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宇宙射線的搜尋結果,共11筆
很多人見過物品生鏽,但其實人體也會「生鏽」。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指出,生鏽是氧化作用,而對應到人體則稱為氧化壓力,當自由基過多時,就會傷害細胞及DNA。因此想要增加抗氧化力,務必得避開菸害、遠離空氣污染、注意輻射污染源、降低重金屬污染機率,以及避免高糖食物。其中他提到,若未留意空污預報仍外出慢跑,等同慢性自殺。
台灣第一個自製登月科學酬載「中央大學深太空輻射探測儀」(Deep Space Radiation Probe,簡稱 DSRP)搭日本ispace HAKUTO-R Mission 2的 Resilience號登月小艇,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成功發射之後,歷經36小時,順利成功傳回首批科學數據,彌足珍貴,讓中央大學科學團隊振奮不已。
大陸《環球時報》引述美國「太空」網站消息,建立月球基地構想越發具有可行性。最近中國公布利用模擬月壤建造月壤磚進展,該技術為月球基地提供新的建設思路。報導稱,中國科學家一系列具體試驗,模擬月壤磚已送到太空站,建設月球科研站可望實現。
大陸《環球時報》引述美國「太空」網站4日消息,建立月球基地構想越發具有可行性。最近中國大陸公布利用模擬月壤建造月壤磚進展,該技術為月球基地提供新的建設思路。報導稱,中國科學家一系列具體試驗,模擬月壤磚已送到太空站,建設月球科研站可望實現。
淡江大學已故創辦人張建邦博士為推動學術發展與「國際化」,與夫人張姜文錙女士共同捐贈新台幣3億元為基金,設置「熊貓講座」,以其孳息延攬國際級大師講學,提升淡江學術格局與聲譽,大展師生國際視野。
6月28日,國窖1573“世界因你而美麗——2023-2024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將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新一屆“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大獎”和“影響世界華人特別致敬大獎”的獲獎者,將在多家華語媒體和現場觀眾的見證下,向全球觀眾分享他們的故事,傳遞華人榮耀。
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航海家1號(Voyager 1)探測器在連續數月胡言亂語之後,團隊終於修復了它的指令碼,成功喚回了它,現在航海家1號正將可用的資訊傳回給地面控制中心。航海家1號是宇宙中最遙遠的人造物體,仍然在連絡的。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日前發布,大陸科研人員透過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在天鵝座恆星形成區發現了一個巨型超高能伽馬射線泡狀結構,並在國際上首次認證了能量高於1億億電子伏特的宇宙線起源天體。其成果在學術期刊《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6日發布,大陸科研人員透過位於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拉索」),在天鵝座恒星形成區發現了一個巨型超高能伽馬射線泡狀結構,並在國際上首次認證了能量高於1億億電子伏特的宇宙線的起源天體。
日本科學家們探測到三十年來最強大的宇宙射線,並且將這個天文事件取了日本神祇的名稱。然而這來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的確切來源仍然是一個謎,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由未知的物理現象產生的。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 及「淨零排放」 (Net Zero) 經常與環境永續牽連在一起,事實上,它們就是保護地球的常見手段,但兩者有些許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