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李毅評的搜尋結果,共14

  • 性行為後多喝水 防陰尿道合併發炎

    性行為後多喝水 防陰尿道合併發炎

     未落實安全性行為,除了增加性病傳染率,也可能增加年輕女性陰道、尿道感染機會。醫師指出,臨床上許多女性常同時感染陰道炎及尿道炎,導致分泌物增多,並出現頻尿、解尿疼痛狀況,建議民眾平時多提升免疫力、保持私密處乾淨,從事性行為後也應多喝水、排尿及清潔,若是透過性行為感染,一定要和伴侶一同接受治療。

  • 婦團挺脫鉤 代孕將重開公聽會

    婦團挺脫鉤 代孕將重開公聽會

     《人工生殖法》修正案送入政院,國健署長吳昭軍說,新版《人工生殖法》除代孕,其餘通通都納入,待政院完成審議,就會送入立院,但這會期只剩幾天,短期上路不太可能。代孕未來的走向未定,立專法、再修法都有可能,亦有可能因無共識而擱置,要重新開公聽會、專家會議討論。

  • 暖化危機 每增溫1度 早產風險增6%

    暖化危機 每增溫1度 早產風險增6%

     氣候變遷恐衝擊孕婦健康!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團隊研究發現,懷孕晚期暴露的最低溫度每上升1度,早產風險、胎兒低出生體重的風險都將提高約6%,又以夏天生產的影響最嚴重。專家指出,氣候變遷會導致不利因素增多,氣溫增加,人的壓力會變大,未來在極端氣候下,孕婦遇到的問題恐愈來愈多。

  • 人工生殖法將送政院 專家籲優先開放代孕

    人工生殖法將送政院 專家籲優先開放代孕

     《人工生殖法》草案預計在年底送入政院,爭議較大的代理孕母,近期仍在朝野立委間掀起論戰,部分人士認為應脫鉤處理,優先開放單身女性、同性伴侶適用。生殖醫學專家認為,如今許多女性都有婦科疾病,一旦子宮被破壞,無法懷孕,勢必會有代孕需求,這是當務之急,另台灣已開放同性婚姻,若不開放代孕,無子宮的男男伴侶仍會被排除在外,亦不盡公平。

  • 專家談《人工生殖法》 代孕若不開放 男男伴侶將被排除在外

    專家談《人工生殖法》 代孕若不開放 男男伴侶將被排除在外

    《人工生殖法》草案預計將在年底送入政院,其中爭議較大的代理孕母,近期仍在朝野立委間掀起論戰,部分人士認為應脫鉤處理,優先開放單身女性、同性伴侶適用。生殖醫學專家認為,如今許多女性都有婦科疾病,一旦子宮被破壞,無法懷孕,就勢必會有代孕的需求,這是當務之急。另台灣已開放同性婚姻,未開放代孕,無子宮的男男伴侶仍會被排除在外,政府與人民須努力突破僵局。

  • 生育自主VS.危險性行為 婦團意見兩極

    生育自主VS.危險性行為 婦團意見兩極

     「還給女性自主懷孕權利!」對於食藥署擬開放事後避孕藥轉為指示用藥,民間團體意見呈現兩極,婦女新知基金會認為,女性有生育自主權,有必要提供更方便取得藥品的方式,台灣婦女維護生命協會則表示「反對到底」,憂心造成藥物濫用,助長更多危險性行為。

  • 搶救試管求子成功率 醫籲擴大補助

    搶救試管求子成功率 醫籲擴大補助

     國內新生兒數2023年跌破13.5萬人,續創新低。台大婦產科醫師觀察,試管嬰兒成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陡降,台灣接受人工生殖的女性年齡,從10年前平均年齡38歲上升到現在近40歲,預估還會再往上升,呼籲國健署擴大補助,並鬆綁法規,盼緩解少子化現象。

  • 33歲未婚先凍卵 留下一線生機

    33歲未婚先凍卵 留下一線生機

     台灣不孕症的比率高達15%,不是不想生,而是懷不上,而晚婚、晚生是最大原因。專家指出,女性20幾歲時,4個月就能懷孕1次,將近50歲則幾乎不可能自然懷孕。有生育規畫的女性,若33歲還未婚,建議先把卵子凍起來,留一個生孩子的機會。

  • 33歲凍卵 留一個生孩子的機會

    33歲凍卵 留一個生孩子的機會

     根據統計,台灣不孕症比率高達15%,不是不想生,而是懷不上,晚婚、晚生是最大的原因。專家指出,女性20幾歲時,4個月就能自然受孕,35歲以後變成半年,將近50歲則幾乎不可能自然懷孕,有生育規畫的女性,若33歲還未婚,建議先把卵子凍起來,留一個生孩子的機會。

  • 婦產科是唯一志願 李毅評催生逾千試管兒

    婦產科是唯一志願 李毅評催生逾千試管兒

     在台灣少子化越來越嚴重的今日,新光醫院生殖中心主任李毅評,默默的為台灣「催生」超過1500例的試管寶寶。在婦產科領域執業超過10多個年頭,網路筆名取為「威廉氏後人」,為的是向婦產科最為經典的兩本教科書作者Williams Obstetrics、Williams Gynecology致敬,盼能服務更多的孕婦和受生育之苦的患者。

  • 台灣不孕症治療CP值高 有望推向國際

    台灣不孕症治療CP值高 有望推向國際

     亞洲少子化問題嚴重,在台灣,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國健署自2021年7月擴大補助試管嬰兒療程後,截至今年底已「增產」逾1.5萬名新生兒。專家指出,台灣不孕症治療成功率世界第2,若能修法放寬人工生殖適用對象,亞洲地區的同性伴侶、單身女性不必大老遠到美國,在台灣就能得到高CP值的治療,將是推動國際醫療的一大助力。

  • 元旦寶寶銳減 龍年效應恐首退燒

    元旦寶寶銳減 龍年效應恐首退燒

     全國各地昨日喜迎元旦寶寶,但少子化衝擊,各大醫院接生的元旦寶寶僅個位數,台中慈濟醫院甚至時隔5年,才終於迎來1名元旦寶寶。婦產科醫師觀察,今年「龍年效應」恐首度退燒,龍寶寶紅利不再,原因是現代人生得少、生得老,建議政府儘速修《人工生殖法》,讓想生的人都能生小孩。

  • 元旦寶寶銳減反映少子化現象 農曆「龍年效應」恐不再

    元旦寶寶銳減反映少子化現象 農曆「龍年效應」恐不再

    今日是1月1日,與去年相比,今年元旦寶寶數有所減少,新光醫院截至中午僅有1人出生,1人待產,台北長庚醫院也只有2人出生。婦產科醫師表示,寶寶數減少並不只發生在元旦,這反應的是總出生率的下降。農曆新年後將迎來龍年,2000年台灣曾創下1年30萬人出生的數字,但這樣的「龍年效應」恐怕不會發生,原因是現代人生得少、生得老(高齡產婦),建議政府儘速修《人工生殖法》,讓想生的人都能生小孩。

  • 國際醫療撐起 健保不漲沒關係

    國際醫療撐起 健保不漲沒關係

     健保總額制度下,醫院收入受限制,不少醫院都得靠非醫務收入撐起營運成本,而定價自由的國際醫療有望成為解方。專家指出,台灣不論在醫療技術及服務上都具優勢,若能加強發展國際醫療,讓醫務收入能有2成來自國際病人,健保不漲也沒有關係。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