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彎靠的搜尋結果,共15筆
高雄港郵輪觀光客2022年因新冠疫情,郵輪進出歸零,2023年直衝133艘次的歷史高點之後,2024年又腰斬,起伏巨大,今年預估進出艘次再起,將達115艘次、以及17萬人次的歷史次高,包括12日宣布將以高雄為母港的麗星夢郵輪探索星號、以及掛靠港的領航星號,而且這2艘郵輪首次採取「南北開攻」的航程,北往日本沖繩三島、南向菲律賓和越南,預估可創6.5億產值。
全球海運開始去中化!美國考慮對中國相關船舶徵收高額港口費衝擊大,在海運業引發連鎖反應,市場傳出油輪航商DHT HOLDINGS開第一槍,全數賣出旗下中製船舶;貨櫃航商也在積極擬定因應對策,業界評估中製船舶占比低者,不排除提早解約退租船或賣船,像是陽明租用中製船僅八艘、萬海中製船占1成。
萬海航運總經理謝福隆在25日法說會表示,展望今年海運「錢」途,需觀察三大政策風向,包括地緣政治、關稅大戰、美國針對中製船舶徵收靠港費,都可能擾亂全球供應鏈,影響美國線現貨價、長約價。美國線客戶還是傾向簽年約,隨著營運成本增加,他預估長約價較去年上漲2~3成是客戶可接受範圍。
小編今天(26)日精選5件國內外重要財經大事。全球AI龍頭輝達財報進入最後倒數,彙整統一投顧、永豐投顧、台新投顧對輝達財報發布後,推演有三情境登場,依據選擇權市場分析,從隱含波動率顯示,投資人預期輝達財報發布之後,股價將會有正負9%的波動。
中美貿易戰從路上打到海上,外媒引述消息人士指出,美國擬對中國製造的船舶或中國航運公司開徵高額入港規費,最高將達上百萬美元。涵蓋貨櫃海運、散裝航運、汽車輪到油輪等主流船型,都可能受到美國計畫對大陸籍、大陸製船舶彎靠美國港口徵收最高百萬美元費用的影響,專家估計,一旦實施,貨櫃輪營運成本可能暴漲至現在的十倍,也可能再度擾動供應鏈,反映在運價。
多數人都聽過喝咖啡、吃甜食,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則分享坐姿不良,也會造成胃食道逆流,尤其是躺在沙發上時,身體習慣往左側彎、靠左躺的人,長期下來容易脊椎側彎,賁門就容易鬆弛,引發胃食道逆流,風險較坐姿端正者多出11倍。
近年都以餐廳老闆身分走跳的阿緯(劉峻緯),20歲初頭只是個仰賴教舞維生的舞蹈老師,為了增加知名度、增加學生數量,他接受好友敖犬建議,跟他一起加入《模範棒棒堂》選秀,最終出道成為「Lillipop棒棒堂」成員,誤打誤撞成為藝人。
全球的遊艇是自由航行的,每年經由台灣海峽的遊艇,不知凡幾,卻因台灣的碼頭未能登錄在國際遊艇公報,導致幾乎無人彎靠停泊。亞果遊艇除了積極申請「五金錨」的認證,也透過與國外遊艇會的結盟方式,讓台灣成為國內外遊艇與帆船航行的據點。
近年美國攜手日荷等盟友對中國實施嚴格的半導體技術封鎖,但有招標文件顯示,與中國政府有關的中國實體正在使用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雲端運算服務,從而可以間接使用輝達的A100、H100等先進晶片,訓練自家生成式AI模型或供其他用途。
紅海危機引發缺船、缺櫃、塞港連鎖反應,陽明、萬海等航商表示,歐美市場需求回升,亞洲物流鏈跟著動起來,多個東南亞港口紛傳塞港,往東地中海貨載在西地中海轉運,西地中海多個港口也塞港,帶動近期歐美亞運價連袂上漲。
海運強漲風來襲。4月底以來短短五周,歐洲線運價飆漲逾7成、美西線大漲近6成,超過紅海危機時的漲幅,在歐美貨量回溫,傳出缺櫃、塞港之際,運價恐一路漲到6月;同時,大量新船下水,航商、研調機構估,上半年新增運力足夠填補繞航所需,下半年運力過剩隱憂浮現,最快7月、最晚10月,高運價將逐步下修。
台股近期上沖下洗,指數來回測試兩萬大關,投資專家認為,短線盤面急跌後量價逐步收斂,建議關注三大法人單周偏多加碼、股價領先站回月線,以及KD指標向上,震盪之際仍維持多頭不墜格局的14檔優質股,包括長榮航(2618)、陽明(2609)等14檔,股價續航可期。
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於去年5月正式啟用,預估未來每年最高可以處理650萬TEU貨櫃量,港務公司又斥資44.69億,改建高雄港三、五貨櫃中心並重新整合貨櫃場地,已於今年2月動工,預定2027年第2季完工,以提升高雄港競爭力。
紅海突發危機救了海運股,帶動運價、股價急漲一波,台驊控股董事長顏益財20日表示,可視為短期利多,運價能不能維持看兩個關鍵,一是10國聯盟維護紅海通航安全的成效,將反映在運價漲幅,若時間拖久可能產生新變數;二是農曆年後運輸需求是否回升,支撐運價續行。
長榮(2603)表示,基於船舶及船員安全考量,長榮海運即日起暫時停收以色列貨物,並暫停通行紅海,意味暫時不彎靠以色列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