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小兒外科醫師的搜尋結果,共12筆
台大雲林分院出生的一名男嬰產檢無異常,出生後出現嚴重呼吸困難,確診「先天性橫膈膜疝氣」,發病率約為每2000至5000名之一,所幸號稱「稀缺中的稀缺」小兒外科醫師陳永信8月剛好到任,為出生3天的小嬰兒開刀,以縫線修補橫膈膜,術後2周順利出院,體重已從2700公克成長到4500公克,台大雲林分院今(15日)為小嬰兒慶生。
張媽媽幫4歲兒子小寶洗澡時發現他右側鼠蹊部常常鼓起一塊,站著的時候特別明顯,以為是吃太撐了,而且小寶活潑好動,最近常抱怨上廁所或洗澡時,右側鼠蹊部有明顯腫塊,躺平有時可推回。張媽媽帶小寶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兒童外科董宣杋醫師門診求診,結果確診為腹股溝疝氣,由兒童外科、麻醉科和兒童內科團隊聯合照護,採用單孔微創腹腔鏡疝氣手術治療,術程僅約30至50分鐘,術後當天就能下床走動與飲食,第2天出院。1周後回診,張媽媽開心地說,真的沒有疤痕,連阿公阿嬤都說像沒開過刀一樣!
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醫師洪慶憲,是屏北地區唯一的小兒外科醫師,雖值班多、收入少,又曾因太忙造成耳鳴萌生離職想法,但熱愛小孩的天性與行醫使命讓他堅持下來,洪慶憲現年63歲,他計畫為兒童健康把關到70歲。
因收入少、值班多,目前全台只剩73名小兒外科醫師,當中屏北地區唯一的小兒外科醫師洪慶憲,曾因工作太忙造成耳鳴而萌生離職想法,不過熱愛小孩的天性與行醫的使命,讓他堅持下來,至今在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滿27年,現年63歲的他計畫為兒童健康把關到70歲。
一名49歲的邱姓女子,昨(7日)到北市中山區某醫美診所進行電波拉皮,麻醉後卻血氧不穩,送醫搶救後仍不治,讓醫美手術安全性再掀討論。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曾在臉書表示,「在國家認可的專科醫師分類(部定專科)中,目前並無醫美科或減重科。」
水晶寶寶是不少孩童喜愛的玩具,但誤食卻恐成致命危機。新竹1名1歲半的女童,因誤食水晶寶寶,家長趕緊送到醫院急診,但由於孩子沒有嘔吐、活動力佳,家屬不解為何要住院,院方解釋國外曾有在腸道內膨脹阻塞案例,經5天治療,並觀察無腹痛等症狀後,順利出院。
嬰幼兒常隨手就把東西往嘴裡塞。兒科醫師吳昌騰分享某日有位媽媽抱著1歲多的男童衝進急診室,指孩子嘔吐、食慾差已2天,安排X光一照,赫然看到男童腸子裡有連成一線的「大魔王」,10顆巴克球黏成一起,已造成腸道破裂併發腹膜炎,立即安排開刀剖腸,才取出巴克球,救回男童一命。
懷孕的A小姐在診所產前檢查,發現疑似胎兒腸扭轉,轉診到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婦產部就診,醫師確診為胎兒腸扭轉,且懷疑合併腸道破裂及胎便性腹膜炎,預期寶寶出生後可能需要做緊急手術,A女在醫療團隊建議下做好產前周全準備,順利生下寶貝在術後確診為先天性小腸閉鎖。
國內一名15歲少女,胸部大小不一致,多次就醫都找不出原因,不是被告知「沒遇過」,就是被告知「無法治療」。長期下來,她越來越沒有自信,總是駝著背,後才發現先天胸骨凹陷,患有「漏斗胸」。根據統計,約每1000名兒童中就有2名患有漏斗胸,男孩的發病率比女孩高4倍。在輔大醫院小兒外科的協助下,這名少女接受了微創納氏矯正手術,終於找回了自信。
台大兒童醫院今天舉辦創院十週年活動,台大兒醫院長李旺祚有感而發表示,少子化讓年輕醫師不想投入兒童醫療是錯誤情況,兒醫到外面開診所也很多,但國家應設法把人留在醫學中心處理急重難罕,賴清德總統喊出健康台灣時也提到兒童醫療更是重要一環,他喊話中央,及早落實成立「國家級兒童健康研究中心」,不要只是空話喊喊。
臺北榮民總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劉君恕,是一名小兒外科醫師。一直是高材生的他,對從商賺大錢沒有太大興趣,懷抱助人理想,因而走上了行醫之路,不僅刷新許多換肝手術紀錄,更前往越南搶救小小孩,扶植當地醫療團隊。雖然越南不是台灣友邦,但憑著醫療外交,結下了兩國醫界的深厚情誼。不久將要退休的他,期盼能繼續推動台越的實質交往,讓台灣的醫療軟實力被國際看見。
以色列與哈瑪斯組織戰火中,連加薩走廊醫院也遭攻擊,有數名無國界醫生喪生,震驚世人,卻嚇不跑外科醫師夏肇聰再出任務的決心。儘管這份任務有危及性命風險,一個月只有3萬多元台幣收入,CTWANT記者問夏肇聰「難道不怕家人抱怨嗎?」他笑著回答,「我就間隔一年多再出任務,盡量兼顧家庭啦!」堅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