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射電望遠鏡的搜尋結果,共13筆
據《科技日報》報導,尋找太陽系外類似地球的宜居行星一直是人類的夢想,行星宿主恆星的磁活動對行星是否宜居有重要影響。近日,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田暉教授和博士生張佳樂為主的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次探測到來自恆星黑子區域的毫秒級射電暴信號,為直接探測恆星小尺度磁場、揭示恆星磁活動的起源提供了全新的觀測手段。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10月18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
中新社報導,南非廣播公司網站當地時間13日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南非MeerKAT射電望遠鏡,在距離地球超過40億光年的11個星系中,探測到中性氫訊號。
中國天文學家團隊發現宇宙中一對極為罕見的宇宙雙星,該對雙星由一顆每秒旋轉近百次的毫秒脈衝星(Pulsar),與一顆遭部分剝離的氦星(helium star)所構成,兩者以極為緊密的軌道互相環繞。這是人類首次觀測到毫秒脈衝星與氦星伴星共存的天體系統,研究成果已於今年5月發表於《Science》期刊。
近日大陸清華大學聯合義大利、澳大利亞、德國等多國天文學家,利用中國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陣列望遠鏡對銀河系球狀星團進行了高精度觀測,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全的球狀星團磁場梯度和電離氣體上限的測量,繪製出更清晰的銀河磁場圖譜,為理解星團演化和銀河系磁場提供了新的視角。
大陸央視20日報導,大科學裝置是推動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利器。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台長沈志強去年履職全國政協委員將滿周年,2025年大陸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他將提案建議提升這些「大國重器」設施的使用效率。
大陸央視報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26日透露,位於貴州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調試以來,發現的脈衝星數量突破一千顆,超過同一時期國際其他望遠鏡發現脈衝星數量的總和,貢獻了脈衝星領域多項重大成果,這對於理解脈衝星的形成和演化及檢驗前沿物理規律等具有重要意義。
大陸央視網報導,中國科學院牽頭研製的太空科學衛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10月31日在軌交付,並正式命名為「天關」衛星。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報導,在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建成八周年之際,中國天眼FAST核心陣試驗樣機建設日前正式啟動,FAST核心陣將有效提升觀測解析度和成像能力,可望進一步大幅提高FAST望遠鏡的天文觀測能力。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25日報導,在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建成八周年之際,中國天眼FAST核心陣試驗樣機建設25日正式啟動,FAST核心陣將有效提升觀測解析度和成像能力,可望進一步大幅提高FAST望遠鏡的天文觀測能力。
大陸央視新聞報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指出,截至目前,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公尺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超過900顆新脈衝星,其中FAST優先和重大項目之一的銀道面脈衝星巡天專案發現了650餘顆脈衝星。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17日報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指出,截至目前,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超過900顆新脈衝星,其中FAST優先和重大項目之一的銀道面脈衝星巡天專案發現了650餘顆脈衝星。900餘顆脈衝星中至少包括120顆雙星脈衝星、170顆毫秒脈衝星、80顆暗弱的偶發脈衝星,這些發現極大拓展了人類觀察宇宙視野的極限。
澎湃新聞5日報導,位於貴州省平塘縣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遭海外社群平台網傳嚴重坍塌、變成「垃圾場」,圖文並茂。經查,該說法為謠傳,網傳圖片,實為2020年嚴重坍塌的美國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