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癌基因的搜尋結果,共49筆
資深玉女歌手坣娜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被稱為「癌王」的胰臟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醫師錢政弘指出,胰臟再生能力很差,不論是慢性或急性,得過胰臟炎的人都會是胰臟癌的高風險群,過去韓國曾統計,胰臟炎患者2年內癌變機率高達19倍。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象徵女性自我關懷與健康意識的覺醒。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呼籲女性朋友主動關心乳房健康,重視乳癌風險,及早篩檢、主動防治。乳房外科主任徐軒毅指出,近年乳房外科門診就診人數持續增加,更令人憂心的是,罹患乳癌的年齡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乳癌已連續多年居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死亡率亦高居女性癌症死因前列,顯示乳癌防治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男星顏正國因肺腺癌病逝,也有很多人沒抽菸,卻也得肺癌。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壓力可能誘發癌症,因為人體內有壓力顆粒,面對壓力會凝聚,但抗壓太久,壓力顆粒無法散會,就會成了癌細胞的窩,而多吃芭樂、藍莓、綠花椰菜、薑黃、綠茶等抗氧化食物,有助減壓、中和自由基,達到防癌的效果。
知名運動品牌Nike創辦人Phil Knight及夫人Penny Knight上周捐贈20億美元給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奈特癌症研究所,表達認同長期領導該研究所,也是2018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的布萊恩.德魯克爾(Brian J. Druker)博士的癌症研究、診斷、治療、護理以及未來根除癌症的革命性願景,創下美國大學最高單筆捐款紀錄。
37歲的吳女士因觸摸到左乳房腫瘤而至乳房外科就醫,經檢查確診為三陰性乳癌。由苗栗縣大千醫院安排接受六次先期性化學治療,待腫瘤明顯縮小後再手術切除。術後的病理化驗顯示,腫瘤細胞已完全消失,亦無淋巴轉移,整體治療非常成功,目前持續門診追蹤。
根據衛福部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連續21年居癌症死亡人數首位,占癌症死亡總人數1/5,且肺癌發生人數、死亡率均為所有癌症之最,成為「健康台灣」願景能否實現的關鍵指標。癌症希望基金會今天邀集國內肺癌防治權威,共同呼籲肺癌早期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
生華科(6492)今(7)日公告,候選新藥Pidnarulex(CX-5461)獲選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贊助五年的抗癌計畫中,繼首個單獨用藥治療晚期實體腫瘤試驗已經啟動收案,緊接著,第二項針對具有MYC基因異常的B細胞淋巴瘤的第1b/2期臨床試驗亦已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正式提出IND申請,標誌著CX-5461新藥開發邁入關鍵里程碑。
生華科(6492)開發中市場首見新藥Pidnarulex(CX-5461)是全球第一個明確以G-quadruplex(G4)鏈體結構為靶點的創新藥物,同時也是最早進入人體臨床、開發進程最快,因此日前於美國舉行的第九屆國際G4大會上成功獲得國際生醫界和科學家矚目。
胰臟癌有癌王惡名,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存活率低。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表示,胰臟癌還是有前兆的,當胰臟在超音波影像下,看起來比肝臟、腎臟亮,代表有脂肪胰。研究發現,一半的胰臟癌病人有脂肪胰,有脂肪胰的人,罹患胰臟癌風險是一般人6倍,而腹部肥胖等6族群是脂肪胰高風險族群。
胃痛、胃脹,小心是幽門螺旋桿菌再作怪。醫師張家銘分享研究指出,全球2008至2017年出生的年輕世代中,未來將有高達1560萬人罹患胃癌,76%是因幽門螺旋桿菌導致,亞洲正是重災區。他也提醒,共用杯筷、愛吃生食、喝未煮沸的水,都是高風險習慣。
遺傳性癌症占整體癌症比例10~15%,帶有遺傳性基因者罹癌風險較高。次世代定序(NGS)基因檢測去年5月起正式納入健保,醫師指出,遺傳性癌症高風險族群除了定期篩檢,也能進一步接受基因檢測,及早預防、介入追蹤。
很多人不吸菸還是得肺癌。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肺癌不只是抽菸造成的,更可能是身體長年累積毒物、空汙曝露與基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馬兜鈴酸與空氣汙染物PM2.5,是台北人得肺癌的關鍵因素,「PM2.5 對基因的破壞,甚至比二手菸更明顯」,建議若空氣品質不佳時,外出應戴口罩。
基因檢測廠金萬林-創(6645)27日股東常會承認2024全年財務報告。金萬林董事長吳品聰表示,台灣去年5月將基因用藥檢測正式納入健保,癌症用藥大幅提升精準用藥效應,金萬林的精準醫療業務在臨床癌症、遺傳罕病、與發展全基因健康檢測的擴展下,不但已完成檢驗項目進院或投放工作,亦通過WES(全外顯子定序)、WGS(全基因定序)認證,業績明顯躍升二成。待達規模經濟,獲利可期。
台灣上周正式邁入非核家園,環境部長彭啟明稱我國去年PM2.5僅次日本,希望大家少講「用肺發電」,引起爭議。多位立委今天指出,研究顯示燃煤電廠排放PM2.5,將導致周邊居民罹患心肺疾病的風險增加,然非核家園過後,興達、大林電廠燃煤機組就因為缺電陸續啟動,認為彭啟明不該為錯誤能源政策辯護、背書,也質疑移動源排汙大於固定源的說法,是因為政治壓力而提出來為火力發電漂白的說辭。
大腸癌年輕化,許多人在沒有家族史,甚至沒有壞習慣下的情況下罹癌,兇手很可能是小時候藏在腸道裡的壞菌所產生的基因毒素。醫師張家銘指出,基因毒素會潛入腸道細胞,破壞基因留下突變,這些突變會攻擊抑癌基因,導致癌細胞自由發展,悄悄變成腫瘤。建議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紅肉、每天活動、早點睡、學會釋放壓力,修補被細菌傷害過的基因。
乳癌為女性10大癌症之首,林口長庚醫院每年診治全國約10分之1新診斷乳癌個案,目前1至4期的乳癌存活率已領先全國醫學中心平均。為了再提升乳癌照護品質,林口長庚於醫學大樓一樓再設置整合性的乳房醫學中心,提升全方位乳癌照護品質。
近來「河南家族9人罹癌8人離世」成為對岸社群的熱門話題。河南一名秦姓男子因咳嗽就醫,被診斷罹患肺癌,而秦男家族三代共有9人罹癌,其中8人已離世,經醫生分析發現,秦男家族帶有「BRCA1/2」基因突變,導致罹患特定癌症風險大幅提升,若父母一方帶有突變基因,子女有一半機率遺傳到該異常基因。
號稱「癌王」的胰臟癌惡化機制有解了!成功大學與中正大學胰臟癌研究團隊歷時多年,結合最新生醫AI大數據分析技術與臨床實證醫學,成功解開胰臟細胞如何發展成為惡性癌細胞的關鍵,研究成果刊登2025年1月國際頂尖期刊《分子腫瘤》(Molecular Cancer)。
甲狀腺癌雖惡性較低,但仍有10%難治,傳統手術及放射性碘無效,救命關鍵在於精準選藥,台大醫院24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內科部、基因醫學部以及台大醫學院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通力合作,共同開發包含50個甲狀腺癌基因及19個融合基因的次世代NGS基因檢測套組,協助患者找出相對應的基因標靶治療。
別輕忽身體冒出的小肉芽。基因醫師張家銘分享有位60多歲女子,脖子長了許多小肉芽,她不以為意,把它們點掉,後來卻接連罹患3種癌症,此時進行基因檢測,才發現是體內抑癌的PTEN基因有缺陷,因此接連罹癌;提醒民眾若身上有大量小肉芽,尤其是有癌症家族史者,可考慮進行基因檢測,透過更積極健康管理,來降低罹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