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木船的搜尋結果,共40筆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26日舉辦「傳統舟船修復試航儀式」,2艘修復完成的宜蘭傳統木船首度重返水域,喚醒200年前「石港春帆」的歷史記憶。代理縣長林茂盛表示,這不僅是文物再生,更是宜蘭文化記憶的復航,邀請民眾到蘭陽博物館感受昔日河海文化風華。
海洋委員會與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攜手推動,「烏石港正口200年—宜蘭傳統舟船復振計畫」,26日於宜蘭烏石港舊址舉行傳統舟船修復試航儀式,匯集匠師技藝、學術研究與社群協力,兩艘修復完成的傳統木船再次重返水域,不僅見證傳統造舟技藝的傳承,更象徵台灣海洋文化的再航。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今(26)日在烏石港舊址舉辦「傳統舟船修復試航儀式」,兩艘修復完成的宜蘭傳統木船首度重返水域,喚醒200年前「石港春帆」的歷史記憶。代理縣長林茂盛表示,這不僅是文物的再生,更是宜蘭文化記憶的復航,也歡迎民眾到蘭陽博物館與傳統舟船合照,感受昔日河海文化風華。
「國民阿嬤」陳淑芳日前才獲頒第62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她今(15日)再獲得金鐘獎特別貢獻獎,戲劇與電影兩大領域的最高榮譽同時入袋,可說是她演藝生涯的「大滿貫」。陳淑芳獲知得獎時開心表示,能在第60屆金鐘獎榮獲「特別貢獻獎」,心裡充滿滿滿的感謝,「這份榮耀不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一路以來支持台灣電視、戲劇的觀眾朋友。」
和歌山市加太町的淡嶋神社(嶋:音同島),是日本約1000座淡嶋神社、粟島神社、淡路神社的總本社,以求良緣、身體健康而知名;不過讓淡嶋神社聲名大噪的,是境內供養的上百尊「雛人形」,栩栩如生面、無表情地站在正殿周圍,讓來者不由自主地背脊發涼、渾身不安。
新北市貢寮區的海邊,今天下午3時許獲報,表示有艘獨木舟獨自出海後,一直都沒有回來,報案人是在岸邊的釣客,消防隊跟海巡第一時間獲報,立即趕到現場進行搜索,空勤直升機也已經到場協助,至於該名獨木船人員是否發生意外,還有待搜救人員釐清。
今日是「大二膽戰役」勝利75週年,回顧民國39年7月26日戰事爆發,駐守島上的國軍第75師225團奮力抵抗共軍侵略,歷經一晝夜激烈血戰,成功擊退來犯敵軍,為國軍繼古寧頭戰役後,再次挫敗共軍染指我國的野心,成為奠定臺海安全的基石。
太陽還未完全升起,東方的天際只透出一抹微光,海面仍沉浸在昨夜的夢境裡。我踩著沙地,朝著漁村走去,腳下的貝殼被夜潮帶來,閃爍著溼潤的光澤。海風帶著鹹味撲面而來,夾雜著遠方漁船馬達低沉的轟鳴聲。
台中市大里區爽文國中校園近日換上新裝,草地出現巨書,水池邊漂著彩繪木船,引起學生好奇。原來是美術班師生以「閱讀」為題發想裝置藝術,耗時2個月將木板、保麗龍從基礎材料切割、拼裝、上色,打造繽紛多彩的作品「閱讀方程式」,成為校園熱門打卡點,未來將配合不同閱讀主題定期更新展示。
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諸葛亮,在歷史上以足智多謀聞名,但大多數人對諸葛亮的印象,其實來自元末明初羅貫中所撰寫的小說《三國演義》,然而小說中有不少經典橋段是杜撰的。大陸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胡阿祥指出,「草船借箭」其實與諸葛亮無關,真正的主角是東吳開國皇帝孫權,並且他是用「木船借箭」。
隨著時代演進,許多曾馳騁大洋的木造船,尤其中式帆船,幾乎消失於歷史長河。不過,台灣王船文化保留了與中式帆船造型相似的福船,在成大永續跨領域整合型計劃的支持下,「船說-王船造船圖譜新書發表及特展」18日成功大學勝利校區麗文書開幕,為展覽增添豐富的學術內涵。
Bentley Bespoke Studio旗下的Mulliner精心策劃了一系列「靈感源自中國」的獨特定製系列。8個不同系列汲取了豐富的文化靈感,採用Bentley著名的手工工藝打造而成,採用定製規格,將色彩、紋理和設計優雅融為一體。這八個系列構成了Bentley在中國市場的高度獨特元素。
台航(2617)2024年營收44億元、年增10.27%,寫歷史次高。台航董事長劉文慶13日表示,每位員工將先預發5個月獎金,調薪3%~4%。展望2025年,劉文慶強調,不確定變數多,海運業風險升高,若是俄烏戰爭提早結束將是散裝航運大利多,台航船隊持續汰舊換新維持競爭力。
一名高級機構官員表示,馬來西亞海事執法局護送了,兩艘載有近300名無證緬甸移民的船隻離開馬國水域。據報,船上的移民疑為洛興雅人,他們因缺乏食物和水而陷入困境。
童年吃甘蔗的一段回憶,居然也可以挖出漢人來台的開發史?大溪老街、新莊老街也被稱為巴洛克建築?賴祥蔚教授新書《穿越臺灣趣歷史2:從猴猴族到茶金,考古最有戲的臺灣史》,以趣味歷史重新考證台灣史。
「高登英雄」汪喜田戰士,過去執行衛哨任務時,曾與企圖摸哨的共軍奮勇對戰;期間,雖遭襲擊負傷,他仍憑藉不服輸的鬥志勇擒共軍,展現堅守崗位、捍衛疆土的軍人氣節,並獲選第5屆克難英雄,有效激勵島上官兵士氣;為紀念其事蹟,高登駐軍特於島上塑立雕像,象徵國軍前輩英勇精神、永續傳承。
和親愛的家人告別是人生中必經的課題,英國一戶人家選擇獨特的「煙火葬」,將爺爺的骨灰沾在煙火上,在天空綻放閃耀的光芒,「我們都感覺他就在我們身邊,這是最感人的告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