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柳金財的搜尋結果,共42筆
近期民進黨主席賴清德跳過黨內初選民主機制,直接徵召台中市立委何欣純、宜蘭縣律師林國漳、台東縣立委陳瑩及嘉義市立委王美惠,代表民進黨角逐2026年地方縣市長選舉。此為賴清德在726、823兩次政治大罷免及政治聲望嚴重下滑情況下,又採取集權決策模式決定原先透過黨內初選決定候選人模式。這不僅涉及黨內人事布局及地方精英的政治甄補,更象徵民進黨在政黨治理與權力結構上,邁向集權轉型。
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後,黨內政治發展,進入「雙女力時代」或雙核心時代嗎?這個問題頗為尖銳及敏感,然這涉及國民黨是否能在2026年持續贏得地方選舉及2028年攻克中央執政權。鄭麗文脫穎而出,戰勝國民黨前副主席、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及立委羅智強等五位男性候選人;並成為首位由民進黨轉入國民黨後,再登上黨魁的女性政治人物。鄭能否像民進黨的前總統蔡英文,也是民進黨前主席一樣由藍轉綠後,帶領民進黨贏下三屆總統大選?已引起許多政治觀察家廣泛討論。
近日外交部長林佳龍首登華沙安全論壇,以「再造全球民主供應鏈」為題發表公開演講,成為台灣首名獲邀前往波蘭當地智庫卡斯米爾波拉斯基基金會(Casimir Pulaski Foundation)舉辦的華沙安全論壇(Warsaw Security Forum)發表公開演說的外交部長。宣稱當前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等威權政權已形成「動亂軸心」,挑戰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而台灣則是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也在強化全球供應鏈的韌性、可信任性上扮演關鍵角色,台灣生產全球超過90%的最先進半導體,是全球科技生態系的中樞力量。
此次賴清德總統的國慶演說,兩岸關係篇幅縮減,然卻增加涉及台灣地位歸屬的國際法爭辯。賴清德總統宣稱終戰80周年,呼籲重新檢視涉及台灣主權歸屬國際文件詮釋,此引發兩岸對台灣地位國際法理爭論。賴原本希望台灣問題國際化,反陷入台灣地位未定論泥沼中。
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演說前夕的兩岸及國際論述,引發普遍性關注。自其就任以來,其政府及團隊在重大國家慶典及會議的政策敘事,主要可歸納三種模式:一、中間偏強硬立場,例如2024年就職演說、2024年國慶演說,倡議兩岸互不隸屬;二、高衝擊強硬立場,例如2025年國安會議,倡議兩岸互不隸屬、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三、溫和保守立場,例如2025年元旦、就職一週年演說,全文幾乎未提兩岸、對岸、中共及中國,刻意減少兩岸篇幅。
台北市和上海市每年一度的「滬台雙城論壇」,原訂9月25日到27日在上海舉辦;22日在台北市代表團出發的前三天,突然宣布論壇延期,一如去年從7、8月將延期至年底。關於論壇延辦,綠中央及藍地方各執一詞,地方質疑中央技術性卡關兩個合作備忘錄,陸委會回應「絕無已讀不回」;北市勞動局公布審查時序,強調多部會之前皆是已讀不回,因擔心生變被迫延辦雙城論壇。
近年來,大陸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在科技、產業、基礎設施及重大工程領域推行「新型舉國體制」。此制度設計旨在集中資源、統籌協同,以提升治理效能與戰略能力。與此同時,孫中山先生在20世紀初提出的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亦包含對國家能力與民主制度的雙重要求,即「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我們檢視二者的契合與矛盾之處,並進一步對照當代西方治理理論,以探討其制度特徵與優劣勢。
長期以來,台灣各地光電場與陸域風機亂象,備受地方民眾所詬病,致民眾環境社會抗爭持續不斷。近日因宜風電力在宜蘭縣五結鄉、蘇澳鎮,擬規畫設置14部風力發電機,致當地社區民眾前往行政院前抗爭表達其民意訴求。為此,經濟部與環境部同步發公文給風電業者,前者提醒開發案要與在地溝通、審慎評估規畫場址;後者則表態「不鼓勵、不支持」設陸域風機,且將對環評案嚴審把關。這凸顯民進黨政府未來在陸地風電政策的立場,似乎已悄然進行實質性政策轉變。
日前網紅陳之漢(館長)繼6月造訪號稱魔都上海,8月再度訪問被譽為科技之都深圳;陸續造訪騰訊總部及南山「機器人谷」、比亞迪總部等知名企業,讚賞其科技實力與企業理念。並諷刺台灣以前也號稱科技之都,但30年來沒有改變,直呼「我以後更有底氣回台灣告訴同胞,其實大家應該回家」。顯然,館長採取兩岸發展類比方式,以深圳現代化發展對照當前台灣停滯性發展;將大陸視為台灣民眾的家、原鄉。
近日賴清德總統在凱達格蘭論壇致詞宣稱,中國在台海、東海與南海的軍事行動,都讓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台灣站在威權主義威脅的第一線,為全球民主防線的最前緣。對此,國台辦批評賴清德在講話中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和「倚外謀獨」、「以武謀獨」錯誤路線,渲染所謂「大陸威脅」,鼓吹「民主對抗威權」虛假敘事,再次暴露其「和平破壞者」、「戰爭販賣者」、「麻煩製造者」的真面目。
2025年7月26日,由民進黨主導及與公民團體合作推動的大罷免案,幾乎全面潰敗,最終25比0完全被封殺。這場選舉結果,支持民進黨同意罷免約4成、反對罷免約6成,呈現2024年藍白及綠選民支持比例結構。由於藍白及綠皆進行極度政治動員,助長大罷免後台灣社會陷入政治極化、政黨惡鬥、社會撕裂及國家認同分歧困境。
近日與賴清德總統同屬民進黨內新潮流系的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對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發言,頗引發外界關注及爭辯。梁宣稱台灣社會根本沒有存在中國人或不是中國人的問題,中華文化在台灣保存得比大陸還完整;兩岸問題是制度及理念問題。這樣的文化及民族論述有向傳統國民黨兩岸論述靠攏跡象。這是民進黨內屬於青壯派務實立場,然關鍵還是在賴清德總統對中華文化及民族的論述。
據媒體報導近期又有一位一貫道道親,在廣西傳法被大陸公安逮捕,先前去年10月在廣東被逮捕也有三名道親。令人頗感訝異的是,一貫道奉行三教合一,倡議傳揚傳統中華文化、崇尚儒家四書五經,理論上是最接近傳統中華文化內涵新興宗教。但無論是在台灣和大陸皆曾受到壓制。在台灣,也直至威權體制轉向民主化後,一貫道始獲得合法地位,並成為台灣第三大宗教。
7月4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大而美法案」,此為川普政府能源政策的核心法案,基本理念是「美國能源主導」(American Energy Dominance),其政策框架與「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整體施政理念緊密結合。旨在重振美國傳統能源產業,藉由放鬆管制促進能源生產,達到能源獨立並促進美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競爭力。
近日總統賴清德啟動「團結國家十講」,第四講聚焦國防課題,不僅批判中國一再增加軍事預算,也指控立法院刪除或凍結政府國防預算。並指出馬英九政府時期,國防預算並未增加反而逐年減少,GDP占比降到約2%。蔡英文主政後,從2016年的3596億元到2024年的6068億元,提升80.74%,已占GDP2.5%。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宣布國防預算將達到GDP3%以上,藉此顯示捍衛台灣安全決心。值得關注是,賴總統提俄烏戰爭經驗對台灣啟示,此頗值得進一步探討。
賴清德總統為建立大罷免的正當性立論,在倡議「團結國家十講」中提出「雜質說」,此政治論述引發台灣社會高度關注及爭辯,究竟何者是雜質需要被過濾、洗滌人心。這不僅涉及台灣社會族群、政黨政治良性互動,也涉及多元民主社會價值觀與國族認同問題,甚至衝擊台灣民主鞏固及兩岸關係發展。
近來隨前總統馬英九參與海峽論壇,民進黨操作大罷免需要,中共在台協力者語詞充斥台灣社會。處於民主化轉型台灣,不僅未能搭建起公民社會理性對話平台;反而執政黨在民主共同體中不斷尋找境外敵對勢力同盟軍。究竟是民主台灣,已被中共統戰或認知作戰所穿透呢?抑或是此概念語詞想像建構,卻多餘實際現況呢?最終淪為以國安風險掩飾實際上政治鬥爭工具呢?此確實令人捉摸不定。
前總統馬英九第四度啟程訪陸,並參與海峽論壇,遭到獨派抗議,藍營首長則首度缺席。執政的民進黨極度強調台灣主體性、政治自主性;與大陸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存在根本性矛盾,此為兩岸交流難以持續深化之結構性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