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對中關係的搜尋結果,共161筆
國安局書面報告指出,美中戰略互疑,安全威脅、科技競爭等結構性問題難解,且競相強化關鍵科技及原料自主能力,降低相互依賴。此外,美國關切中共在臺海、南海地區軍事活動及脅迫行為,並將確保美盟在印太地區捍衛自身利益之能力,判未來美中地緣戰略角力將持續升溫,不易緩解。
10月20日《新華社》報導,中國大陸的貿易談判代表兼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被免去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特命全權大使等職務;另外《紐約時報》10月16日報導「中國對川普亮出最強底牌,妙招還是昏招?」,文章中引述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大陸祭出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不僅是為了加強掌控全球關鍵礦產,也藉此要求美國川普總統不要放任對中鷹派官員。這很有意思,什麼是「對中鷹派」官員?多數觀察者都同意,美國對中立場除了川普總統還有點「鴿」之外,官員幾乎都是「鷹」。
一般分析美中貿易戰多從公告與相關官員的評論等文獻切入,本文則試圖從側面解讀。文獻分析是正規途徑但有限制,因為美中競爭激烈,許多「官方說法」其實是基於競爭策略的話術,未必真實,逕行分析容易被誤導。因此以側寫方式釐清雙方操作的背後因素,可以彌補文獻分析的不足。
《日經亞洲》16日刊登美國南加州大學國際關係教授葛羅斯曼的評論指,對本月底在韓國亞太經合會(APEC)期間舉行的「川習會」,葛羅斯曼警告可能開啟一場危險的交易:川普為了重啟美中關係而出賣台灣。
分析人士指出,北京收緊稀土金屬出口管制,不僅是為了強化其對全球關鍵礦產供應的掌控,更是一場高風險的博弈,意在迫使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注意到北京所認為的——他手下官員正試圖破壞美中關係緩和的舉動。顯然,這一招奏效了。
日本眾議員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總裁,有望成為日本史上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在日本政壇屬於保守派,與台灣互動密切,國內學者分析指出,高市早苗可能是前日相安倍晉三以後,對台最友好的首相,但她應不會貿然提出對中強硬政策。
日本自民黨於週六(4日)正式選出高市早苗為新任黨魁,她也將成為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首相。外界普遍認為,高市的上任將為東京帶來更為強硬的安全政策,特別是在對中關係上,她常被視爲最具「鷹派」色彩的政治人物,然而,日本面臨的戰略態勢卻非常嚴峻,東亞戰略現實或將迫使她走向親中,或至少和中派路線。
日本自民黨總裁(黨魁)選舉本週六投票,勝出者將成為日本新首相。民調與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呈拉鋸戰的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高市早苗,1日在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文章。向來友台的高市表明,她關注台灣情勢,願與中國領導人對話的立場。而民調排第3的官房長官林芳正則被媒體揭露親中的新證言。
川普總統對中態度撲朔迷離,第一任期前半友中,後半反中,忽敵忽友,重返白宮後對中友善,「習近平是好朋友」常掛口中,希望與中國達成經貿「好交易」,日前如願與習近平主席電話會議,商定TikTok交易,並敲定兩人10月於韓國亞太經合會場邊會面,明年初川訪中,習適當時機訪美,看來美中關係鬥而不破格局可以確定。
川普總統對中態度撲朔迷離,第一任期前半友中,後半反中,忽敵忽友,重返白宮後對中友善,「習近平是好朋友」常掛口中,希望與中國達成經貿「好交易」,日前如願與習近平主席電話會議,商定TikTok交易,並敲定兩人10月於韓國亞太經合會場邊會面,明年初川訪中,習適當時機訪美,看來美中關係鬥而不破格局可以確定。
韓國政府29日起至明年6月30日,正式對大陸3人以上的團客試行免簽入境政策,停留期限為15天。這是時隔8年,韓國再度對大陸團客實施免簽,被視為李在明政府改善對中關係的重要舉措之一。為接待這波陸客潮,韓國觀光業界摩拳擦掌,積極迎客。
美國在台協會(AIT)近期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引發外界揣測,是否意味美方將發起一場針對中國「一中原則」的新一輪法律敘事戰。然而回顧歷史,美國對台灣地位的處理從未是為台灣設想,而是一種服務其戰略利益的政策語言,目的是保留彈性、避免被中國主張主權的話語所綁架。
美國在台協會(AIT)近期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引發外界揣測,是否意味美方將發起一場針對中國「一中原則」的新一輪法律敘事戰。然而回顧歷史,美國對台灣地位的處理從未是為台灣設想,而是一種服務其戰略利益的政策語言,目的是保留彈性、避免被中國主張主權的話語所綁架。
日本首相石破茂7日宣布辭職,任期不足一年,成為日本「短命首相」之一。石破在記者會上表示,日美關稅談判已經告一段落,認為此刻正是他卸任的最佳時機。雖然石破認為,日美關稅談判已步入尾聲,但美國主張日本等盟國需負起更大的自我防衛責任,要日本提升國防支出,兩國關係的難題,並未因他辭職而消失。
受川普關稅戰影響,台灣「疑美論」飆升,民眾對美國的不信任度創78.5%新高,不但對一向密切的台美關係造成影響,若結合印度、日本、韓國對中關係的微妙變化,甚至美國印太戰略都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成為台海形勢的潛在變數。
受川普關稅戰影響,台灣「疑美論」飆升,民眾對美國的不信任度創78.5%新高,不但對一向密切的台美關係造成影響,若結合印度、日本、韓國對中關係的微妙變化,甚至美國印太戰略都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成為台海形勢的潛在變數。
中國大陸與印度長期關係緊張,隨著印度輸美商品稅率大幅調升至最高50%,中印關係似乎出現了緩和跡象,而專家也指出在此背景下,中印是否能贏來穩定的關係。
美國川普總統發動全球關稅戰,牽動的不只是經濟全球化的逆轉與產業鏈的重組,同時也挑動了地緣政治的敏感神經。面對川普的極限施壓,一些國家紛紛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一則借力使力累積對美國談判的籌碼,爭取更大的空間,同時也尋求市場轉移,減少對美依賴。這其中尤以印度、日韓等中國周邊國家表現最積極,北京也樂於展現歡迎的態度。
韓國總統李在明訪問日本後,24日率領重量級企業代表團啟程前往美國,將於當地時間25日與美國總統川普展開會談。與此同時,韓國總統特使團同日前往中國,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轉交李在明親筆信,被解讀為韓國持續平衡美中外交關係。
韓國總統李在明25日將與美國總統川普舉行首次會晤,期間焦點包括北韓核武、雙邊貿易協定及安全議題。與此同時,韓聯社18日綜合多方消息透露,李在明計畫於25日前後派遣特使團訪問中國,釋出其在維持對美關係之際亦重視對中關係的訊號。據悉,特使團將會見中國外長王毅等中方高層,並將轉交李在明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