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月球科研站的搜尋結果,共33筆
在甫與美、日、韓元首分別會晤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訪的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習近平指出,維護好、鞏固好、發展好陸俄關係,是雙方的戰略抉擇;雙方要保持密切協調,把陸俄合作的蛋糕做好。隨後兩國發表《聯合公報》,達成多項合作,包括衛星、廣電、農業、發展北極航道等,俄羅斯將按國際標準為大陸培育極地水域專家。
據觀察者網報導,北京時間11月1日4時58分,中國太空完成史上第7次「太空會師」——神舟二十一號太空員乘組順利入駐「天宮」,又雙叒叕一張太空全家福新鮮出爐。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此次對接僅耗時3.5小時。這一速度讓美聯社直言驚嘆,「比以往任務縮短3小時,這創下了中國自主太空史上最快對接紀錄。」
據觀察者網報導,「科學家發現,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太空生命保障系統研發中存在關鍵差距,這可能會阻礙美國在長期載人空間探索和居住方面與中國競爭,中國則遙遙領先」。香港《南華早報》9月14日報導指出,一個由包括NASA研究人員在內的科學家團隊發現,在中俄已計劃聯手建立月球科研基地之際,美國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研究上的投入有限,正在削弱其在太空領域的競爭力。該團隊稱,過去的研究和政策決定——例如削減經費和項目,造成了NASA當前在空間居住能力上存在「關鍵差距」(Critical gaps)。
202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閱兵中,最新組建的航天部隊方隊首次亮相。這個嶄新的戰略兵種與網路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等一起,以全新的軍旗和裝備接受檢閱,集中展示了中國航天工業的最新成就。這些先進的航天裝備不僅展現了大陸在太空領域的技術實力,更彰顯了建設「航天強國」戰略目標的階段性成果。
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80周年,在北京九三閱兵前夕,9月1日搶先登場的是中國重要主場外交活動-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詞時表示,中方願分享超大規模市場、共建人工智慧應用合作中心,並提出奉行主權平等、踐行多邊主義等全球治理倡議。與美國互別苗頭意味濃厚。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指出,中方願同各方共同建設好人工智慧應用合作中心,共享人工智慧發展紅利。
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從深空探測實驗室今天(4月29日)表示,「天都一號」通導技術試驗星成功完成白天強光干擾條件下的地月空間雷射測距技術試驗,這是全球首次在白天進行的地月空間衛星雷射測距,標誌著中國在深空軌道精密測量領域取得技術新突破。
大陸央視報導,4月24日是第十個中國大陸航太日,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太日」是為了紀念1970年4月24日大陸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這一歷史性時刻。大陸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航天局局長單忠德受訪表示,大陸將加快提升進入太空的能力,今年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將再啟征程,天問二號將於今年上半年搭乘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太陽探測工程也在未來計畫中。
據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報導,過去一年,鵲橋二號繞月搭橋,助力嫦娥六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隨著嫦娥六號任務的圓滿完成,按照計劃,大陸將在2026年發射嫦娥七號月球探測器,前往月球南極尋找水冰。為什麼要去月球南極尋找水冰?目前任務進展情況如何?本次任務又有哪些難點看點?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報導,2024年嫦娥六號完成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壯舉。今年,探月四期後續的嫦娥七號、嫦娥八號的研製工作也將穩步推進。其中,嫦娥七號計畫於2026年發射,不但將搭載首個在月球飄動的旗幟,也將前往月球南極尋找水冰存在的證據。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日報導,2024年,嫦娥六號完成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的壯舉。今年,探月四期後續的嫦娥七號、嫦娥八號的研製工作也將穩步推進。嫦娥七號計畫2026年發射,將前往月球南極尋找水冰存在的證據。
大陸《環球時報》引述美國「太空」網站消息,建立月球基地構想越發具有可行性。最近中國公布利用模擬月壤建造月壤磚進展,該技術為月球基地提供新的建設思路。報導稱,中國科學家一系列具體試驗,模擬月壤磚已送到太空站,建設月球科研站可望實現。
大陸《環球時報》引述美國「太空」網站4日消息,建立月球基地構想越發具有可行性。最近中國大陸公布利用模擬月壤建造月壤磚進展,該技術為月球基地提供新的建設思路。報導稱,中國科學家一系列具體試驗,模擬月壤磚已送到太空站,建設月球科研站可望實現。
為進行在月球表面建造長時間駐月任務而設計的「月壤磚」,將在近日搭乘大陸天舟8號貨運太空飛船前往中國太空站,並在完成太空實驗後,預計在2025年年底返回地球。
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0月2日向大陸祝賀國慶後,美國總統拜登也於近日向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賀電,祝賀大陸75周年國慶。此外,中美競逐從地球到外太空,港媒指出,隨著月球探索成為近年來世界航太領域關注的焦點,中國和美國正在研究如何制定月球的時間標準。
「月球上現在是幾點?」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4日發文稱,隨著月球探索成為近年來世界航天領域關注的焦點,中國和美國正在研究如何制定月球的時間標準。觀察指,這場「競賽」不僅是政治影響力的體現,同時可能為未來的國際月球任務設定新的標準。
中國探月工程進展再迎新突破,大陸國家航天局日前宣布,嫦娥六號任務完成後,將在2026年發射嫦娥七號,2028年前後發射嫦娥八號,2035年前後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大陸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關鋒表示,嫦娥八號將考慮月球上的通信能力,月球上將會有無線網路和能源供應。
大陸央視新聞報導,大陸嫦娥五號月壤研究又有新發現——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等單位組成的科研團隊,經過3年深入研究和反復驗證,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利用月壤大量生產水的方法,1噸月壤有望生產超過50公升的水,有望為未來月球科研站及太空站的建設提供重要設計依據。
中國探月工程進展再迎新突破,大陸國家航天局24日宣布,嫦娥六號任務完成後,將在2026年發射嫦娥七號,2028年前後發射嫦娥八號,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奠定基礎。大陸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關鋒表示,嫦娥八號將考慮月球上的通信能力,屆時月球上將會有無線網路和能源供應。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報導,中國大陸國家航天局24日宣布,在完成嫦娥六號任務後,中國探月工程還將透過2次發射任務,為國際月球科研站打基礎,最快將在2026年執行第一次發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