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汽車產銷的搜尋結果,共108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14日發佈資料顯示,9月汽車市場延續良好表現,產銷量均創下歷史同期新高的327.6萬、322.6萬輛,各年增17.1%和14.9%,讓整體前3季累計產銷2433.3萬、2436.3萬輛,年增率13.3%與12.9%。其中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1124.3萬、1122.8萬輛,年增都超過34%,銷量占新車總銷量的46.1%。
大陸車市競爭白熱化,呈現嚴重的M型化趨勢。最新數據顯示,9月市場上有多達338款車型銷量竟不到1,000輛,占總車款數的一半。同時,僅17款熱門車就囊括整體市場超過2成的銷量。儘管市場銷量高度集中,但受惠於政策支持與新車效應,9月整體產銷量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據《界面新聞》報導,廠房內機械臂有序舞動,工人們忙碌地裝配著零部件,一輛輛蔚來主力車型漸次下線。工廠的生產線正全力運轉,準備迎接第四季的交付高峰。這是《界面新聞》9月23日探訪蔚來先進製造合肥一工廠(F1工廠)時看到的一幕。
大陸「兩新」政策持續推進,加上各地陸續發布的汽車消費補貼、購置稅減免、新能源汽車下鄉等刺激下,大陸汽車工業協會9月11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到8月的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2105.1萬輛、2112.8萬輛,各年增12.7%、12.6%,也是首次雙雙突破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也已連6個月超過50%,8月更達到55.2%,意味在大陸每賣出2輛汽車,就有超過1輛是新能源汽車。
大陸人工智慧(AI)發展日新月異,人形機器人產業更是突飛猛進。大陸工信部9日表示,大陸人形機器人產業已具備從關鍵晶片、零組件到整機的全產業鏈製造能力;展望未來AI部署,大陸工信部表明,將加快高端算力晶片、工業多模態演算法、軟硬體適配等技術攻關。
大陸「兩新」政策持續推進,加上各地陸續發布的汽車消費補貼、購置稅減免、新能源汽車下鄉等刺激下,大陸汽車工業協會11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到8月的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2105.1萬輛、2112.8萬輛,各年增12.7%、12.6%,也是首次雙雙突破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也已連6個月超過50%,8月更達到55.2%,意味在大陸每賣出2輛汽車,就有超過1輛是新能源汽車。
大陸央視網12日報導,透過數據看活力。截至11日,多部門披露最新經濟數據顯示,1至8月汽車產銷量首次均超2000萬輛、8月快遞發展指數同比增長4.4%、數位經濟核心產業專利授權全球第一,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保持穩中有進良好態勢。
中國人民銀行15日發布《2025年第二季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總結上半年貨幣政策實施效果,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並詳解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希望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推動物價保持在合理水準。同時,《報告》以專欄形式給出下一階段信貸結構優化、普惠小微金融、科創金融、服務消費的政策方向。
中汽協11日公布數據顯示,7月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59.1萬輛和259.3萬輛,分別年增13.3%和14.7%。2025年1月至7月,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823.5萬輛和1,826.9萬輛,分別年增12.7%和12%。
路透社週四(31日)報導,陸廣州市場監管局近日公告,日產汽車(Nissan)與東風汽車計劃在廣州設立一家新的合資企業,日產將持有60%股權。這家新公司將專注於整車與汽車零件的出口,顯示日系車廠持續強化其全球市場佈局的決策。
大陸央視報導,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汽車產業交出亮眼答卷,產銷量首次雙雙突破1500萬輛大關,新能源汽車占比超44%。產銷兩旺的同時,大陸車企加速揚帆出海,以技術創新和本地化戰略為世界汽車產業格局注入新動能。
中共黨媒《人民日報》14日在頭版刊登評論文章稱,要下大力氣破除「內卷式」競爭,單純向下「卷」價格,最終沒有贏家。文章開頭指出,大陸上半年汽車產銷量首次雙超1500萬輛,年增率都實現兩位數增長,得益於持續整治「內卷式」競爭,車企生產節奏穩定,壓庫存狀況得到改善,產業活力持續釋放。
據央視新聞報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今天(10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工業多項經濟指標同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8日報導,飛天!「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大陸國產大飛機C919累計交付21架,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入海!大洋鑽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超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出口訂單不斷;近年來,大陸製造強國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由2020年31.3兆元(人民幣,下同)增長至2024年40.5兆元,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世界第一。
大陸新能源汽車今年前5個月產銷快速增長,年增幅均超過4成,新能源汽車銷量已占新車總銷量的44%。
近日大陸政府對供應鏈融資表示關切後,大陸車企終於採取實際作為,從縮短供應商支付帳期開始,打響反「內捲」的第一槍。繼廣汽10日夜間率先表示,將以不超過60天的供應商帳期,保障供應鏈資金的高效周轉後,大陸多家車企連夜發文跟進。截至11日下午3時,廣汽、比亞迪、小米等17家主要車企發文承諾此事。
大陸電動車產業發展火熱,在這個擁擠的市場中,不僅有快速崛起的比亞迪,還有理想、小鵬、蔚來等眾多新進挑戰者,及傳統國有車企如上汽及一汽、民營車企如吉利及長城、外資合資如上汽大眾及一汽豐田,加上特斯拉等全球知名車廠品牌,競爭十分激烈。
大陸電動車產業發展火熱,在這個擁擠的市場中,不僅有快速崛起的比亞迪,還有理想、小鵬、蔚來等眾多新進挑戰者,及傳統國有車企如上汽及一汽、民營車企如吉利及長城、外資合資如上汽大眾及一汽豐田,加上特斯拉等全球知名車廠品牌,競爭十分激烈。
大陸新能源汽車業陷入價格戰「內捲」風暴,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7日透過影片在2025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演講表示,當今世界汽車工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宣布吉利不再建設新的汽車生產工廠,不作重複建設,要充分利用全球過剩產能,展開務實合作、資源重組,以友善姿態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為大陸汽車工業走出去樹立良好品牌形象。
大陸官方近期關注汽車產業價格戰「內捲」,但仍積極促消費,大陸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5部門3日發布《關於開展2025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預計6月中旬起,將選取滿足鄉村使用需求、品質可靠的新能源車型124款,以此補齊鄉村新能源汽車消費使用的短缺,並組織試乘試駕,售後維保,充換電與信貸金融服務等企業等協同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