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環境感染的搜尋結果,共04筆
癌症令人聞之色變,112年惡性腫瘤連續42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如何預防成了重要課題。醫師黃軒指出癌症不是無緣無故找上門,遺傳、不良的生活方式、環境、感染都是幕後推手。其中,人類乳頭瘤病毒、肝炎病毒這2種傳染病若是長期感染會增加罹癌風險,除了打疫苗給身體裝上防毒軟體外,也要改掉不佳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才能把癌症威脅甩得遠遠的。
非洲盧安達今年9月爆發馬堡病毒出血熱(Marburg Virus Disease),迄今已累計56例,其中12例死亡,疾管署今(8)日宣布,已經提升盧安達「馬堡病毒出血熱」的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馬堡病毒出血熱致死率最高可達9成,而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可降死亡率的「瑞德西韋」,目前國內已經儲備8萬劑。
圓禿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可能和環境、感染、藥物、疫苗、重大心理創傷和急性壓力有關,但多數患者找不到確切原因。過去臨床上以頭皮落髮的面積比例,來評估疾病嚴重程度,但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今年最新發表的「圓禿診斷及治療共識」,評估時不僅要看頭髮,也應檢查全身其他毛髮,例如鬍子、眉毛是否有局部脫落。
身為胸腔科醫師,當看到不少過敏、氣喘、慢性肺病這類病人要接觸毛小孩時,因其毛髮對呼吸道確實有些影響,如果環境上能有所改善的話,相信對毛小孩與民眾互動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