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國際投資部位的搜尋結果,共13筆
隨著金融自由化,國人把錢存到海外、買海外債券、股票等金融商品已日趨普遍,國富統計這份存量數據告訴我們,台灣全體所持有的國外金融性資產在112年底已達新台幣92兆元,其中家庭部門也達14兆,海外金融性資產占比已逾四分之一。
總統賴清德4日出席本報「壯大資產管理迎向黃金年代」台北場論壇時指出,美國有美國的Golden Age,台灣也該有自己的黃金年代,成立「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目的就是把錢留在國內自己管理,同時吸引國際資金來台,透過資金與國際交流的加乘效應,可讓台灣更加繁榮。言簡意賅點出台灣迎向黃金年代的路徑。
在5月短暫回升後,美元在6月重拾貶值走勢,跌至三年來最低。由於美元指數今年以來跌幅超過10%,預期下半年跌勢將放緩。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表示在調整貨幣政策前,應先就關稅對通膨和經濟的影響作好評估。這意味著,聯準會將更重視「硬」數據,而不是消費者和企業信心等「軟」指標。換言之,美元下半年軌跡將由美國宏觀數據定調。此外,貿易協議能促進多少對美採購和外國直接投資(FDI)進入美國,也尚待觀察。
中央銀行公布2024年國際投資部位,對外資產總額首破3兆美元大關,衝上3兆348億美元,對外負債總額為1兆4,786億美元,同創歷史新高,由於對外負債增額更高,使淨資產下降至1兆5,562億美元,以2024年底新台幣對美元匯率32.781元換算為新台幣51兆餘元,被挪威超車,下滑為第六大淨債權國。
中央銀行公布2024年國際投資部位,對外資產總額首破3兆美元大關,衝上3兆348億美元,對外負債總額為1兆4786億美元,同創歷史新高,由於對外負債增額更高,使淨資產下降至1兆5,562億美元,以2024年底新台幣對美元匯率32.781元換算,達到新台幣51兆餘元,被挪威超車,下滑為第六大淨債權國。
韓國央行28日表示,因股票投資以及股息雙雙增加,韓國第一季海外金融資產的規模,來到史上第二高水位。截至三月底,韓國國外的金融資產規模已達2.52兆美元,較去年第四季要多增42億美元。
瑞銀投資銀行近日上調台灣2025年GDP成長預測,從原先的2.6%調升至3.0%。瑞銀指出,隨著中美關係近期緩和,對台灣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的關稅壓力有望減輕,加上第一季經濟表現亮眼及四月出口持續強勁,台灣經濟將持續穩健。
艾西亞(Alicia Garcia-Herrero)/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國立中山大學客座教授
台幣2天累計升值1.872元,升幅高達6.21%震撼市場,且5日晚間TradingView場外報價平台即時數據顯示,更一度觸及「28字頭」,昨(6)日升幅雖收斂跡象,力守30美元,但美系外資仍示警,即使沒有「海湖莊園協議」,但多年貿易順差累積的巨額美元資產開始回流,統計光是中國出口商就持有近20兆元台幣,加上其他亞洲出口國的淨國際投資部位盈餘,構成巨大的潛在回流和外匯對沖壓力,成亞幣強勢背後的1大推手。
在台灣的股市與房市熱絡時,我們時常聽到那是因為「台灣的錢淹腳目」之關係。「錢淹腳目」是甚麼意思?怎麼判斷?台灣是在那些時段錢淹腳目?它是如何造成的?有無負面的影響?若有,應如何處理?一連串的問題都值得討論。
中央銀行公布2023年國際投資部位,淨資產續創歷史新高紀錄,來到1兆7,353億美元,以去年底新台幣對美元匯率30.735元換算,已達新台幣53.3兆餘元,續居全球排名第五大淨債權國。
台灣中央銀行表現續獲國際信評肯定。穆迪(Moody’s)信評公司最新報告14日出爐,對台灣主權信用評等維持Aa3,並維持展望為穩定,且肯定央行貨幣政策上表現。
Moody’s信評公司最新評等報告出爐,我國主權信用評等獲得Aa3,展望為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