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產氫的搜尋結果,共96筆
長庚大學與明志科大今年首度聯展2025年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精選五項具代表性的創新研發成果,涵蓋綠能應用、智慧系統與永續技術等領域。兩校期望深化與全球產學界的交流互動,拓展技術合作與國際鏈結契機,展現台灣高教科研能量與跨校協作的創新動能。
台灣綠色交通革命寫下里程碑!本土企業自主研發的首輛國產氫能巴士30日在高雄市議會亮相,並舉行啟航典禮,隨即從高雄港碼頭裝船出發,將遠征歐洲參展並接受國際認證,預計最快2027年第1季在台灣示範運行,氫巴強調零碳排,僅排純淨水,符合淨零轉型趨勢。
台灣淨零轉型寫下歷史新頁!由本土企業氫谷動能自主研發的首輛國產氫能巴士,今(30)日在高雄市議會前舉辦啟航典禮,這輛承載台灣綠色交通夢想的「氫巴」,將遠赴歐洲參展並接受國際認證,預計最快2027年第1季在台灣示範運行,氫巴行駛過程強調零碳排放,僅排出純淨水。
上緯投控(3708)與台灣首台氫能巴士領導廠商氫谷動能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雙方將在「氫能巴士及特種車輛的動力系統」領域深度合作,共同推動氫能產業生態鏈發展;雙方結盟象徵氫能技術跨界整合,透過氫能供應與應用技術的整合,加速推動低碳交通與氫能產業發展,打造永續交通新藍圖。
上緯投控(3708)今(16)日與全台灣第一台氫能巴士領導廠商氫谷動能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雙方將在「氫能巴士及特種車輛的動力系統」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推動氫能產業生態鏈的發展。
多年來國防科技研發成果持續轉化為軍民通用發展應用,不僅強化國防安全防務,同時也兼顧公共安全與民生需求。中科院軍民通用中心科技專案推展組組長李德修指出,中科院今年展示「行動電解產氫發電系統」,成功克服「儲氫合金」關鍵技術瓶頸,使該系統為完全國防自主研發,並在多元環境下穩定供電,不僅能支援前線作戰及防災任務,也可應用於民間應急與偏鄉供電,提升國防及社會安全韌性能量。
「2025年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昨日於臺北世貿1館盛大登場,吸引來自19國、近450家廠商展出近1100件專利技術。國防部軍備局、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國防醫學大學及中科院等單位也個別展出「防高溫火焰耐燃工作服」等多項展品,展現國防自主與前瞻科技的豐碩成果。
國立中央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跨校合作,在國科會支持下開發出新型高熵觸媒,有效快速地大量降解氨廢水並生成綠色氫氣,為環境永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npj | Clean Water》期刊。
暉盛(7730)以自主技術切入半導體、IC載板、印刷電路板(PCB)及新能源環保等應用領域,並逐步擴大市占。暉盛科技董事長宋俊毅表示,2奈米晶圓價值動輒上看3萬美元,良率重要性不言可喻。電漿技術的黃金時期來臨,未來會有更大發揮空間。
BMW集團正在推出同時擁有五種不同的傳動系統技術選擇的車系。新款BMW X5將是首款為客戶提供純電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油、柴油和氫燃料電池技術的車系。HyMoS大規模氫能交通計劃(Hydrogen Mobility at Scale)旨在促進大都市區氫生態系統和加氫站的發展,目標是在德國進行初步試點實施。
民進黨政府能源政策一向抗拒核能,賴政府的第二次能源轉型鼓吹之多元綠能洋洋灑灑天花亂墜,很容易誤導一般民眾,以為減碳手段很多,並非一定要恢復核電不可。月前環境部曾舉辦數場「能源部門減碳旗艦行動計畫社會溝通」,除光電、風電外,也詳細介紹另外六項減碳科技。本文簡要討論此六項科技之各種問題如下:
核三公投落幕,因投票人數不足,延役案沒有過關,但擁核反核票數比例將近3:1。公投後賴總統表示尊重社會意見,指示台電在相關法規公告後,啟動現有核電機組自我安全檢查,定期向社會報告風險與進度,若符合標準就依法送核安會審議。個人十分贊同賴總統的務實態度。
中央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與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師生團隊,由永續學院去碳學程主任洪緯璿帶領,於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與台灣大學所主辦的「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中,以作品「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System for Catalysts and Electrolysis Equipment」,榮獲國際組冠軍殊榮。
在淨零碳排與ESG永續浪潮下,半導體製程升級不再只是效率與良率的競逐,更是企業責任與環境使命的實踐。
中興電(1513)看好氫能市場前景,攜手弘鉅汽車於22日發表首款氫能電動巴士,預計年底前先出貨5輛氫能電動巴士給首都客運,並在明年量產,瞄準首都客運4、5千輛巴士逐年汰換商機,中興電也計畫協助首都客運在場站建置加氫設備。
中央政府為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喊出要率先在2030年達成市區公車電動無碳化目標,交通部與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今(22)日在高雄展覽館舉辦「大客車淨零移動論壇」,吸引超過500位產官學研代表與會,現場展出國內業者研發的9輛電動巴士、3輛台日韓業者的氫能巴士,並開放民眾試乘體驗。
東聯(1710)、中石化(1314)為強化利基轉型能量,推動電池、半導體、5G通訊等應用商機。東聯將製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回收再製成高純度CO2,供應工業、食品及電子產業,其中半導體等級CO2已開始穩定供應,毛利率遠高於工業及食品級,有助提升整體獲利。
強化利基轉型能量,東聯(1710)、中石化(1314)推動電池、半導體、5G通訊等應用商機。東聯將製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回收再製成高純度CO2,供應工業、食品及電子產業;其中,半導體等級CO2已開始穩定供應,毛利率遠高於工業及食品級,有助提升整體獲利。
大陸商務部、科技部日前調整發佈《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引發美媒關注。據觀察者網引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7日報導稱,其中部分限制似乎主要針對的是電動汽車電池生產的上游工藝技術,中國旨在通過此舉鞏固其在該領域的主導地位。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認為,中國正試圖提高外國公司取得中國領先技術的門檻。
為確保新能源電池技術持續領跑全球,大陸商務部會同科技部15日公布最新調整的「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新增「電池正極材料製備技術」納入限制類技術條目。公告指出,因該技術在敏感領域正愈來愈多地得到應用,納入限制類有利於統籌發展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