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消炎止痛藥的搜尋結果,共68筆
24歲小美近半年來常感到疲倦、專注力下降、情緒低落,夜間難以入眠,還合併不寧腿症狀,求診後才發現元兇是「缺鐵」,且血紅素檢查數值正常,屬於「非貧血性缺鐵」,長期被忽略。專家指出,缺鐵不只會貧血,還會影響情緒與專注力,很多人第一時間以為是壓力、焦慮或身心疾病,但有時可能是營養失衡導致。
「吃止痛藥會產生抗藥性嗎?」、「剛開始痛就該馬上吃藥嗎?」不少人習慣身體一有疼痛,就馬上吞服止痛藥,但止痛藥吃多了,雖然沒有抗藥性,但卻有可能出現「耐藥性」,食藥署提醒,生理痛、偏頭痛等特定情況,止痛盡早吃比較有效,但如果是輕微疼痛,可以先觀察一下。
40多歲男性夜裡突然大腳趾紅腫劇痛、無法行走,起初以為只是扭傷,但因疼痛加劇,前往新竹台大分院就醫後確診為痛風性關節炎。新竹台大分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醫師王恭宇提醒,痛風不只是「關節痛」,高尿酸更與心臟病、腎臟病相關,必須積極控制。經藥物治療後,該名病人症狀已逐步改善。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流引發洪水,夾帶泥沙沖入花蓮光復鄉市區,造成大面積淹水與嚴重土石流災情,許多民眾家園與財產受損,生活陷入困境。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民間企業與社團挺身而出,捐贈物資、協助災民重建家園。
全台逾350萬人膝關節退化,70歲以上盛行率高達7成。醫師指出,老化、肥胖、運動傷害都可能加重膝關節負擔,若出現「久坐起身感到痠痛、膝蓋疼痛、發出喀喀聲」3大警訊,就可能已嚴重退化,應特別留意,盡早接受復健、藥物甚至手術治療。
無論是消炎藥或止痛藥都不能亂吃,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泰國一間診所「KimhanMedical Clinic」收治一名老婦,她日前胃痛就醫被診斷出胃炎,醫師開藥後她過量服用,過了3天竟吐了近1公升鮮血,還拿塑膠袋裝,再緊急就醫。該診所醫師在官方臉書曬出驚悚畫面,呼籲病患應遵循醫囑,勿亂用藥。
任何藥物都應遵照醫師指示使用,藥師洪正憲分享,一名老太太因長期大量塗抹止痛藥膏,每天塗2次、6周用掉3條,竟導致腎功能惡化到必須洗腎,所幸停藥後症狀明顯改善,他提醒民眾,外用藥也可能經皮膚吸收進入體內,年長者與腎功能不佳者更應格外留意。
1名年約40歲上班族長期久坐辦公室,半年來飽受臀部深層疼痛困擾,且疼痛有向下延伸情況。初期以為是久坐導致肌肉緊繃,尋求熱敷、電療、拉腰等一般復健治療,以及整脊及按摩協助,但症狀始終未獲明顯改善,甚至後來坐、躺皆感不適,夜間經常因疼痛驚醒,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CNN報導台灣遠洋漁船上的外籍移工遭虐待的情形,農業部漁業署表示,對於任何形式的勞動剝削均抱持零容忍態度,船員受傷返港後有無不當解除,漁業署將再連同醫療保險事宜詳加調查,協助受傷船員爭取合理權益;至於身故船員,將由仲介協助申請身故保險理賠事宜。強調除積極處理外,更研擬相關機制防止類似案件再度發生。
針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昨日晚間報導「台灣遠洋漁業移工回報虐待、受傷及死亡」一文,農業部漁業署就報導內容進行說明,並重申台灣在保障遠洋外籍船員人權方面的堅定承諾與制度性作為。
竟天(6917)受惠治療膝蓋骨關節炎局部疼痛新藥APC201澳洲一/二a期臨床試驗,取得二期臨床試驗結果,主要及次要療效指標皆正向,董事長王藹君表示,目前除積極研擬全球多中心二b/三期臨床試驗規劃外,也啟動相關授權洽談,加速商化進程。
竟天(6917)代子公司公告,治療膝蓋骨關節炎局部疼痛新藥APC201澳洲一/二a期臨床試驗,取得二期臨床試驗結果,主要及次要療效指標皆正向,顯示整體藥物安全性與耐受度良好,且初步證實有改善受試者疼痛分數之趨勢。
台灣被稱作洗腎王國,洗腎人口已近10萬人。林口長庚醫院研究指出,比起血液透析,65歲以上長者接受「腹膜透析」,併發心血管疾病住院、死亡風險雙降,累積存活率也較高。健保署自2023年起補助居家腹膜透析,今年5月更加碼補助相關費用,讓腎友在家也能安心洗腎。
經痛是許多女性在生理期間常見的不適,有些嚴重的經痛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食藥署說明,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而坊間常見兩大類止痛藥,各有其適合的使用方法。
不少人到日本會購買「止痛神藥」回台,但其所含的成分布洛芬卻相當傷胃。醫師蕭敦仁指出,一名35歲女性靠此款藥止經痛,接連吃了4、5顆後開始胃痛,就醫後發現胃破了15個洞還大出血,呼籲這類的藥最好經醫生處方後再吃。
澳門73歲何姓患者因長期從事重勞力工作,退休後長達8年飽受下背痛、臀部疼痛、下肢麻困擾,只能採側躺姿勢睡覺,半夜經常痛醒,日前跨海來台治療,接受「微創內視鏡腰椎減壓手術」,傷口不到1公分,術後隔日即出院,複診時走路正常許多,解決多年疼痛夢魘,順利返回澳門。
澳門1名73歲何姓男子長期從事重勞力工作,退休8年來飽受下背、臀部疼痛及下肢麻困擾,經常痛到無法躺平睡覺,為此他跨海來台尋醫,接受微創內視鏡腰椎減壓手術,術後開心「終於可以用平躺睡姿安穩地一覺到天亮!」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3月29日因血尿、噁心、嘔吐送醫,因未達留院標準,被送返台北看守所,今(1日)上午再傳因左腎積水、左側輸尿管結石再度被戒護就醫,二度被認為無留院必要送回北所。對此,義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維倫表示,輸尿管結石可採內視鏡或震波碎石來改善,但若結石小於0.5公分,且無發燒感染與腎功能不佳跡象,確實有可能採取保守治療,請病人多喝水,幫助自行排出結石。
一名65歲張先生,本身有三高,長期服用降血壓、降血糖及降膽固醇藥,同時有攝護腺肥大狀況,有小便流速慢、頻尿症狀,但並未接受攝護腺藥物治療。近期張先生不小心感冒,就診服用感冒藥後,小便開始尿得更慢、需要用力才解的出來,當晚更完全尿不出來,半夜緊急掛急診。
外出旅遊最怕身體健康出狀況,不少人會準備個人藥品,衛福部食藥署建議民眾旅行期間,可準備好5種藥品,以備不時之需,確保旅途安心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