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海保署的搜尋結果,共215

  • 海廢再生聯盟五周年回顧 成果豐

    海廢再生聯盟五周年回顧 成果豐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10月31日起於駁二Pinway八號倉庫舉辦為期3天的「海廢再生聯盟五周年」系列活動圓滿閉幕,會中除頒發「海廢再生影響力供應鏈獎」表彰執行海廢回收再利用績效卓越的成員,並同時展開「海廢再生聯盟五周年回顧展」,透過展覽瞭解海保署海廢再生聯盟過去五年的執行成果。

  • 海洋永續行動大賞「公私協力」投入海保   打造保育新典範

    海洋永續行動大賞「公私協力」投入海保 打造保育新典範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1)日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辦海洋永續行動大賞,展現海洋保育ESG專案、淨海大聯盟及在地守護三大公私協力豐碩成果,特邀海巡署退役、具潛水經驗、熱愛海洋保育的知名藝人許孟哲先生擔任海洋保育一日大使。

  • 漁網變潮物!海保署「海廢再生展」亮點多 12場手作坊邀你體驗

    漁網變潮物!海保署「海廢再生展」亮點多 12場手作坊邀你體驗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31日起於駁二Pinway8號倉庫舉辦為期3天的「海廢再生聯盟五週年」系列活動,上午舉行年會,邀集農業部漁業署、高雄市海洋局、屏東縣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台灣港務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及22家聯盟成員等產官學單位與會。會中頒發「海廢再生影響力供應鏈獎」,表揚推動海廢回收與再利用績效卓越的單位,並同步開展「海廢再生聯盟五週年回顧展」,展示過去5年執行成果與海廢產品實際應用。

  • 全球青年護海洋 海保署2025年創新挑戰作品翻倍成長

    全球青年護海洋 海保署2025年創新挑戰作品翻倍成長

    海洋保育進入世代接力時代!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與美國環保署、北美環境教育協會(NAAEE)合作,透過全球環境教育夥伴關係(GEEP)舉辦的「2025全球青年創新挑戰」(Youth Innovation Challenge, YIC)吸引來自64個國家、超過300件作品投稿,作品數量比去年成長一倍,顯示全球青年對海洋保育議題的熱情與創新能量。

  • 打爆官方!民間自主清除棘冠海星單日百隻 海管處說話了

    打爆官方!民間自主清除棘冠海星單日百隻 海管處說話了

    專吃珊瑚礁的棘冠海星今年夏天在澎湖南海大爆發!民間團體看破政府相關機關手腳,主動下海清除,除了7月一開頭首日在七美海域清除就破百隻,成績狠打海委會海洋保育署月清僅44隻外,日前又趁東北季風來臨前在南方四島國加公園的東吉海域2日清除150隻,讓狀況外的主管機關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也顏面無光,今(20)日主動發佈新聞稿,呼籲如於國家公園範圍內發現棘冠海星大量繁生情形,請透過該處官網數位通報專區進行通報。

  • 海保署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簽署備忘錄 建立一預警機制

    海保署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簽署備忘錄 建立一預警機制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16日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簽署「海洋保育與災防預警合作備忘錄」,以韌性海洋為核心,共同建立海洋保育與氣候變遷風險預警機制,運用遙測、大數據與數值模擬技術,強化海洋環境變化監測,減緩氣候變遷對生態衝擊,打造健康韌性海洋。

  • 影》澎湖「薰衣草森林」剩白骨 漁船頻繁出沒釀生態浩劫

    影》澎湖「薰衣草森林」剩白骨 漁船頻繁出沒釀生態浩劫

    台灣珊瑚正逐漸衰退!環團實際調查發現,被畫設為「海洋保護區」的小琉球及澎湖南方四島竟有多處珊瑚礁被大量藻類覆蓋,甚至死亡,例如澎湖知名潛點「紫色薰衣草森林」就只剩白色骨骼殘骸,其中漁船在小琉球活動程度最高,對當地珊瑚造成不小壓力,而澎湖南方四島部分禁漁區的漁船活動數值偏高,顯示執法不力,示警3地海域缺乏有效漁業管理、執法困難,造成漁業資源枯竭、珊瑚生態持續衰退,面臨漁業、觀光與生態三輸的巨大挑戰。

  • 國際列「極危」台灣卻非保育類 波口鱟頭鱝慘淪制度犧牲品

    國際列「極危」台灣卻非保育類 波口鱟頭鱝慘淪制度犧牲品

    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鎮館之寶」波口鱟頭鱝(暱稱波波),9月7日因傷口感染不治身亡,消息曝光後引發熱議,而波口鱟頭鱝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紅色名錄「極危」物種,在台灣卻非保育類動物,其實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在2022年就開始評估,卻因學者的不同意見而遲遲無法納入,如今又遭「養死」成為制度犧牲品,動保團體也呼籲盡快將其列為保育類,別讓珍稀動物再度遭受傷害。

  • 養死2鎮館之寶!龍王鯛慘因水管破裂喪命 基隆海科館遭開罰

    養死2鎮館之寶!龍王鯛慘因水管破裂喪命 基隆海科館遭開罰

    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鎮館之寶」波口鱟頭鱝(暱稱波波),9月7日因傷口感染不治身亡,此噩耗招來動保團體撻伐,而海科館的保育類動物龍王鯛已「被消失多時」,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追查,發現龍王鯛也慘遭「養死」,因魚缸水管破裂卻沒人發現而身亡,基隆市動物保護防疫所還為此開罰,動社則呼籲檢討海科館飼養保育及大型魚類的專業及條件,確保未來不再發生類似事件。

  • 用海廢交朋友!海保署聯手亞洲12國共築永續的海洋未來

    用海廢交朋友!海保署聯手亞洲12國共築永續的海洋未來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29)、明(30)兩天舉辦「2025海洋廢棄物治理深化亞洲夥伴孕育工作坊」,邀集台灣、日本、韓國等12國專家與青年代表共聚,參與陣容包含四位國際專家、六位國內專家、三位全球青年創新挑戰得主(來自肯亞、祕魯、斯里蘭卡),以及來自東南亞多國的16位代表,連同60位與會者,共同展現台灣積極串聯亞洲區域、推動海廢治理的決心與行動力。

  • 台日韓等12國齊聚高雄共商海廢治理   海保署推實作演練

    台日韓等12國齊聚高雄共商海廢治理 海保署推實作演練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9月29日至30日舉辦「2025海洋廢棄物治理深化亞洲夥伴孕育工作坊」,邀集台灣、日本、韓國、印尼、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等亞洲12國代表參與,兩天活動以政策研討與實作課程為主軸,會中安排圓桌論壇、清除演練與跨國經驗分享,並由各國與會者提出返國後落實方案。

  • 殺海豚當誘餌 台籍船長起訴

    殺海豚當誘餌 台籍船長起訴

     琉球籍遠洋漁船「漁勝發」號去年6月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獵捕宰殺43隻海豚作為捕鯊魚誘餌,遭加拿大漁業暨海洋部空中監控拍攝,通報台灣漁業署,屏東地檢署近日偵結,將田姓船長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提起公訴,6名印尼船員則緩起訴1年,並罰款6萬元。

  • 獵殺43隻海豚做鯊魚誘餌遭加拿大直擊 台籍船長遭起訴船員罰款

    獵殺43隻海豚做鯊魚誘餌遭加拿大直擊 台籍船長遭起訴船員罰款

    琉球籍遠洋漁船「漁勝發」號,去年6月在西北太平洋海域進行作業時,獵捕宰殺43隻海豚作為捕鯊魚誘餌,遭加拿大漁業暨海洋部空中監控拍攝,通報台灣漁業署,屏東地檢署獲報查緝偵辦,近日偵結,將田姓船長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提起公訴,6名印尼員則緩起訴1年,並繳交6萬元罰款。

  • 擱淺野柳岬陸籍貨輪「鈺洲啟航」脫困 將拖往韓國拆解

    擱淺野柳岬陸籍貨輪「鈺洲啟航」脫困 將拖往韓國拆解

    去年10月颱風期間,陸籍貨輪鈺洲啟航因為流錨,擱淺在新北市野柳岬。今年1月完成船上餘油抽除後,14日順利完成船體浮揚脫淺,觀察48小時,確定船體穩定性後,17日下午3時,由拖輪拖往韓國進行拆解處置。

  • 9國專家齊聚高雄 海保署國際研討會聚焦「陸海空」治理

    9國專家齊聚高雄 海保署國際研討會聚焦「陸海空」治理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於15、16日在高雄舉辦「2025海洋環境管理國際交流研討會」,邀集來自美國、法國等9國海洋環境領域專家齊聚台灣,聚焦「陸、海、空」多面向環境治理,展現台灣在海洋永續與跨域聯防上的前瞻格局。

  • 海委會國際研討會登場 管碧玲預告海洋政策白皮書9月底發布

    海委會國際研討會登場 管碧玲預告海洋政策白皮書9月底發布

    海洋委員會15日在高雄舉辦「2025海洋環境管理國際交流研討會」,吸引來自美國、法國、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印度等9國47位國際專家,以及美國環保署、美國海岸防衛隊、日本海上災害防治中心等重要機構代表,超過300人與會。會中並見證台灣與印尼哈比比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象徵「印太海廢治理合作平台」首份國際合作文件,成為海委會成立以來國際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 花蓮 硨磲貝移植1周遭竊 巡守隊長懸賞萬元抓賊

    花蓮 硨磲貝移植1周遭竊 巡守隊長懸賞萬元抓賊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石梯坪海域,擁有多樣化生態環境,港口社區發展協會發起復育硨磲貝計畫,去年受颱風衝擊,剩不到百顆,5顆在地野生小貝,成功移植試驗1月個月後放入石梯坪安全海域,結果不到1周卻被盜採,海保署允諾協助增設監視設備,避免再有類似事情發生。

  • 金門新湖漁港漁船半沉漏油 急設攔油索控制油汙擴散

    金門新湖漁港漁船半沉漏油 急設攔油索控制油汙擴散

    金門新湖漁港今(13)日下午驚傳漁船漏油意外!岸巡安檢所人員於下午2點46分在該所後方新建碼頭發現一艘閒置已久的「廣O號」漁船船艙浸水、船隻後段逐漸沈沒,並於周圍發現開始有油汙漏出情形,緊急通報金門縣環保局、海保署及漁會協助派員處理,以防汙染情況持續擴散。

  • 心碎!花蓮石梯坪復育硨磲貝 5顆移植不到一周被挖光

    心碎!花蓮石梯坪復育硨磲貝 5顆移植不到一周被挖光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石梯坪海域,擁有多樣化生態環境,為守護並復育硨磲貝,港口社區發展協會發起守護計畫,但5顆在地野生小貝,在成功移植試驗一個月後,放入石梯坪安全海域生長,不到一週,就被盜採了,保育區巡守隊長陳杰敏說「覺得心碎」,海保署允諾協助增設監視設備,避免再有類似事情發生。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