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新興亞股的搜尋結果,共134筆
市場上周謹慎看待習川會結果、聯準會釋出偏鷹言論下,投資情緒降溫,使上周新興亞洲表現較震盪。資金面來看,外資對新興亞股賣多於買,其中外資持續回補印度,上周大買7.62億美元,買超金額居新興亞股之首。而馬來西亞連四周遭外資賣出,上周淨流出2.11億美元,在新興亞股之中敬陪末座。
全球股市10月繳出亮眼成績單,新興亞股牛氣沖天,進一步帶動亞股基金放閃,其中又以聚焦科技主題標的最為突出。統計至10月28日,MSCI新興亞洲指數10月以來漲幅近5%,優於MSCI世界指數的近3%,也優於整體新興市場4.2%。
全球市場評價高企、政策與經濟前景交織不明,星展銀行建議採取槓鈴式策略,在美國科技股與亞洲價值型股票間取得平衡;渣打銀行指出,日本政局變動帶來短線樂觀情緒,但結構性挑戰仍存;滙豐銀行看好新興市場表現,特別是新興亞洲,受惠於聯準會降息、美元走弱與資金多元化需求。
在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緩和、投資人對即將公布的財報抱持樂觀下,帶動新興亞股跟隨美股走揚,同步也浮現獲利了結賣壓。外資上周對新興亞股賣多於買,僅對印尼、泰國小幅買超2.55億、2.37億美元,其他國家皆呈現淨流出,其中台灣賣壓最重,周賣超12.95億美元。不過,今年來外資仍是最青睞台灣,年迄今買超50.35億美元,淨流入金額穩居新興亞股冠軍。在股市表現方面,新興亞洲市場上周漲多於跌,其中韓國周漲幅5.14%,更兩度刷新指數新高紀錄,漲勢最強勁。此外,上周僅菲律賓下跌,跌幅1.67%,表現相對疲軟。
市場擔憂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升級、美國兩家區域銀行爆出信貸危機下,令市場投資情緒偏謹慎觀望,法人觀察,上周外資對新興亞洲市場買少於賣,上周以印度最受青睞,外資周買超6.59億美元,居新興亞股之首,其次南韓,外資周買超近5.69億美元。而上周台灣雖然遭外資調節的力道相對明顯,周賣超金額近28.57億美元,但今年來外資對台灣買超63.3億美元,淨流入金額仍穩居新興亞股冠軍。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示警美股估值偏高,投信法人認為,降息環境、經濟溫和擴張及企業獲利增長,仍有利風險性資產走勢,惟各股市多來到波段或歷史新高區間,增添後市震盪機率,建議可透過新台幣進取混合型基金,以相對積極的股債配置部位,兼顧超額報酬及波動風險。
美國聯準會進入降息循環,加上美股企業獲利支撐與AI結構性題材,推動全球主要指數屢創新高。法人表示,降息點燃全球資金行情,上周新興亞股持續獲外資買超22.8億美元,9月來淨流入達120.1億美元,其中,南韓、台灣連續三周呈現淨流入,上周外資買超南韓13.2億美元最多,買超台灣9.4億美元居次,台股9月來已獲外資買超82.4億美元。越南、泰國上周遭外資小賣2.2億美元及1.6億美元。
美國聯準會進入降息循環,加上美股企業獲利支撐與AI結構性題材,推動全球主要指數屢創新高。法人表示,降息點燃全球資金行情,上周新興亞股持續獲外資買超22.8億美元,9月來淨流入達120.1億美元,其中,南韓、台灣連續三周呈現淨流入,上周外資買超南韓13.2億美元最多,買超台灣9.4億美元居次,今年以來台股已獲外資買超83.4億美元。越南、泰國上周則遭外資小賣2.2億美元及1.6億美元。
美國就業數據出現疲軟,加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數據顯示通膨壓力仍然可控,增幅並未過快,市場普遍認為聯準會最快將於本周FOMC會議重啟降息,點燃全球股市的資金行情。
美國經濟數據普遍不佳,強化聯準會9月降息預期,美股維持高檔震盪格局。法人指出,九月第一周新興亞股買賣互見,其中,台灣最受外資青睞,單周買超17億美元,今年來也從淨流出轉為淨流入18億美元,南韓、泰國也分別獲外資買超5.8億美元、0.2億美元。另一方面,印度、印尼「雙印」賣壓則較為沉重,分別遭外資拋售3.7億美元、2.5億美元。
市場出現美經濟陷入溫和衰退的聲音,加上美國科技股估值普遍偏高,外資對新興亞股觀望氣氛濃厚。法人指出,觀察上周資金流向,外資僅有小幅買超印尼市場0.9億美元,其餘市場全數呈現淨流出,其中,印度因與美國關係持續緊張,持續遭外資拋售15.2億美元力道最重,南韓、台灣也分別遭外資賣超7億美元、4.7億美元。
美國就業數據暴冷,7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幅不如預期,讓市場持續揣測降息時間點與降息力道。觀察上周資金流向,新興亞股買賣互見,韓國淨流入5.9億美元最多,其次為印尼,淨流入4.1億美元,外資小幅買超台灣、菲律賓0.9億美元、0.2億美元。印度則因關稅議題與美國關係持續緊張,上周遭外資拋售6.7億美元最多,同時是連續第五周淨流出,而越南、泰國遭賣超2.9億美元、2.4億美元。
7月外資回補加持,台股上漲5.78%,觀察台股被動式ETF表現,前十強為科技型與市值型各五檔。投信法人表示,7月份在AI產業帶動之下,科技型ETF表現相對亮點,但部分市值型ETF由於成分股中AI概念股占比較大,表現也不遜於科技型ETF。
隨美國與日本、越南、印尼、菲律賓關稅協議相繼拍板,稅率大幅降低至15%至20%之間,市場情緒轉趨樂觀,上周外資對主要新興亞股買多賣少,其中以南韓、台灣最受外資青睞,周買超16.4億、14.22億美元,台股7月來外資大買76.24億美元,穩居本月新興亞股吸金冠軍寶座,印度連兩周遭外資提款,上周淨流出2.04億元、失血最重。
川普近日接連對多國發出關稅信函,其中台灣仍未明朗,加上半導體晶片關稅進度未果,市場投資情緒持續受到干擾。法人信表示,市場不確定性居高盤旋,但在美股持續走升帶動下,上周新興亞洲維持淨流入,台股獲外資挹注10.7億美元居冠,其次為南韓、印度,外資分別買超7.1億、5.3億美元,印尼、菲律賓呈現小幅賣超,越南持平。
美國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參眾兩院力拚通過「大而美法案」,市場信心面提升。最新統計,上週新興亞洲整體呈現淨流入,台股成為外資買超最多的市場,買超為27.6億美元,是連續第二周買超。菲律賓、越南則是小幅買超,分別為0.5億美元、0.2億美元。南韓上週遭外資賣超3.4億美元最多,印尼、印度、泰國也呈現小幅淨流出。
美股上周震盪走低,以色列和伊朗衝突升高到美國介入階段,市場持續消化後續產生的影響,同時密切關注關稅寬限期將近,對全球經濟帶來的潛在衝擊。
美國在周未對伊朗發動攻擊,周一(6月23日)國際原油價格走高,新興亞股與亞幣普遍下跌,其中以台股表現最為疲弱。
近一周外資對於新興亞洲呈現買多賣少態勢,僅馬來西亞、菲律賓兩地遭外資賣超1.05億美元和0.02億美元。在買超股市部分,在晶圓大廠營收表現亮眼、各國政府擴建資料中心的激勵下,外資順勢回補台股,上周買超金額22.42億美元,居新興亞股之冠。韓國則在新任總統承諾推動多項利多政策下,提振市場信心,上周獲外資買超近17.96億美元居次。在股市表現方面,以韓國表現最佳,周漲幅達2.94%,台灣則為亞軍,上周上漲1.9%;印度、泰國則表現較為落後,上週分別下跌1.3%、1.21%。
2025年首季市場劇烈震盪,地緣政治與關稅衝擊為全球投資環境蒙上陰影,亞太市場卻在亂世中顯現長線價值。法人表示,儘管全球與亞洲經濟成長面臨挑戰,但亞太部分市場展現相對強韌的基本面與潛在投資契機,可以留意澳洲、新加坡、台灣與印度四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