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增持美債的搜尋結果,共38筆
近期市場流傳一張圖表,顯示各國央行持有的黃金價值首度超越美國公債,這是自1996年以來的頭一次。外媒分析認為,此現象主要來自金價飆升,而非央行大幅拋售美債,不過,當黃金與美債的重要性已並列時,這對美元來說無疑是一個隱性警訊,顯示美元霸權的相對地位正被稀釋。
美國財政部於當地時間15日最新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6月外國持有美國公債的規模,較上月增加802億美元,升至9.13兆美元,總持有量創歷史新高。報告顯示,台灣6月亦增持了52億美元,規模來到2,981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1名。
據澎湃新聞報導,當地時間8月15日,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25年6月,美債前三大海外債主日本、英國、中國均增持美國國債。這是中國連續3個月減持美國國債後的首次增持。
債券ETF今年來逆風不斷,根據集保中心公布的7月4日最新債券ETF受益人統計資料顯示,104檔債券ETF整體受益人連續六周減少,上周再流失2,913人,今年來減少15.05萬人,總受益人來到195.1萬人,續創下今年來新低紀錄。但仍有七檔人氣旺逆勢創新高,其中今年來群益優選非投等債(00953B)增加2.7萬人人氣最旺,也是唯一一檔增加人數超過萬人的債券ETF。
日本媒體日前才披露,大陸計畫邀請美國總統川普出席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閱兵儀式,到時川普將帶領龐大的企業家組團同行訪華。而據陸媒最新報導,川普已經在擬定名單,打算與5月的中東行一樣,籌組一個由頂尖企業領袖組成的豪華代表團,其中包括輝達的黃仁勳、蘋果的庫克,以及貝萊德、花旗、波音等公司的執行長。
美債問題積弊已久,從過去大家認為「債多不愁」,到現在幾乎是每月難過每月過。美國財政部每月標售公債時,美債大戶的台灣投資者都會擔心,會不會市場買盤不足,造成殖利率持續攀升,讓雙手滿滿的美債價格下跌。
美國總統川普實施的關稅政策,引發金融市場動盪,然而美國財政部周三(18日)公布數據,外國投資者在4月持有美國國債僅略微下降,在主要的海外債權國中,日本、英國增持美債,中國大陸小幅減持82億美元,而加拿大則瘋狂拋售578億美元(約新台幣1.7兆元),跌出前五大債權國。
第二季債券市場遇美國財政赤字帶來長天期公債殖利率大幅反彈壓力,加上新台幣升值等壓力,造成去年熱銷的債券ETF出現發行量縮減情形,第二季以來整體發行張數縮減2.23%,不過已發行98檔債券ETF,除3檔新發行標的仍有32檔這季發行張數增加,反應市場交易熱門,其中以短天期債券發行張數成長最多。
美債議題持續發酵,美國國會參議院多計畫在本周內表決通過《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簡稱《天才法案》),預期將「穩定幣」此類的加密貨幣合法化,美國財務長貝森特強調,若能制定由美國國債支持的穩定幣法案,不僅能鞏固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估計也有機會刺激2兆美元的美債需求,將對美債市場創造利多,國泰投信建議,可以把握現在的高殖利率契機,收益率深具吸引力,加碼長天期美債「國泰20年美債(00687B)」,00687B近日要進行配息,6/17為除息日,6/16為最後交易日。
美債拋售風暴後,日本公債也難逃厄運。當前,日本長期國債市場正遭遇一波猛烈拋售潮。華爾街投行分析指出,日本政府若祭出潛在救市方案,極可能要求國營機構大規模買進日本國債以穩住市場,但為了籌措購買日債的資金,這些機構很有可能會優先出售海外資產,首當其衝便是美債。值得一提的是,日本3月增持美債49億美元,持有規模達1.13兆美元,為美國最大債主。
繼標普(SP)及惠譽(Fitch)之後,信評機構穆迪(Moody’s)在16日成為第三家將美國主權信評從最高等級「AAA」下調至「Aa1」的主要信評機構,但《巴倫周刊》訪問的專家多半認為投資人不用擔心美股或美債殖利率受到重大衝擊。
中國今年3月減持美國國債189億美元,持有美債規模降至7,654億美元,這是中國今年首度減持美債;英國持有美債7,790億美元,取代中國,成為持有美債第二大的國家,這也是英國的美債規模20多年來首次高於中國。目前持有美債最多的國家仍是日本,達1.13兆美元。
美國關稅政策猶如持續上演的川劇變臉戲碼,川普大膽決策風格仍然難以讓市場正確定價,預料市場波動性將在2025年繼續保持高位。滙豐投信認為,儘管最終將會有關稅贏家和輸家,但在信貸基本面不會大幅惡化的前提之下,固定收益兼具防禦與息收特性仍將具備投資優勢,建議債市投資謹守「環、高、息」三字訣,穩健應對市場不確定性。
最新一週集保戶股權分散統計顯示,台股ETF受益人數週增8萬人,突破1,100萬人大關,續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受益人數已增加逾85萬人,依舊是市值型與季配高股息ETF較受投資人青睞。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關稅政策未定,海外ETF上週受益人數增加主要來自美、日兩大市場的ETF。
在美國總統川普1月20日上任、全球尚未形成關稅風暴的空窗期,今年2月份美國的海外債主們積極增持美債。其中,中國2月增持美債235億美元,持倉規模升至7,934億美元,為2024年1月以來最高,仍為美國第二大債主。第一大債主日本,當月也增持466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4月初美國公布對等關稅後美債價格快速下跌,讓市場進而密切關注接下來的3、4月數據。
美國總統川普主導貿易戰升級,但9日突然宣布關稅暫緩90天,台灣持續和美方協商,對於央銀能否以持有的美債部位,當做談判的籌碼,央行總裁楊金龍10日表示,「建議相當好」,如要和美國談判,會告訴對方,美國因應赤字要發行公債融資,台灣對美債一向都是長期持有,不是買了又拋售,對降低美國融資成本有所貢獻。
美國總統川普開啟其第二個總統任期的1月,海外持有的美國國債出現小幅上揚。中國1月再次增持美國國債,當月持倉規模增加18億美元至7,608億美元,仍為美國第二大債主。相比去年12月減持96億美元。
中國減持美債腳步於2025年1月放緩,轉為略增。美國財政部於美東時間19日公布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中國1月份所持美債增加18億美元,至7,608億美元。時逢中美貿易戰劍拔弩張之際,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中國持有美債的波動,很大程度上仍將受到中美關係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