣管炎及組織化肺炎(BOOP),是因癌症免疫治療引起。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指出,此病來自於身體免疫失控攻擊自己的肺,導致肺纖維化或局部肺炎等,大部分出現在器官移植的患者身上。
肺癌蟬聯數十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健保署今年6月正式啟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給付,每年約1600人受惠。專家指出,這項治療不僅能喚醒T細胞認出癌細胞,發動攻擊,還能抑制不正常的血管生成,改善腫瘤周邊的微環境,達成1+1的相輔相成療效。
全台約200萬人有氣喘,其中約5%、10萬人為嚴重型氣喘。醫師指出,許多人過度依賴短效緩解劑,恐導致氣喘惡化,治療關鍵為「抗發炎」,呼籲民眾使用吸入性抗發炎藥、生物製劑等,才能有效控制氣喘。
全台約有200萬人有氣喘,其中約5%、10萬人為嚴重型氣喘。據統計,台灣嚴重型氣喘病人每年平均急性發作次數高達1.41次,有21.86%病人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醫師示警,過度依賴「短效緩解劑」恐導致氣喘惡化甚至喪命,治療關鍵為「抗發炎」,使用吸入性抗發炎藥、生物製劑等,才能有效控喘。
台灣氣喘盛行率10~12%,我國約有200萬人受氣喘所苦。傳統氣喘治療以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為主,但仍有半數控制情況不佳,且有3~10%、約10萬人屬於嚴重型氣喘,嚴重須掛急診,甚至有死亡風險。健保署今年6月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幫助嚴重型氣喘患者達到長效型控制。
台灣氣喘盛行率約為10~12%,我國約有200萬人受氣喘所苦。嚴重氣喘病友劉小姐,因飼養寵物,導致嚴重型氣喘發作,平常爬樓梯、說話都會氣喘吁吁、咳嗽不已,嚴重影響工作,只能提早退休,氣喘急性惡化更曾無法呼吸,用傳統類固醇治療沒用,直到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控制,病情才得到有效改善,甚至能進行中強度運動,不需再仰賴急救型藥物及口服類固醇等輔助治療。
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驚傳不敵肺癌腦轉移病逝,肺癌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與死亡率第一名的雙冠王。健保署10月針對晚期肺癌EGFR變異者,全面給付第3代標靶藥物治療,但EGFR變異家族中罕見的Exon 20,僅有化療可用。專家期待健保加速給付,完善EGFR突變精準治療拼圖,免於「同病不同命」。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位居全球十大死因第3名,每年死亡人數近300萬人,我國2023年則有6000人死於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進行全台千名肺阻塞病人普查,發現不抽菸者的中重度肺阻塞惡化風險下降29%、心血管惡化風險下降22%,呼籲正在吸菸的民眾,無論是否正面臨肺阻塞疾病,都應盡早戒菸。
肺癌是癌症死亡及發生率雙冠王,台灣高達5成患者診斷時已是第三或第四期,健保署今年10月擴大第三代EGFR肺癌標靶藥物給付,原本僅限腦轉移的四期患者,如今三四期患者都適用,新增4000人受惠;擴大給付後,每年藥費達90億元,是健保給付單一藥品最高費用。
肺炎位居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第3名,且死亡人數不斷升高。醫師指出,肺炎鏈球菌是社區型肺炎最常見致病菌,尤其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病例更創5年新高,死亡率平均約20%,老人感染死亡率高達60%,呼籲65歲以上長者接種2劑公費肺鏈疫苗,遠離肺炎威脅。
肺癌是台灣發生率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台灣肺癌學會今(1)日舉辦2024世界肺癌日「早篩早治,護肺不容緩」記者會,國健署與6大學會共同響應,以總統賴清德提出的「2030年癌症死亡人數減少3分之1」為目標,針對早期癌症篩檢、早期與晚期肺癌治療進行防治宣導。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呼籲,民眾應提早篩檢,早期發現、治療,痊癒機會越大。
藝人汪建民不菸不酒竟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震驚不少民眾。肺癌已20年蟬聯國內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是唯一發生數、死亡人數破萬的頭號奪命腫瘤,最可怕之處是半數患者一確診就是晚期。要實現「2030 年降低癌症死亡3分之1」的目標,肺癌是頭號打擊對象。目前肺癌治療武器雖多,但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卻尚未給付,甚至有病人陷入「要錢」還是「要命」的選擇,因經濟壓力,不得不考慮中斷治療。專家與病友團體盼政府加速藥物給付,才能真正幫助癌友、實現總統政見。
國內推估有200多萬人有氣喘問題,但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表示,其中高達7成都沒有被診斷或追蹤治療,相當於140多萬人。醫師提醒,如久咳超過2周、咳嗽有咻咻聲、胸口悶、反覆感冒等4症狀,很可能就是氣喘作祟,務必遵從醫囑並規律回診。
肺癌是新國病,發生人數、死亡人數和晚期診斷比例都是所有癌症之冠。儘管衛福部已推動公費肺癌篩檢,但要降低整體死亡率成效仍有限。醫師指出,肺癌患者中有3成是沒有基因突變的肺腺癌,健保給付的第一線治療仍停留在傳統的化療,希望健保盡速接軌國際,讓所有肺癌病人都可以得到公平的治療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