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基礎研究的搜尋結果,共285

  • 諾貝爾獎得主輔大開講 暢談AI關鍵因素

    諾貝爾獎得主輔大開講 暢談AI關鍵因素

    輔仁大學今(6)日舉辦「從諾貝爾獎到AI-人工智慧如何影響科學與醫學領域」國際論壇,邀請2013年諾貝爾生醫學獎得主耶魯大學教授James E. Rothman演講,以時下最受關注的「AI對生物醫學研究、臨床診療與人文倫理的影響」,包括梵蒂岡樞機主教涂克森、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等人,對於AI運用進行多方討論與未來可能,現場精彩對話也獲得滿座觀眾掌聲。

  • 113年全國研發經費 首破兆元

     國科會31日公布「113年全國科技動態調查」,全國研發經費及研發人力仍維持雙成長,其中全國研發經費首次突破兆元,達10,493億元,較112年成長11.9%,高於近五年平均成長率(9.7%)。研發經費占GDP比率達4.1%,近五年首次站上「4」,年增0.13個百分點,亦創新高。

  • 陸2024年創新指數出爐 亮點領域一次看

    陸2024年創新指數出爐 亮點領域一次看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網站29日發布消息,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中國創新指數研究》課題組測算,2024年中國大陸創新指數為174.2(以2015年為100),比上年增長5.3%。分領域看,創新環境指數、創新投入指數、創新產出指數和創新成效指數分別為186.0、162.6、215.8和132.4,分別比上年增長4.9%、5.1%、8.1%和1.9%。結果表明,2024年大陸創新指數保持穩步增長,大陸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創新產出較快增長,發展新動能不斷壯大,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 十五五規劃 發展高階算力晶片

    十五五規劃 發展高階算力晶片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23日閉幕後宣布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稿,在美國持續對中國加強科技封鎖下,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重中之重。大陸官員24日透露,該時期要推動量子科技、人工智慧、高階算力晶片等發展,並致力在半導體、高階儀器等全產業鏈進行關鍵技術突破,希望能在未來10年,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

  • 十五五科技加快自主創新   力推積體電路突破  實施「人工智慧+」

    十五五科技加快自主創新 力推積體電路突破 實施「人工智慧+」

    大陸科技部部長陰和俊24日表示,《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十五五」時期,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從4方面作出部署,包含全面實施「人工智慧+」行動。

  • 中石化勘探四川盆地新發現  億噸級頁岩油增儲陣地

    中石化勘探四川盆地新發現 億噸級頁岩油增儲陣地

    中國石化新聞辦23日消息,中國石化勘探分公司部署在重慶市綦江區的風險探井--綦陸頁1井,試獲日產油38.64立方米、天然氣1萬立方米高產頁岩油氣流。通過該井進行區域整體評價表明,中國石化在四川盆地新發現資源量達億噸級的頁岩油增儲陣地,對大陸西南地區頁岩油勘探開發具有戰略意義。

  • 諾貝爾獎榮耀難掩科研隱憂 日經費停滯 陸飆升36倍

    諾貝爾獎榮耀難掩科研隱憂 日經費停滯 陸飆升36倍

    今年有兩位日本人分別拿下諾貝爾生醫獎與化學獎,是2015年以來,時隔10年再出現日本人同時在兩個領域獲獎的情況。兩位得主都提到須進一步加強對年輕研究者的支持。因諾貝爾獎得獎成果,多為20-30年前的研究,這段期間日本各大學的研發經費基本上持平,但與中國等其他國家驚人的增幅相比,日本已被遠遠拋在後面,科學技術實力可能弱化,引發危機感。

  • 諾貝爾獎預備班 臺大物理系3位教授獲獎

    美國物理學會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 是諾貝爾獎的預備班,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林敏聰、高英哲與蔣正偉等3位教授今年同時當選會士 (Fellow)。臺大14日表示,這是臺大物理學系自成立以來首次在同一年有3位教授齊獲殊榮,創下歷史紀錄,也彰顯該系在基礎與前沿物理領域的深厚實力與國際影響力。

  • 靜宜大學食營系50週年慶 舉辦國際研討會探討智慧飲食未來

    靜宜大學食營系50週年慶 舉辦國際研討會探討智慧飲食未來

    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迎來創系50週年,盛大舉辦「智慧飲食:結合精準營養、食品創新與高齡科技的未來」國際研討會,並結合教育部「精準健康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推動辦理。活動吸引近180位來自各校師生與產業專家熱烈參與。此次研討會不僅展現靜宜推動「國際化 × AI × 永續」的辦學特色,更深化跨領域合作,積極回應高齡社會的健康需求,開啟智慧飲食與高齡健康的新篇章。

  • 台大物理系創紀錄 3教授同年入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台大物理系創紀錄 3教授同年入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林敏聰、高英哲與蔣正偉同時當選2025年度美國物理學會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 會士 (Fellow)。這是台大物理學系自成立以來首次在同1年有3位教授齊獲殊榮,創下歷史紀錄,也彰顯台大物理系在基礎與前沿物理領域的深厚實力與國際影響力。

  • 遠東集團獎助科研 推動台灣科技島願景

    遠東集團獎助科研 推動台灣科技島願景

     頒獎典禮氣氛熱烈,得獎者在上台領獎與發表感言時,除了感謝徐有庠基金會的肯定外,也一致表示,家人的支持是他們長期投入學術研究中最堅實的後盾。一路走來,從基礎研究到技術落地與產業應用,每一項成果都歷經漫長且艱辛的歷程。

  • 為何台灣不能拿諾貝爾獎

    為何台灣不能拿諾貝爾獎

     202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包括日本的 Susumu Kitagawa(因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突破),而醫學獎得主之一也落在了日本的 Shimon Sakaguchi(與美國同僚共同發現調節型 T 細胞機制、揭示免疫耐受性)。這樣的發展,讓人好奇為什麼在亞洲,日本人在諾貝爾獎的舞台上頻頻出現,而像台灣這樣原本學術基礎不算薄弱的地方,至今仍未培育出台灣本土的得獎者?

  • 張瑞雄專欄》為何台灣不能像日本一樣拿諾貝爾獎?

    張瑞雄專欄》為何台灣不能像日本一樣拿諾貝爾獎?

    202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包括日本的 Susumu Kitagawa(因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突破),而醫學獎得主之一也落在了日本的 Shimon Sakaguchi(與美國同僚共同發現調節型 T 細胞機制、揭示免疫耐受性)。這樣的發展,再次讓人好奇為什麼在亞洲之中,日本人在諾貝爾獎的舞台上頻頻出現,而像台灣這樣原本學術基礎不算薄弱的地方,至今仍未培育出台灣本土的得獎者?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僅以「運氣」作結,而必須回看長期的體制、文化與學術生態之間的深層互動。

  • 陸十五五GDP增速 瑞銀:目標4.5%~5%

     中共第20屆四中全會將於10月20~23日舉行,審議自2026年起往後五年大陸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十五五」規劃。瑞銀8日發表報告預測,大陸將把「十五五」時期的GDP增速目標定在4.5%~5%。

  • 工商社論》鏟子超人對台灣社會經濟韌性的啟示

    工商社論》鏟子超人對台灣社會經濟韌性的啟示

     馬太鞍溪的堰塞湖決堤釀成大災,學界在決堤前的快速支援,全台「鏟子超人」與物資全面動員,展現了台灣不同面向的無形資本,除了減災,也讓災區更快速的復原。這是台灣經濟社會韌性的展現。學術界展現的是專業模擬分析的學術資本,鏟子超人與物資的動員,展現的是台灣的社會資本。或許後續確有必要完善因應複合式災害的法制,但是面對諸多新興挑戰,如何強化台灣社會經濟韌性的「無形資本」,更需要政策的關注。

  • 諾獎生醫》研究所輟學卻有大發現 坂口志文找到免疫系統「剎車」

    諾獎生醫》研究所輟學卻有大發現 坂口志文找到免疫系統「剎車」

    2025年諾貝爾生醫獎桂冠得主在台灣6日傍晚5時30分於瑞典揭曉,美國學者布朗柯布朗柯(Mary E. Brunkow)、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與日本學者坂口志文共享殊榮,關鍵在於坂口30年前發現的人體「調節性T細胞」,有如「保全人員」阻止免疫細胞攻擊人體。諾獎委員會揭曉結果前一一致電得主,第一時間僅聯繫到坂口志文,74歲的坂口強調這是極大光榮。他原以為要等到相關研究具備更成熟的臨床應用後才可能獲獎,因此頗感意外。

  • 張培仁將掌工研院院長 月底交接

    張培仁將掌工研院院長 月底交接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日前發出內部公開信,表示將在10月底董事會後退休,卸任長達逾七年的院長職務。經濟部證實,將由曾任工研院副院長、現任台大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業務兼院長、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張培仁接任院長,並預定10月27日進行交接。

  • 借力使力發展美台科學園區

    借力使力發展美台科學園區

     美國川普總統上任後藉由對等關稅政策,對盟友施加前所未有的壓力。日、韓、歐盟面臨的條件皆極為苛刻,台灣遲遲未能定案,目前得到的是20+N%的暫時性關稅,但全島陷入談判邊緣的模糊地帶。這種不確定性已對台灣企業造成實質衝擊,出口訂單減少、供應鏈延遲,無薪假人數節節攀升。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