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海洋熱浪的搜尋結果,共12筆
日本近日降下暴雨,河水暴漲淹沒街道,前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日本的降雨型態明顯發生改變,且因為次數頻繁,顯然是氣候變遷的徵兆,他更秀出北太平洋的海洋熱浪,驚呼暖熱的海水幾乎從日本一路殺到北美西岸,明年的大氣變化恐怕也會很劇烈。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積極以科技投入珊瑚復育,21日在屏東海生館舉辦首屆「台達國際珊瑚復育研討會」,一連2天除吸引12家頂尖保育機構、8國14名學者參與外,會中還首度展示台達協作型機器手臂協助耐熱珊瑚培育最新成果。
全球海洋熱浪持續衝擊,橫跨82國的珊瑚礁已有84%面臨白化危機。台達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21日直言,這是一場迫在眉睫的生態考驗,台達自2023年投入復育以來,已復育超過1萬株珊瑚,更規劃在五年內保存太平洋一半以上、約300種的珊瑚物種。她強調,唯有串聯全球保育夥伴,才能在嚴峻挑戰下找出更多創新解方。
澳洲南澳省海岸3月冒出神祕「黃綠泡沫」,沙灘滿是死魚,戲水民眾呼吸困難眼睛不適,州府確認是有毒藻種「米氏凱倫藻」所致。這種海藻會導致海洋生物死亡,漁業、旅遊業大受波及,重創經濟,藻華面積已達澳洲首都面積2倍大,南澳省首府車程僅1小時海邊可見大量沖上岸的生物屍體,死亡物種超過400種。聯邦政府遲未定調為國家級災難,地方政府與民代大表不滿。
中央氣象署引述國際報告指出,今年5月為全球有紀錄以來第二熱的5月,各地出現極端高溫事件,更有逾99%機率成有史以來5個最熱年分之一。專家表示,高溫會帶來的公共衛生挑戰,也要關注建築通風、綠地面積等議題,小屋頂光電也能成為都市對抗高溫策略。
中央氣象署今引用國際最新報告指出,今年5月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二熱的5月,全球平均溫度比1991至2020年的平均值高0.53度,相較工業化前1850至1900年高出1.40度,今年也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5個最熱年份之一。
聯合國第16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BD COP16)日前落幕,台達電子成為台灣第1家取得觀察員身分的企業,並在CBD COP16官方談判區舉辦周邊會議發表珊瑚復育成果,未來將致力達成2025年前復育1萬株珊瑚的目標。
聯合國第16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BD COP16)日前落幕,台達電子成為台灣第1家取得觀察員身分的企業,並在COP16周邊會議發表珊瑚復育成果,未來將致力達成2025年前復育1萬株珊瑚的目標。
世界氣象組織(WMO)和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AMS)共同發布的新數據證實,2023年是歐洲有史以來最熱或第二熱的年份。前者表示,歐洲大陸夏季時間延長,大範圍的洪水和熱浪將成為一種新常態,各國必須將適應這種新常態作為當務之急。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19日表示,2023年全球所有主要氣候記錄都被打破,2024年恐怕只會更糟,尤其是海洋溫度上升及海冰面積萎縮。
氣候變遷、海溫也創新高!因應可能到來海溫升高造成的珊瑚白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5日與美國MOTE海洋實驗室、海生館、海科館等單位,針對耐熱珊瑚研究簽署國際合作備忘錄,盼提升珊瑚復育的存活率,並將導入珊瑚白化救援機制,協助台灣接軌國際。
氣候變遷、海溫也創新高!為因應可能到來的海溫升高造成的珊瑚白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5日與美國Mote海洋實驗室、海生館、海科館等單位,針對耐熱珊瑚研究簽署國際合作備忘錄,盼提升珊瑚復育的存活率,並將導入珊瑚白化救援機制,協助台灣接軌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