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失智症狀的搜尋結果,共97筆
桃園市大溪警分局復興派出所昨(15)日接獲民眾報案,指稱與70歲母親從台北到桃園復興區遊玩,未料媽媽如廁後失蹤,員警地毯式在山區搜索,歷經3小時終於在罕有人跡的山區小路找到人,家屬為表達感謝還特別送上紅包,員警則將紅包內現金返還家屬,僅收紅包袋象徵心意。
八德警分局日前接獲報案,民眾稱父親晚間7時許外出散步未歸,請警方協尋,所幸在警方努力下,把患有失智的呂姓老翁尋回,讓家屬得以安心。
台北市中正區日前發生老翁迷途記,一名80多歲的徐姓老翁,因罹患失智症獨自在中華路巷弄內徘徊,茫然的神情引起路人注意後報警。中正一分局介壽路派出所警員獲報到場,發現徐翁不僅是失蹤人口,身上更攜帶高達10萬元的現金。員警考量其人身及財物安全,隨即將他帶返所內安置,並順利聯繫上其子,父子得以平安團圓。
北市警局於30日發布8月份的打詐統計,共查獲詐欺集團49團415人,查扣不法所得超過3888萬元。市刑大大隊長盧俊宏指出,「網路購物」、「假投資」與「假交友」為三大高發詐騙手法。台北市一名患有失智症63歲婦人,自2022年起遭詐騙集團鎖定,以投資生基位為名目,在3年內被騙取高達1億6000萬元,這起令人髮指的案件直到今年8月才由家人驚覺揭發,畢生積蓄化為烏有。
北市警局於30日發布8月份的打詐統計,共查獲詐欺集團49團415人,查扣不法所得超過3888萬元。市刑大大隊長盧俊宏指出,「網路購物」、「假投資」與「假交友」為三大高發詐騙手法。台北市一名患有失智症63歲婦人,自2022年起遭詐騙集團鎖定,以投資生基位為名目,在3年內被騙取高達1億6000萬元,這起令人髮指的案件直到今年8月才由家人驚覺揭發,畢生積蓄化為烏有。
台灣逐漸走入高齡化社會,據衛福部2024年3月數據顯示,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達7.99%,等於100人就有8人罹患失智症。但不少患病長者家屬擔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萬一不得已狀況下,面對未來身後財產分配,患病長者建立遺囑時,若無注意相關細節,有效性恐大幅受限,對此,知名律師劉韋廷便整理四大重點讓家屬及民眾參考,將可讓爭議降到最小。
70歲資深媒體人馬西屏日前自曝10年前開始失憶,引發譁然。他近日在《聚焦2.0》暢談對抗老經驗,不吝分享五招秘訣開發腦潛能,手腦並用延緩失智症狀,甚至拿下「故宮盃圍棋賽」冠軍榮耀。
新北市淡水區發生離奇棄屍案。93歲王姓老婦今年父親節當天被發現失去蹤影,家屬著急報案協尋,警方調閱監視器,查出竟是40歲大陸籍殷姓媳婦,將婆婆遺體塞進行李箱後丟棄淡水河。殷女否認殺人,聲稱8月6日上午,婆婆返家後猝死,因怕家人責怪照顧不周,不知如何處置,一時慌亂下棄屍。警方依遺棄屍體罪嫌將全案函送士林地檢署偵辦,殷女經檢察官訊後諭知限制出境、出海。
台灣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健康風險與財務挑戰已經日益顯著,因此做好完整的規劃,也才能實現「健康變老」,這不單單是個人關注議題,更是整體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而有完整保險保障才能打造第二人生。
超高齡社會來臨,國內失智人口持續攀升,若家中長輩出現記憶力衰退、判斷力下降等10大警訊,就應盡早就醫評估,把握黃金期治療。專家提醒民眾,平時要增加社交互動,透過改善14個風險因子,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發生。
全台約35萬人失智,其中6成為阿茲海默症,隨著新藥出現,部分患者迎來治療轉機。醫師指出,從輕度認知障礙惡化成輕度阿茲海默症,平均僅需3至5年,此時期是黃金期,應儘速就醫確診、搭配適當治療,日常透過增加社交互動等14種方式,有助預防或延遲45%失智個案發生。
超高齡衝擊下,失智症患者逐漸增加。心理師指出,當家中長輩記性變差、常常發呆、話變少、笑容消失,有時還會對家人發脾氣,不少人會擔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但有時長輩其實是「失志」,也就是受假性失智影響認知功能,兩者雖然類似,但背後的病因及治療方式大不相同。
桃園市一名87歲徐姓老翁於日前上午騎乘機車外出買菜後,直到下午遲遲未返家。妻子等得心急如焚,趕緊前往轄區景福派出所報警,經通報協尋後,中壢警分局文化派出所即在1小時內將老翁尋獲,順利讓夫妻相聚。
擁有20年豐富的精神科及內外科護理經驗的黃兆培,3年前離開臨床現場,踏入社區,目前擔任橫山社區心衛中心護理師。黃兆培憑藉自身的專業能力與細心,提供優質的社區心理衛生服務,2024年曾獲得衛福部肯定,今年再次獲得衛福部2025年強化社會安全網績優人員殊榮。
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近年來成為各界相當關注的議題。武術教練巴士表示母親失智後,讓他陷入地獄般的煎熬,尤其媽媽的囤積症在失智後愈發嚴重,食物一路堆到門口,這樣的情況將他逼到極限。此外,他還嘆道,將母親送到長照機構後花了40萬,但礙於長照險啟動相當困難,即便手上有多個證明文件,仍然不夠。
隨著年齡不斷老化,許多老人可能會逐漸出現失智現象,不過有時失智症狀發展過快,可能是有隱藏病因。奇美醫院ICU重症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分享,有位80歲阿公在2個月期間,從原本行動自如、可以下田、每天一杯手搖杯的健康狀態,變成動作緩慢、走路不穩、講話越來越不清楚、認不得子女。起初診所醫師判斷是年紀大的失智症,沒想到進一步在大醫院做了腦部斷層掃描檢查,才發現阿公真正的病因,竟是2個月前跌倒、撞到頭導致的左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最近,幾則新聞焦點,讓台灣民眾再度關注「失智症」。從高人氣戲劇《忘了我記得》、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驚傳已失智5年,再到亞東醫院施打台灣第一劑阿茲海默症新藥,每一條新聞背後,都承載著失智症家庭的現實與無奈。
失智症是超高齡社會常見問題,市面上已出現許多聲稱能改善失智症狀的燈光產品,最受關注的是40赫茲頻率的聲光刺激。專家指出,部分的動物實驗與初期人體研究顯示,這可能有助改善認知功能、減緩腦部萎縮,但尚未有一致的結論,也較難推論到中、重度失智症個案。
失智症是超高齡社會常見問題,市面上已出現許多聲稱能改善失智症狀的燈光產品,最受關注的是40赫茲頻率的聲光刺激。專家指出,部分的動物實驗與初期人體研究指出,這可能有助改善認知功能、減緩腦部萎縮,但尚未有一致的結論,也較難推論到中、重度失智症個案。
名醫林芳郁罹患失智症震驚各界,也讓失智症議題再度成為關注焦點。醫師劉博仁指出,失智症就是一種症狀,而非單一病因,有些是可以延緩、甚至部分逆轉的,曾有一位生活自律的退休女教師,確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但在調整飲食、補充營養素、做好睡眠與壓力管理、每天學習新東西後半年,幾乎判若兩人,聊天也不會再卡住,證明「認知退化不代表無藥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