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指標中的搜尋結果,共368筆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4日公布2025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IMD World 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2025, DCR),在全球69個主要國家及經濟體中,台灣總體排名第10名。指標中,「資訊科技與媒體股票市場資本額GDP占比」續位居榜首。
中華經濟研究院3日公布台灣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50.3,站上50榮枯線,結束連四個月的緊縮,重回擴張。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表示,製造業活動在第三季盤整後出現復甦的跡象,與主計總處公布的出口成長趨勢一致,但廠商對未來半年仍持保守態度,景氣走向需審慎觀察。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合作發布最新《2025年健康與氣候變遷倒數報告》(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發出警告,全球對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與氣候行動遲滯,已造成嚴重的人類健康危機,甚至每年奪走百萬條人命。
面對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趨勢,桃園市政府持續推動高齡友善與跨世代共居的住宅政策,積極打造全齡共享的生活環境。桃園市「中壢一號」社會住宅30日獲頒「2025銀光好居五星標章」殊榮,展現「宜居桃園」的實踐成果。
經濟部最新公布的114年第3季統計資料,台中市在公司與商業登記家數、資本額等8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5項勇奪六都第一,較上季增加一項,自110年第2季以來,台中市已連續18季蟬聯至少4項指標冠軍,展現企業對台中投資的高度信心與城市發展的強勁實力。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27日公布10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六大分項中上升幅度最多的指標為「未來半年就業機會」,10月調查為69.58點,較前一月上升2.51點;至於未來半年投資投票時機因股民居高思危,是唯一下降的指標。
中國發展AI戰略,以四中全會公報「十五五」規劃目標觀察,公報將「高品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與「科技自立自強水準大幅提高」列為優先事項,代表中國AI戰略聚焦擺脫對外部科技體系依賴。在此戰略背景下,產業政策導向將聚焦AI及AI機器人應用相關的先進製造業、自主創新技術與數位中國建設,並以「新質生產力」概念作為深化AI科技與產業融合行動指標。中國透過強調「實體經濟」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凸顯AI在產業戰略地位並強化AI機器人關鍵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
中國發展AI戰略,以四中全會公報「十五五」規劃目標觀察,公報將「高品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與「科技自立自強水準大幅提高」列為優先事項,代表中國AI戰略聚焦擺脫對外部科技體系依賴。在此戰略背景下,產業政策導向將聚焦AI及AI機器人應用相關的先進製造業、自主創新技術與數位中國建設,並以「新質生產力」概念作為深化AI科技與產業融合行動指標。中國透過強調「實體經濟」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凸顯AI在產業戰略地位並強化AI機器人關鍵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
財政部21日下午邀集地方縣市府舉辦「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方式」研商會議,研擬將普通統籌稅款,優先全額補足各縣市基準財政收支差額,並大幅下修營利事業營業額權重,由現行30%降低至8%。北市財政局表示, 已於會中明確表達立場,堅決反對財政部研擬版本,完全忽視地方政府財政努力。
臺中市潭雅神工業廠商協進會今(17)日舉辦第七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理事長交接典禮,市長盧秀燕親自出席致賀,見證第六屆理事長黃耀德將印信交接予新任理事長羅佐良。盧市長感謝協會長年協助市府推動產業升級與智慧轉型,期盼在新任理事長帶領下,持續凝聚業界力量,共度關稅挑戰,與市府攜手共創臺中產業新高峰。
中國大陸「十四五」期間,「6軸7廊8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建成率超過90%,橫連東西、縱貫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更加暢通。
雷虎(8033)上周五在外資、自營商聯袂賣超,並與主力對作,股價盤中衝上最高點156元,後因賣壓湧現,股價反轉走跌,震盪整理,終場股價走高,收156元,上漲7.5元,漲幅5.05%,成交量2,951張。
全球自行車龍頭巨大集團9月24日遭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發暫扣令(WRO),台灣廠區暫停輸美相關產品,引發社會關注。監察院今(3日)表示,本案為我國業者因勞動人權爭議受制裁之企業事件,影響我國聲譽及形象甚鉅,主管機關對於我國自行車製造商涉強迫勞動情事,有無善盡監管及研擬因應對策,監察委員王幼玲、賴振昌申請自動調查。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2日受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智榮基金會邀請,在台大以「永續未來、世代未來」為題演講,童子賢認為,台灣當前的經濟繁榮得來不易,在面對世界的變局,台灣應該跳脫負面的資源缺乏思考,而是重拾鄭芝龍時代冒險的海盜精神,以高階服務業為基礎,確保台灣在下個世代的永續發展。
民眾的消費信心「標的」出現轉折。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30日發布9月台灣消費者信心指數(CCI)調查結果,總指數為64.69點,單月上升1.38點,推升力道全部來自投資股票時機指標,本月上升幅度多達20.48點,來到51.68點,達到今年的最高點
台灣產業界近日最受矚目的爭議事件,莫過巨大被國際輿論點名涉及移工強迫勞動案。此雖屬供應鏈上個別企業的挑戰,但核心問題不在單一家企業上,而是凸顯台灣在國際政治社會的結構性困境,更是全球供應鏈不對等造成的結果。雖朝野都重視對受損廠商的支持,背後龐大且盤根錯節的制度性問題更須正視。
聯準會(Fed)主席鮑爾23日演講示警,美股當前估值已經偏高,而美國銀行(BofA)最新報告指出,該行追蹤的20項估值指標中,有19項都顯示估值的確偏高,其中4項甚至創下歷史新高,不過這些高估值有其合理性。
在眾多經濟指標中,勞動參與率雖不若GDP、通膨或股市指數受矚目,卻深刻影響一國勞動供給與長期成長潛能。2024年,台灣成年人口勞動參與率僅59.3%,不僅低於OECD平均的70.3%,亦落後於日本的63.4%與韓國的63.7%,更難與美國及北歐主要國家65%至70%的水準相比。相較各國勞參率的差距,凸顯台灣潛在產能正受結構性因素制約。
亞航(2630)受惠軍工題材發酵,22日因外資與自營商對作,加上主力介入拉抬助威,開盤不到半小時,股價即攻上漲停價61.3元,上漲5.5元,並鎖死至終場,成交爆量9,121張。外資22日賣超280張,自營商買超80張,外資與自營商持股比重分別為8.7%及0.43%。因KD指標中低檔區交叉後,同步向上走勢,加上委買逾1.81萬張,委賣掛零,有利於未來股價上漲空間。
畢業季加上關稅衝擊持續發酵,主計總處22日公布8月失業率為3.45%,除是連續3個月走揚,更寫下近1年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勞動力低度運用指標當中的工時不足就業者,8月已突破12萬人,衝上今年新高,這主要反映在關稅衝擊下,沒失業卻減班休息的隱藏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