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海溝的搜尋結果,共109筆
大陸航母福建艦日前舉行服役授旗儀式,《央視》新媒體「玉淵譚天」7日發文分享福建艦入列後的十項關鍵訊息,指未來「必去」台灣海峽等三地,甚至出現「以台灣為母港」的討論。退役少將栗正傑指出,台灣海峽容不下航母戰鬥群,但在花蓮部署,對美日第一、第二島鏈將有很大的威懾力。
台灣於2020年向美國採購66架66架F-16V戰機,總經費2467億餘元,不過至今仍一架都沒交付;台灣耗資500億造海鯤號,儘管原定11月交艦,但至今仍未完成海測,外界憂心進度再度延宕。常在臉書評論時事的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不禁表示,給了2000億還拿不到一架飛機、花了500億還拿不出一艘潛艇,這種執政黨無能到讓人覺得可怕。
海鯤潛艦潛航試俥在即,詎料造艦掌門人前海軍司令、潛艦專家黃曙光竟突然請辭,無論其內情如何,國人都必須藉此再度審視所謂「自製」軍備的能耐和上限,倘若為爭取民意而強出頭硬撐,最終仍無法迴避科技實力的考驗。政黨會輪替,但國家尊嚴和國軍戰備執勤安全絕對不可輕率怠忽。
海鯤潛艦潛航試俥在即,詎料造艦掌門人前海軍司令、潛艦專家黃曙光竟突然請辭,無論其內情如何,國人都必須藉此再度審視所謂「自製」軍備的能耐和上限,倘若為爭取民意而強出頭硬撐,最終仍無法迴避科技實力的考驗。民主國家執政政黨會輪替,但國家尊嚴和國軍戰備執勤安全絕對不可輕率怠忽,這是任何從政人士必須嚴肅看待的議題。
賴清德總統今天(19日)赴宜蘭視導國家防災日演練,他表示,台灣每年都會遇到颱風,以及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的地震,中央與地方攜手災後復原、重建,讓國家更為堅韌,更有能力應變天災,以及地緣政治可能帶來的挑戰。
內政部消防署舉辦「114年國家防災日大規模地震及海嘯災害搶救」實兵演練,昨日在新北市、宜蘭縣同步展開,進行國家級災難醫療救護隊災害緊急醫療應變等實作,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陸軍關指部及蘭指部等國軍單位參演,與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及國際救援團隊合作,驗證防救災能量與應變機制,展現軍民齊心打造韌性社會的信念。
新北市政府18日舉行「2025年國家防災日大規模震災救災動員演練」,模擬琉球海溝發生規模8.5強震,造成轄內多處重大災情。演練動員超過900人、百餘輛車與直升機1架,結合中央及地方能量,首度以「半預警、無腳本、不壓縮時序」的沉浸式演練方式登場,場面逼真。美國在台協會(AIT)首次參與演練,攜手防災。
模擬強震來襲,新北市政府今(18)日於新莊運動公園舉行「2025年國家防災日大規模震災救災動員演練」,行政院長卓榮泰、內政部長劉世芳及新北市長侯友宜均到場視察,展現中央與地方攜手備戰的決心。此次演練首次以「半預警、無腳本、不壓縮時序」形式,全面貼近真實災害場景,動員逾900人力、百餘輛各式車輛及直升機1架,並邀集7縣市特搜隊跨域支援,檢驗跨單位整合的救災能量。
新北市政府今(18)日下午在新莊運動公園舉行「2025年國家防災日大規模震災救災動員演練」,首度由美國在台協會(AIT)派員到場觀摩,並以美國國土安全演習與評估計劃(HSEEP)標準檢視新北的防災實作。此舉不僅讓演練具備國際接軌意義,更顯示新北市防災體系已受到外國專業單位的高度關注。
內政部28日部務會報安排消防署報告「114年國家防災日演練及系列活動」案,次長馬士元表示,今年國家防災日以「巨震求生、強韌整備」為主軸,於9月17至19日模擬災害情境為琉球海溝發生規模8.5地震引發海嘯災害,內政部將動員跨縣市救災力量,攜手民間及國際能量進行大規模地震及海嘯災害搶救實兵演練,並結合警報系統,透過真實情境驗證中央與地方協作機制與民眾自助互助能量,展現全民共同打造韌性社會的決心。
核三延役攻防戰暴露了反核者的誤解。
宜蘭縣消防局今天(14日)邀請國際專家學者舉辦論壇與研習營,以吸取新知,提升防災實務能力,同時也為日前通過評測、取得中型搜救隊認證資格的宜蘭縣特種搜救隊授旗,消防局說,獲得認證的特搜隊有機會能代表台灣投入國際人道救援輪值任務,提升宜蘭在國際防災事務上的參與度。
俄羅斯30日發生規模8.8強震,也是自2011年日本達規模9的311大地震後,全球最強地震,環太平洋沿岸地區均發出海嘯警報。我國氣象署發布史上第3次海嘯警報,預測東南及西南沿海地區迎來0.3至1公尺浪高,隨著最後一波海嘯於下午抵台,氣象署實際觀測到最高的海嘯波高為蘭嶼站12公分,並於當日晚間5時10分解除海嘯警報。
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東部外海在台灣時間上午7時25分發生規模8.8強震,氣象署地震中心表示,已針對台灣東南部及西南部沿海地區發布海嘯警訊,若後續有需要,將發布海嘯警報。
據微信公眾號「國家安全部」7月23日消息,海洋數據是海洋科學研究的基礎,是海洋經濟活動開展的依據,更是中國海洋強國戰略的支撐和保障,涉及國家戰略資源和安全。保護好海洋數據安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保障海洋事業可持續發展,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應有之義。
新北市政府災害應變中心因應9月將舉辦國家防災日實兵演練,先於18日辦理「114年國家防災日大規模震災救災動員演練桌上型兵棋推演」,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及內政部消防署也派人到場視導,市府相關局處、區公所、後備指揮部及事業單位共約100人參與,情境模擬規模8.5地震,造成重大災情,各單位現場研討,提出因應方案,作為實兵操作時的規畫參考。
花蓮市全台賞鯨活動發源地,鯨豚的目擊率更是高達96.55%。由於花蓮外海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深度足夠的海溝加上黑潮流經等得天獨厚的條件,讓魚類群聚,每年夏天海況相對平穩,非常適合旅客出海賞鯨豚。
美國阿拉斯加州近海於台灣時間17日凌晨4時37分發生規模7.3強震,美國相關單位立即發布海嘯警報, ,前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這起強震是否為更大地震的前兆,值得關注,因規模7地震後的2周內,常伴隨規模8強震,未來幾周是關鍵觀察期;他預估,若有規模8的大地震,最可能出現在阿留申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等地,台灣受影響雖然較小,但仍應提高警覺。
日本北海道及千島海溝附近地震頻傳,甚至可能引發海嘯。中央氣象署提醒,海嘯震波進入台灣東北部淺海,容易產生堆高效應,宜蘭海岸成為潛在影響熱區。宜蘭縣消防局早已繃緊神經,去年起即展開一連串演練與訓練,持續加強海嘯相關作為,從模擬災情到實兵演練,全面提升防災應變能量。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在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預言,2025年7月5日將發生大地震,儘管龍樹諒上月出版新作,改口表示7月5日當天不一定會發生大事,但此預言已成近期熱門話題,就連7月日本旅遊市場也意外受到波及。事實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今年5月就曾在「謠言風向球」專欄中,專題解構7月5日地震預言的偽科學,以及現代科學地震預測的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