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新款電動車的搜尋結果,共56筆
川普上任後大舉調整電動車補貼措施,重新擁抱傳統能源,雖能夠強化美國製造與製造業發展,但此舉也挨批開倒車,美媒CNN更是怒轟,川普在電動車議題上的退縮,對最大競爭對手也就是中國大陸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勝利。
據路透社16日報導,由於日產汽車電池採購延遲,其旗下電動車新一代的Leaf,9月至11月的生產計劃已經減少了一半以上。
據研究公司Cox Automotive數據指出,由於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特斯拉八月美國市場占有率僅為38%,為2017年10月以來,首次跌破四成大關。
台灣汽車市場銷量公布,今年8月銷量2萬9460台,再度跌破3萬台關卡,創下今年2月以來的半年低量,雖然年增0.2%、仍月減17%;今年前8月銷量26萬3910台,年減14.2%。單月品牌上,和泰車(2207)旗下兩大品牌TOYOTA、LEXUS穩居前兩名,兩品牌總市占回歸4成水準,而特斯拉TESLA重回前三大,市占達6.7%,中華(2204)CMC退至第四。八月底進入民俗月,但車商看法不俗,加上貨物稅可望推動銷量,但市場仍緊盯美國汽車零關稅可能在10月拍板上路,期待第四季再度降價的觀望期,業界擔憂第三季銷量動能。
面對來自中國大陸車廠的強勢競爭,日本汽車製造商正加速調整供應鏈策略,以維持在東南亞市場的優勢。日媒報導指出,豐田汽車(Toyota)計畫在泰國的生產線引進更多成本較低的大陸製零件,以提高2028年在東南亞推出的新款電動車的價格競爭力。
今年國內新車銷售市場面臨40萬輛規模保衛戰,電動車銷售同樣陷入苦戰,受觀望氣氛濃厚、缺乏強勢新車帶動及關稅議題干擾,今年前七月電動車新領牌數僅1.55萬輛、年減29.8%,跌幅大於整體車市的22.3%,市場推估全年電動車銷量恐跌破3萬輛,終止自2017年以來連八年正成長,首見衰退。
小米再推出新款電動車「YU7」,其智慧座艙SoC與輔助駕駛系統分別採用高通與輝達的解決方案,皆由台積電4奈米先進製程打造。該車搭載四合一的域控制模組,進一步整合電子電氣架構(E/E架構)。半導體業者指出,隨著汽車半導體含量不斷提升,加速處理器、特殊應用元件(ASIC)與感測器等IC需求增加,正逐步動搖以內燃機為核心的傳統車廠技術基礎。
特斯拉宣布今年5月歐洲新車銷量較去年同期下滑27.9%,儘管該地區純電動車總銷量年增27.2%,可見特斯拉經過改款的Model Y尚未顯示能夠扭轉品牌頹勢的跡象。
偉訓科技(3032)今天(6月23日)宣布,董事會決議透過旗下子公司鴻富香港取得AIP全數已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加計3月20日經董事會決議通過取得AIP全數已發行普通股,總計將以約1.5億美元取得AIP 100%控制權,偉訓董事長王駿東表示,完成收購AIP後,2026年營收及獲利可望大躍進,法人預估,偉訓2026年合併後營收可望增加50%,獲利更可望大增110%。
為了滿足符合不同家庭成員用車需求,Gogoro 再推新款電動車 EZZY,更重要的是即使共用也毫無門檻,搭配政府高額補助後,舊換新最低入手價不到 3 萬元。消費者即日起至 7 月 27 日前往門市賞車 ,還有機會抽中超夯 Dyson 吹風機。
為了滿足符合不同家庭成員用車需求,Gogoro 再推新款電動車 EZZY,更重要的是即使共用也毫無門檻,搭配政府高額補助後,舊換新最低入手價不到 3 萬元。消費者即日起至 7 月 27 日前往門市賞車 ,還有機會抽中超夯 Dyson 吹風機。
美國總統川普已從4月2日起對所有非美國製造的整車徵收25%關稅,並計畫最晚在5月3日對汽車零組件加徵關稅,預期汽車售價將掀起調漲潮。財經作家游庭皓在臉書發文指出,2025誰越依賴美國市場,誰的衝擊就越大,日本車廠如本田、韓國品牌如現代都高度依賴美國市場,反觀台灣納智捷可望在貿易戰中全身而退,因多年前早已不依賴美國市場。
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E-Mobility Taiwan)周三南港開跑,整車股周二表現有撐,考量國內車市已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車市買氣放緩,但裕隆(2201)在地多角化經營、中華(2204)旗下MG油車恢復正常銷售,均可望助力營運,裕隆、中華領軍族群走揚,和泰車(2207)亦拉回平盤震盪。不過法人評估,國內車市已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且如今有更多品牌加入促銷行業,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壓縮利潤表現,故整車潛在漲幅空間恐有限,後續留意母廠配額加碼、新車款銷售效應、電動車動能、貨物稅優惠提振下半年買氣。
VOLVO位於瑞典托斯蘭達(Torslanda)的Megacasting(一體化壓鑄技術)工廠,榮獲國際權威綠建築評鑑系統LEED黃金級(LEED Gold)認證,成為全球首座獲得此認證的一體化壓鑄設施,彰顯VOLVO在永續製造與氣候中和目標上的堅定承諾。
上市車廠元月營收受到農曆春節連假工作日減少影響,全數衰退。龍頭和泰車在1月新車銷量逆增支撐下,單月營收256.61億元,年減幅僅5.47%,表現相對較優,其餘五家車廠裕隆、中華車、三陽、裕日車、汎德永業1月營收則全數呈現兩位數衰退。汎德永業認為,隨2月恢復正常上班,可回到正成長。
汎德永業(2247)周一公告2025年1月合併營收為新台幣52.84億元,適逢春節假期,工作天數減少,年減16.70%、仍月增22.03%,預計待2月工作天數恢復,以及新車陸續抵港後,交車數可望恢復正常,營運將回到正成長軌道。
春節假期期間,公車駕駛員仍堅守崗位,肩負起運輸重責,服務民眾。新北市長侯友宜4日赴台北客運板橋後站及中興巴士中和站慰問勞苦功高的駕駛員和技工,並致贈加菜金。侯友宜指出,市府責無旁貸要照顧基層,過去曾3度調整運價,讓員工加薪;只要是同仁提出合情合理合法的要求,擔任市長任內,一定「照單全收」。
春節假期期間,公車駕駛員肩負起運輸的重責,仍堅守崗位,服務民眾。新北市長侯友宜4日趕赴台北客運板橋後站及中興巴士中和站慰問勞苦功高的駕駛員,並致贈加菜金。侯友宜指出,市府責無旁貸要照顧基層駕駛員及技工,過去曾3度調整運價,讓員工加薪;同仁所提出的要求,只要是合情合理合法範圍內,擔任市長任內,一定「照單全收」。
隨車廠擴大促銷刺激民眾購車意願、催升年末買氣,2024年12月新車領牌達4.13萬輛、月增5.4%,累計2024全年新車登錄45.78萬輛,儘管年減4%,但仍創下2006年以來的次高紀錄,僅次於2023年47.7萬輛。
和大(1536)董事長沈國榮表示,和大集團2025年營收維持今年58~59億元水準,明年第四季營運才會向上,主要新款電動車等訂單挹注。和大也持續進行轉型,包括與盟立合資成立盟英切入機器人領域、成立和大芯鎖定半導體CoWoS先進封裝檢測設備、向樺銳購買綠電並進行策略投資樺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