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接觸政策的搜尋結果,共30筆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對於未來世界格局的判斷,國內外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對於崛起中的中國而言,準確釐清和判斷世界格局的現狀顯得尤為重要。
以色列與美國輪番攻擊伊朗核設施,伊朗雖然是中國全面戰略夥伴、能源重要來源及地緣政治關係樞紐,北京卻低調以對,究其原因,除中伊關係不似外界所想像緊密外,北京戰略謹慎更是主要原因。
以色列與美國輪番攻擊伊朗核設施,伊朗雖然是中國全面戰略夥伴、能源重要來源及地緣政治關係樞紐,北京卻低調以對,究其原因,除中伊關係不似外界所想像緊密外,北京戰略謹慎更是主要原因。
中美雙方11日結束貿易談判,並於12日發表聯合聲明,同意在接下來90天內下調雙邊關稅。在北京與華府僵局降溫之際,川普則提北京同意全面開放,對兩國都是好事,「對統一(unification)與和平也非常有利」。對此,經濟學家、政經評論家吳嘉隆則表示,美國之所以釋放對北京的善意訊息,其實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北京的全面開放,其實對美國的接觸政策(engagement)更有幫助。
德國議會23日選舉的結果顯示,保守派聯盟黨得票最多,意味著聯盟黨的領導人梅爾茨(Friedrich Merz)將是德國的下一任總理。美國之音分析,在梅爾茨領導下的德國新政府將採取比蕭茲更強硬的對華立場。
近期,美國國務院官網內容中刪除「不支持台獨」的文字,這是俄烏戰爭以來,美國官網第二次進行類似的操作,第一次是發生在俄烏戰爭爆發之際,在中美博弈的過程中,美國逐漸放棄將台灣烏克蘭化的方案,隨著中美軍事競爭的白熱化,美國國務院自行將這段文字撤除。
近期,美國國務院官網內容中刪除「不支持台獨」的文字,這是俄烏戰爭以來,美國官網第二次進行類似的操作,第一次是發生在俄烏戰爭爆發之際,在中美博弈的過程中,美國逐漸放棄將台灣烏克蘭化的方案,隨著中美軍事競爭的白熱化,美國國務院自行將這段文字撤除。
在國際上,總體經濟發展的最高階段是追求全球化,擁抱自由貿易。傳統上,全球化的基本邏輯是透過古典經濟學所講的比較優勢來進行國際分工,以實現自由貿易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但是現在,人們不只要考慮經濟利益,也要考慮安全,從人身安全、個資安全、供應鏈安全,一直到國家安全。此時,地緣政治的思考切入總體經濟的邏輯。
美國總統川普正式上任,其過去「單打獨鬥」的對外風格是否會影響未來美中台關係的走向,備受關注。學者分析,川普在決策上仍存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但未來4年,美國以台灣存亡作為交易標的的可能性並不高,「賣台」機會低,美國盟友則會視自身的國家利益來決定是否「挺台」。
1月20日正午,瑟瑟寒風中,美國新當選總統川普在華府國會山莊內的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宣誓就職。美國要「重新贏得世界」,是靠美國持續不斷的創新、開放與包容能力,還是靠川普執政具有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威懾」?世界在沉思。
北韓官方媒體《朝鮮中央通訊社》(KCNA)11日首度撰文評論韓國總統尹錫悅實施戒嚴與後續的執政危機,稱韓國社會因戒嚴陷入「動盪不安」,並預測尹錫悅的政治事業恐因此終結。
2021年到2023年間擔任美國國務院負責中國與台灣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華自強(Rick Waters)日前接受美國之音專訪,就當前美中關係的前景與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華自強也是美國國務院「中國事務協調辦公室」,也就是所謂的「中國屋」的首任負責人。華自強於去年夏天離開國務院,目前擔任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中國業務總經理。過去將近30年來,作為美國職業外交官,他站在美國對外工作最前線,有許多和中方高級官員打交道的第一手經驗,他在專訪中分享這些寶貴經歷和觀察,並對台海局勢、中俄關係,以及習近平政府的「戰狼外交」策略發表看法。
現任美國副總統、民主黨總統提名人賀錦麗6日宣布了她的副總統人選,現任明尼蘇達州州長華茲(Tim Walz)。專家分析,現年60歲的華茲有利於幫助賀錦麗吸引美國中部搖擺州的選民,而華茲與中國的淵源也表示他可能傾向恢復對中國的接觸政策。
美國選民11月5日將選出下一任總統,選情千變萬化,捲土重來的川普在被判有罪後,反而募集到更多資金,民意支持度領先拜登,但差距僅兩個百分點,選舉結果很難預測。可以確定的是,兩黨將展開打擊中國誰更狠的競賽,勢必衝擊中美貿易政策、高科技競爭,乃至地緣政治動能。
美國選民11月5日將選出下一任總統,選情千變萬化,捲土重來的川普在被判有罪後,反而募集到更多資金,民意支持度領先拜登,但差距僅兩個百分點,選舉結果很難預測。可以確定的是,兩黨將展開打擊中國誰更狠的競賽,勢必衝擊中美貿易政策、高科技競爭,乃至地緣政治動能。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的訪陸行程,與習近平共同完成了馬習二會,可望為兩岸關係帶來些許且微弱的和平燭火感,但在整體地緣政治的框架下,顯然沒有執政權力的馬能做的極其有限,現實仍是被美國以圍堵中國為主的「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以及美日菲峰會追求的同盟軍事防禦體系等針對中國的政治議程所主導。不過,美國亟欲在亞太地區建構各種形式的權力平衡聯盟來圍堵中國的作法,恐怕很難得到成功。
日前馬英九的訪陸可望為兩岸關係帶來些許且微弱的和平燭火感,但在整體地緣政治的框架下,顯然沒有執政權力的馬能做的極其有限,現實仍是被美國以圍堵中國為主的「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以及美日菲峰會追求的同盟軍事防禦體系等針對中國的政治議程所主導。
2018年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不再認為經濟交往可帶來中國政治的自由化。2020年中國務卿蓬佩奧刻意選擇尼克森總統紀念圖書館發表演說,反思了尼克森開啟的中國交往策略。蓬佩奧認為對於共產中國的威脅,自由世界該團結一致對中共施壓。媒體咸認這場演說宛若「新冷戰」的檄文,正式開啟美中新冷戰的序幕。
2017年底川普政府發布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中國和俄羅斯稱為美國的競爭對手,稱其試圖挑戰美國的地位,對美國的繁榮與安全構成威脅。2018年川普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不再認為經濟交往可以帶來中國政治的自由化。2020年中,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刻意選擇在位於加州的尼克森總統紀念圖書館發表演說,反思了尼克森開啟的中國交往策略,蓬佩奧認為對於共產中國的威脅,自由世界該有更積極的應對,團結一致對中共施壓。媒體咸認這場演說宛若一篇「新冷戰」的檄文,正式開啟美中新冷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