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溪床的搜尋結果,共121筆
花蓮目前2個堰塞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今指出,太魯閣園區燕子口堰塞湖持續降挖,為擴大引流,原2台300噸級挖土機,今再增派2台500噸級大型挖土機進場,將原深寬約2乘2公尺的深槽線擴挖為4乘5公尺,讓整體通洪斷面由原本的4平方公尺擴大為20平方公尺。另一馬太鞍溪上游,山區降雨但低於黃色警戒值,持續密切監控堰塞湖雨下游河道水位。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昨日成功引流後,今(27)日持續進行壩體降挖作業,壩頂高度由原本270公尺降至266公尺,引流水量持續增加,水位比昨日再下降19公分,明日將有大型機具進場,加速湖水排放。
花蓮縣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經過專業人員努力,三天開挖深槽線引流湖水,今(26)日成功降壩引流,水位以每小時約3公分的速率下降中,魯丹橋溢流水痕也已退縮。林業保育署提醒,引流後立霧溪燕子口以下至出海口沿線溪床水位可能上升,民眾切勿進入立霧溪下游河道,以免發生危險。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重創光復鄉1個月,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再度視察堤防與疏浚、堰塞湖後續等問題,目前馬太鞍溪鋼便道已建置中,後年底完成新橋樑,水利署正在執行「百年防洪」計畫,卓提到,因堰塞湖壩體仍大,要請水利署等專家能訂出1個方案,設法工把水量引流出,降低衝擊威脅,也要盤點全國堰塞湖狀況,「這一次這麼大的一個教訓,不要讓歷史重演」。
南投縣議員簡千翔21日在議會定期會縣政總質詢,指貓羅溪逾10年不清淤,沿線居民飽受淹水之苦,「虧錢不疏浚,人民性命財產安全就不虧?」縣府非主管機關,建議出身水利專業的副縣長王瑞德向中央爭取疏浚。王瑞德強調,將建議水利署用水資源作業基金整治貓羅溪,同步評估沿線設置固定式抽水站防洪減災。
水里鄉有4輛汽車躺臥水里溪床,路過民眾誤以為發生車禍頻頻報案,知情人士急忙po臉書社群澄清,強調消防署特搜隊與土耳其AKUT搜救隊進行洪災車輛受困救援演練,昨(20)日已經撤場,另有民眾憂心車輛油料洩漏汙染,消防署強調車輛已卸除零件並清潔,不用擔心。
南投縣議員簡千翔21日在議會定期會縣政總質詢,指貓羅溪逾10年不清淤,沿線居民飽受淹水之苦,縣府非主管機關,建議出身水利專業的副縣長王瑞德,向中央爭取疏濬。縣府強調,建議水利署用水資源作業基金整治貓羅溪,同步評估沿線設置固定式抽水站防洪減災。
花蓮縣政府今(19)日傍晚針對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警戒公告,壩體結構呈不穩定狀態,短期內有可能滲流破壞或壩頂溢流潰決,縣府也公布高風險地帶,提醒民眾持續撤離避難,切勿靠近立霧溪河道周邊。
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昨(17)日發生後,昨晚起湖水已由側面公路漫流至靳珩隧道內再回流立霧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緊急發文,目前水位距離壩頂不到5公尺,經推估堰塞湖水可能在短期內發生壩體滲流破壞或壩頂溢流潰決,呼籲下游沿線兩側住戶勿進入河道及溪床活動,以確保生命財產安全。
花蓮馬太鞍系堰塞湖潰堤,導致光復鄉洪災後,今天(17日)又在太魯閣燕子口發現堰塞湖,位在立霧溪上游,林保署花蓮分署現場勘驗,初步評估湖體長度約800公尺、寬度約30至80公尺,且水位迅速上升,以每小時70公分速度上漲,因此緊急發布撤離簡訊,並預警性封路。稍早林保署也公布堰塞湖最新狀況,指出水已經溢流到步道。
花蓮立霧溪燕子口阻成堰塞湖,賴清德總統今天表達高度關切,第一時間立即指示行政院相關部會,與花蓮縣政府保持密切聯繫,全面啟動緊急應變機制,採取即時且必要的因應措施,全力確保民眾安全。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今(17)日下午召開馬太鞍溪堰塞湖第41次工作會報,會中農業部、國家公園署也對今日上午形成的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狀況說明,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下午2時已成立災害應變中心,農業部林業保育署於下午2時27分發布堰塞湖紅色警戒細胞廣播,並陸續進行撤離。
今早(10/17)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步道西段發生土石崩塌,堵塞立霧溪河道形成堰塞湖。崩塌範圍約長100公尺、寬40公尺、深25公尺,水位以每小時約70公分速度上升,預估傍晚6時將接近步道及公路。花蓮縣政府急喊話,請民樂部落、民有部落及東部電廠員工盡速撤離,並呼籲遊客及下游沿線兩側住戶勿進入河道及溪床活動,注意台8線交通管制。
網路社群上,日前瘋傳一段2位女大生爬台中大坑山區步道,疑似遇到「魔神仔」迷途獲救的貼文,內容驚悚引發網友討論。不過警消聽到傳聞,證實這件發生在2014年的一起意外事故為真實事件,尤其是女大生獲救後描述過程,讓當時搜救的警消渾身發毛。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桃園市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因救災受傷感染不幸身亡,引發各界關注志工安全保障。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10日宣布,受部會招募進災區的機械及機具操作等業者優先辦理保險,「鏟子超人」等志工也納入,且須到車站旁志工分配站,透過國軍或花蓮縣政府分流派工。
台東縣境內第一大的卑南溪,原以水覆蓋工程抑制揚塵,但連月來受颱風豪雨沖毀,尚未搶修完畢。今(8)日入秋首波東北季風報到,溪床細沙漫天飛舞,市區陷入白茫茫的塵霧之中,民眾無奈喊「又要吃沙了!」
花蓮光復洪災發生迄今邁入第13天,賴清德總統今天二度下鄉勘災,縣長徐榛蔚、立委傅崐萁期盼中央能協助重建光復市區下水道,或是重測地勢高度以利建置滯洪池安頓內水,幫助光復重獲新生,讓賴成為花蓮人永遠記得的總統。賴清德也允諾會針對下水道展開系統調查,需要清淤就清淤,需要重建就重建,強調關係人命安全政府一點都不會馬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重創下游光復市區,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災後持續監測,目前蓄水量約580萬噸,為滿水位時的6.4%,較昨天減少0.4%。空勤總隊今天也出動直升機,搭載人員投放3個小型水位衛星觀測浮標,利用無線電回傳水深資料給學者專家,盼精確掌握水量以利提前預警。
前立委蔡正元今(1)日臉書貼文指出「馬太鞍堰塞湖潰壩成災,主要是犯了三大失誤」,對此農業部提出嚴正澄清,林業保育署於7月26日發現馬太鞍堰塞湖後,立即成立應變小組,除委請陽明交大防災團隊調查監測外,同時通報及拜會地方政府,說明可能的危害及尋求合作,並邀集專家積極評估開設溪床便道、壩頂降挖、壩體爆破及虹吸管抽水等可能之工程減災方案。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後續如何處置?農業部初擬2個方案,一是沿溪床開闢便道前往清運土石,二是在中上游興建梳子壩減緩砂石沖刷,將與專家團隊討論,盡快確定最適合的處置方式。學者認為,該壩體應會長期存在,河道疏濬為必要對策,並將「溪床便道」改為「山路產業道路」,以便長期對應也較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