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性治療的搜尋結果,共285筆
敗血症是危及生命急重症,但傳統細菌藥敏試驗耗時長,醫師只能先憑經驗選擇抗生素,可能導致初期治療未涵蓋實際致病菌。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教授李建璋帶領研究團隊,以AI人工智慧應用於「細菌抗藥性即時預測」,榮獲美國感染症學會Abstract Award首獎,並為四篇最佳論文之首。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神經外科近日成功為一名高齡 100 歲的李姓男性患者完成「急性硬腦膜下出血」緊急手術,這名百歲翁在家中不慎跌倒後,出現意識改變、頭痛及肢體無力等症狀,家屬緊急送醫,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側顳頂葉有大量出血,並造成顱內結構中線偏移,情況相當危急,豐原醫院副院長張正一帶領跨科團隊,經過完整評估後,立即施行「開顱減壓合併血腫清除術」,並同步置入顱內壓監測器,以便術後即時監控顱內壓變化,手術過程順利,患者康復情況良好,已平安出院。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整形外科顱顏團隊,在盧亭辰醫師帶領下今年夏天正式展開唇顎裂手術服務,迄今已順利完成兩例唇裂手術與一例顎裂手術,象徵台中地區顱顏醫療正式邁入新紀元。其中一位單親媽媽獨自扶養四個孩子,原本為手術奔波焦慮,如今只需30分鐘車程就能完成手術,讓寶寶能在家附近治療,心裡踏實許多;另一位大里寶寶於產檢即發現唇顎裂,由婦產科和顱顏團隊提早介入,出生後立即安排評估與手術,讓家屬感受到「從產檢到手術」的一條龍式照護。
「醫生,請你們再救救看!」許多家屬在面對親人病危時,常懇求醫師能插管就插管、能電擊就電擊,希望能盡可能搶救,不過ICU醫師陳志金指出,每每聽到這樣的要求,內心總會覺得複雜,因家屬總認為做到底才算全力搶救,但往往都是在做一些家屬要求、但對病情沒有幫助的治療,反而為病患帶來更多的痛苦與負擔,「醫療是助人,而不是滿足要求」。
苗栗縣56歲黃姓女子,幾個月來一直覺得左邊乳房觸摸起來有異狀,起初不以為意,但是近日開始明顯摸到硬塊而且會疼痛,因此到大千綜合醫院就醫。外科部主任馮啟彥安排超音波檢查,發現在黃女士的左邊乳房有一個將近10公分大的腫瘤,原以為只是一般常見的乳腺癌,但是手術切除後,經病理報告發現,竟然是非常罕見的肉癌。
一名22歲女性罹潰瘍性結腸炎,飽受劇烈腹痛、腹瀉、血便困擾,使用多種藥物皆無效,被迫留職停薪,困在家中,生活陷入低谷。長庚醫院團隊起初懷疑合併「困難梭菌」感染,但檢驗均呈陰性,透過先進質譜儀技術,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發現真正致病元凶是「無毒梭菌」,經抗生素治療,腸黏膜完全癒合、症狀不再復發,患者也順利重返職場。
超高齡社會將來臨,不少長者有骨質疏鬆症,可能造成多部位骨折,並以髖部骨折發生率50%最高,導致長期臥床、失能,一年內死亡率更高達2成。健保署今年放寬骨鬆藥物給付,首度納入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族群,並擴大手腕、上臂骨折給付,有助提早預防骨鬆性骨折。
花蓮縣光復鄉堰塞湖溢流催生全台鏟子超人投入救災,這群鏟土志工一下子需要長時間出力,一旦姿勢不良造成肌肉骨骼傷害,原以為急性期過後會慢慢恢復,最後卻發現需要長期或慢性治療,骨科醫師陳建宏表示,「慢性勞損」是最易被忽略的隱形傷害。
台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昨(23日)傳出離世,享壽60歲,蔡璧名在42歲時,確診罹患第3期子宮頸癌,但後來抗癌成功,重回台大任教。婦產科醫師鄭丞傑表示,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沒有症狀,或是以異常的陰道出血為表現,少數患者甚至因陰道分泌物變多、有異味,被誤以為是泌尿道感染。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3年結核病全國新確診者中,65歲以上長者超過6成4,死亡率更高達86.3%。在長照機構內,結核病發生率更是全國平均的14倍,原因在於住民免疫力較低,且長期群聚生活,會增加感染與傳播風險。結核病主要透過飛沫與空氣傳播,感染後不一定立即發病,可能進入「潛伏期」。在此階段,患者雖無症狀且不具傳染力,但當免疫力下降時,體內結核菌可能被激活,導致發病。
林姓老翁跌倒受傷2020年11月前往嘉義基督教醫院住院治療,她的2名女兒從同年12月底即拒絕到院照護及繳納醫療等相關費用,導致嘉基支出醫療費用及代聘照服員照護3年多,經提起給付醫療費用之訴要求2女支付542萬多元,一審判女兒敗訴全賠,但上訴台南高分院改判不需支付醫療費,僅需各支付嘉基代墊的看護費68萬多元,可上訴。
誰將問鼎金鐘60視帝、視后及最佳新人?
第60屆「戲劇類」金鐘獎將在18日登場,今年度關於性主題的戲劇《今夜一起為愛鼓掌》,一舉入圍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男主角、導演、編劇4項大獎,就連才傳出離世消息的男星顏正國,其實也在劇中飾演早洩的男子,如今回顧劇中表現,令粉絲相當感傷。
第60屆電視金鐘獎戲劇類頒獎典禮18日登場,戲劇節目男主角競爭激烈,宋偉恩《血.拾人生》、柯叔元《阿榮與阿玉》、范少勳《X!又是星期一》、連炳發《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與楊祐寧《今夜一起為愛鼓掌》角逐視帝寶座。題材各異、群雄爭鳴,究竟獎落老將還是新秀,靜待揭曉。
「好小子」顏正國7日癌末病逝,享年50歲,童星出道的他,經歷過大起大落,出獄後轉戰幕後成為導演,拍出億萬票房之作,無論幕前幕後,都深深影響一代台灣電影人,顏正國入行久,看著他長大的前輩也不少,包括大導演李行、侯孝賢、朱延平等人。
幽門桿菌反覆感染,為何總是治不好?醫師指出,幽門桿菌感染非常普遍,但並非每個人都能一次治癒成功,造成治療困難的原因很多,例如細菌對藥物的抗藥性、治療期間用藥不完全,或是生活習慣與飲食因素等。醫師提醒,除了依照醫囑完整治療外,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調整,也是提高根除成功率的關鍵。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但危險性卻常被低估,若長期未治療,心臟不規律跳動會讓血液滯留於心房,形成血栓並隨血液進入腦部,引發缺血性腦中風。80歲李伯伯多年飽受心房顫動折磨,雖然用藥物控制病情達20年,但期間反覆發作,直到接受脈衝場消融術(PFA)治療,症狀顯著改善,恢復健康自在的生活。
全台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困擾,尤其20至40歲年輕女性更是高風險族群。醫師指出,許多國人存在「吃止痛藥就好」的迷思,但偏頭痛並非一般頭痛,而是嚴重神經系統疾病,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引發身心疾病甚至失能,應積極就醫,採取預防性治療,遠離偏頭痛折磨。
一名50多歲女性治療第2期乳癌後病情穩定逾6年,日前卻出現肝轉移,導致肝功能受損,經醫療團隊評估採用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不僅症狀改善,肝功能也逐漸恢復,象徵乳癌治療已邁向持久控制的階段。
「面對每個病人,都像第一次上場」。國泰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羅陽,專長照顧乾癬、異位性皮膚炎以及圓禿3大免疫皮膚疾病患者,每周幾乎6天都在醫院,平時除了看診、手術、醫學美容治療,也兼顧院內研究與學校教學,在臨床、研究及教學領域都拿出最佳表現,帶給病人最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