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單月銷量的搜尋結果,共94

  • 《產業》汽車月銷量雙增 前10月仍年減12.4%

    台灣汽車市場銷量公布,今年10月銷量3萬4511台,年增3.9%、月增7.1%;前10月銷量33萬648台,仍年減12.4%。單月前十大汽車品牌均呈現月增表現,其中前兩大品牌TOYOTA、HONDA雙雙月增2成以上,和泰車(2207)旗下品牌TOYOTA穩居第一,單月市占回到三成以上水準,HONDA強勢雙增雙位數,而前五大品牌有和泰車LEXUS、中華(2204)CMC、三陽工業(2206)旗下的南陽實業總代理HYUNDAI汽車等均有上榜。

  • 《科技》i17掀最強換機潮!9月手機銷量暴增33%、安卓旗艦全數出榜

    根據市調機構最新數據,2025年9月台灣實體通路智慧手機總銷量達48.1萬支,較8月大增33%,總銷售額更暴漲1.8倍,創下今年單月最大漲幅。傑昇通信指出,這波強勁成長動能讓熱銷排行榜重新洗牌,蘋果不僅在銷售量與銷售額雙雙奪冠,展現強勁市場影響力,iPhone 17 Pro(256GB)更一舉拿下單機銷售冠軍,成為三冠王。

  • 比亞迪銷量 18個月來首見衰退

     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的高速成長神話出現警訊。根據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比亞迪2025年9月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39.62萬輛,年減5.52%,這是自2024年3月以來,連續18個月的年增長趨勢首次被中斷。銷量下滑主要受油電混合車型拖累,純電車型則持續成長。與此同時,老牌車廠上汽集團重奪單月銷量冠軍寶座。

  • 陸車市M型化 小型純電車崛起

    陸車市M型化 小型純電車崛起

     大陸車市競爭白熱化,呈現嚴重的M型化趨勢。最新數據顯示,9月市場上有多達338款車型銷量竟不到1,000輛,占總車款數的一半。同時,僅17款熱門車就囊括整體市場超過2成的銷量。儘管市場銷量高度集中,但受惠於政策支持與新車效應,9月整體產銷量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 《產業》獲5星安全評等 中華MG銷售回升祭優惠

    MG HS自2022年導入台灣以來,但去年8月起MG受到國產車在地新規,逐步加速在地化比率,如今銷量已逐步回升。本周更於台灣新車安全評等(TNCAP)2025年第三季評等報告中,以全方位安全防護實力獲得「五星」最高殊榮,再次驗證MG HS在配備與安全的堅強產品實力。MG Taiwan於十月份推出購車優惠,全車系受惠於貨物稅新購減徵,HS 1.5T旗艦版搭配舊換新補助後最低僅需79.9萬元即可入主,成為國產中型休旅市場中最具安全與價值兼備的購車首選。

  • 9月機車市場又雙衰 三陽穩居龍頭、Gogoro月增12.3%

    9月機車市場不若汽車加溫,單月銷量6.37萬輛,在民俗月傳統淡季與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影響下,較上月衰退4.4%,年減14.45%,電動機車市場九月銷量則回增至5,581 輛,較上月成長31.9%。三陽續以2.78萬輛、市占43.7%,穩居龍頭。

  • 《汽車股》機車9月銷量雙減 三陽市占維持4成奪22月冠、gogoro略回暖

    台灣機車市場今年9月總市場銷量6萬3670台,月減4.44%、年減14.45%,開學季、貨物稅優惠加持,銷量仍高檔下滑、呈現雙減。兩大機車廠三陽、光陽均雙減表現,但三陽市占維持四成以上,為連續22個月居銷售冠軍,而電動車gogoro銷量月增一成以上,表現相對回暖,市占回到4%以上水準。台灣機車市場前9月銷量52萬5822台,年減6.56%,僅三陽維持正成長,三陽累積銷量23萬4652台,年增1.52%,市占升至44.6%。政府最新修正《貨物稅條例》正式實施,三陽工業(2206)、宏佳騰(1599)持續加碼響應,推出多項購車優惠回饋消費者。

  • 《汽車股》汽車9月銷量月增9.4% Q4旺季3火種拚延燒

    台灣汽車市場銷量公布,今年9月銷量3萬2227台,重回3萬台水準,雖年減11.8%、仍月增9.4%,在民俗月,銷量表現呈現溫和回升,主因受惠於政府貨物稅加碼政策;前9月銷量29萬6137台,年減13.9%。和泰車(2207)旗下品牌TOYOTA穩居第一,但單月市占滑落三成以下,TESLA銷量雙增、市占續升至第二市占,中華(2204)CMC市占也續降至單月第五大品牌。進入第四季傳統購車旺季,在2000c.c.以下小客車貨物稅減徵與汰舊換新優惠持續發酵、利率走勢趨緩與股市資金動能挹注下,購車意願可期,市場廠商也認為,10月預期政府將推出購車貨物稅補助細部辦法,可望再次推升甚至加速領牌數據。

  • 8月台灣最熱賣手機有哪些?榜單大洗牌

    根據市調機構統計,8月台灣實體通路智慧型手機銷售量約36.1萬台,較7月的39.7萬台縮減約9%,銷售額也大幅滑落15%。傑昇通信指出,這樣的走勢其實屬於常見現象,主因是iPhone 17即將在9月登場,市場提前進入「需求真空期」,不少消費者選擇觀望,買氣自然降到低點。

  • 電動機車新車連發 Q4拚銷量

    電動機車新車連發 Q4拚銷量

     電動機車市場在今年以來陷入低潮,前八月領牌2.99萬輛、年減39.36%。不過隨電動機車補助年底到期,加上Gogoro(睿能)、YAMAHA(山葉)等品牌近期接連推出新車搶市,業界樂觀預期第四季有望迎來一波買氣,單月銷量可望回到5,000輛以上、單季總量可望逾1.5萬輛,攀上今年高峰。

  • 車市捲 比亞迪下調銷售目標

    車市捲 比亞迪下調銷售目標

     面對車市內捲,大陸汽車龍頭比亞迪銷量高歌猛進的光環逐漸黯淡。路透引述消息人士透露,比亞迪3月時告訴分析師的全年銷售目標為550萬輛,惟面對競爭對手的強勢追趕,目標多次下調,最新下調16%降至460萬輛,甚至低於市場預估。

  • Model Y撐盤 8月電動車市轉正

    Model Y撐盤 8月電動車市轉正

     台灣新車市場持續低迷,但8月電動車市受惠特斯拉Model Y單月交車1,879輛帶動,單月領牌達3,003輛,除創今年單月最高,亦為連續五個月衰退後首度轉正成長。

  • 8月車企交付成績分化

    8月車企交付成績分化

     大陸各家車企陸續公布8月汽車交付成績單,數據表現分化。其中,大陸汽車龍頭比亞迪近月銷量增長停滯,形成對比的是「造車新勢力」零跑、小鵬和蔚來均創新高,三家單月交付量都超過3萬輛。預期進入「金九銀十」傳統銷售旺季後,交付量有望增長。

  • 《汽車股》機車銷量闖11個月高 三陽連21冠 偕光陽雙增強悍

    台灣機車市場今年8月銷量6萬6630台,創下11個月以來新高紀錄,月增2.05%、年減3.97%。三陽單月市占升至46.1%,為連續21個月居銷售冠軍,三陽、光陽均雙增表現,但電動機車的gogoro單月銷量2658台,月減14.42%、年減48.08%,市占降至3.99%,再度跌破4%。

  • 《汽車股》LUXGEN祭9月購車逾16萬元優惠 純電n7、油車適用

    裕隆(2201)子公司納智捷LUXGEN,9月開學季祭出期間全車系皆享100萬高額低利率分期方案,指定車型再享超過16萬元優惠,不論是純電休旅n7、七人座福祉車URX NEO及國民跑旅U6 NEO最低入手價僅75.9萬元。預約來店試乘LUXGEN全車系,可抽Switch 2。

  • 《汽車股》汽車8月銷量摔半年低 H2拚季季回升

    台灣汽車市場銷量公布,今年8月銷量2萬9460台,再度跌破3萬台關卡,創下今年2月以來的半年低量,雖然年增0.2%、仍月減17%;今年前8月銷量26萬3910台,年減14.2%。單月品牌上,和泰車(2207)旗下兩大品牌TOYOTA、LEXUS穩居前兩名,兩品牌總市占回歸4成水準,而特斯拉TESLA重回前三大,市占達6.7%,中華(2204)CMC退至第四。八月底進入民俗月,但車商看法不俗,加上貨物稅可望推動銷量,但市場仍緊盯美國汽車零關稅可能在10月拍板上路,期待第四季再度降價的觀望期,業界擔憂第三季銷量動能。

  • 《科技》7月淡季熱賣!iPhone 16系列搶9席、三星Z Fold 7進榜

    根據市調機構最新公布的統計,2025年7月台灣實體通路智慧型手機銷售量約40.1萬台,較6月的39.3萬台小幅成長2%,銷售額同步提升5%,顯示傳統淡季中仍見回溫跡象。傑昇通信指出,暑期促銷帶動換機潮,加上果粉提前換機需求及各品牌積極推新機,成功推升買氣。

  • 電動車銷售 恐揮別連八年正成長

    電動車銷售 恐揮別連八年正成長

     今年國內新車銷售市場面臨40萬輛規模保衛戰,電動車銷售同樣陷入苦戰,受觀望氣氛濃厚、缺乏強勢新車帶動及關稅議題干擾,今年前七月電動車新領牌數僅1.55萬輛、年減29.8%,跌幅大於整體車市的22.3%,市場推估全年電動車銷量恐跌破3萬輛,終止自2017年以來連八年正成長,首見衰退。

  • 好熱 涼感神器買氣飆

    好熱 涼感神器買氣飆

     氣溫持續飆高,除了防曬,降溫涼爽商品也是熱門搜索詞。蝦皮購物推薦涼感記憶床墊與急凍涼感冰冰被,節省開冷氣的時間;Coupang酷澎則是推涼感洗髮精與涼感衛生棉,清涼立即有感。

  • 迎雙喜 中華車續衝H2銷售

    迎雙喜 中華車續衝H2銷售

     中華車7月報雙喜!繼J SPACE訂單表現優於預期,總經理曾鑫城於月初逆勢二度上修年度銷量至1.9萬輛,旗下MG也再傳好消息,七人座MPV G50 Plus已正式通過車輛安全審驗,並符合相關新制規範,將為品牌注入強心針。MG Taiwan也火速宣布,將於8月20日舉辦新車發表會,經銷體系已展開一連串上市前準備及內部教育訓練。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