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搜尋結果,共42

  • 喝綠拿鐵長腎結石、腦霧!8類人高風險 「雷神」弟弟也中招

    喝綠拿鐵長腎結石、腦霧!8類人高風險 「雷神」弟弟也中招

    蔬果汁「綠拿鐵」是許多人喜愛的高營養密度飲品,但有人卻喝到關節痠痛,甚至身體慢性發炎、整個人越來越累,演員「雷神索爾」的弟弟連恩漢斯沃(Liam Hemsworth)也是苦主之一。減重醫師蕭捷健指出,綠拿鐵中的菠菜、杏仁、奇亞籽等食材含有大量草酸鹽,過量攝取可能使其堆積體內,引發腎結石、血管鈣化與腦霧。

  • 22歲女血便不止丟工作 長庚分析腸道菌叢基因揪元凶

    22歲女血便不止丟工作 長庚分析腸道菌叢基因揪元凶

    一名22歲女性罹潰瘍性結腸炎,飽受劇烈腹痛、腹瀉、血便困擾,使用多種藥物皆無效,被迫留職停薪,困在家中,生活陷入低谷。長庚醫院團隊起初懷疑合併「困難梭菌」感染,但檢驗均呈陰性,透過先進質譜儀技術,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發現真正致病元凶是「無毒梭菌」,經抗生素治療,腸黏膜完全癒合、症狀不再復發,患者也順利重返職場。

  • 乾癬共病連環扣!心血管疾病成嚴重威脅 發病機率多3倍

    乾癬共病連環扣!心血管疾病成嚴重威脅 發病機率多3倍

    乾癬和乾癬性關節炎是慢性但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雖現已有新的治療方式,但由於皮膚病灶型態相當多變化,有的患者罹病到確診時間漫長,更常與心血管疾病等共病相互牽連,形成「骨牌效應」讓病況加重,讓患者在生活工作、心理甚至經濟上都易受挫。

  • 諾貝爾醫學獎 美日3學者獲殊榮

    諾貝爾醫學獎 美日3學者獲殊榮

     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6日揭曉,本屆由美國科學家布朗柯(Mary Brunkow)、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以及日本大阪大學教授坂口志文獲獎,表彰3人在「周邊免疫耐受」的突破性發現。3人發現免疫系統的「保鑣」-調節性T細胞如何阻止免疫細胞攻擊人體自身,奠定自體免疫疾病與癌症治療的核心。

  • 失智症能預測?腸道症狀藏發病警訊 提早15年發現

    失智症能預測?腸道症狀藏發病警訊 提早15年發現

    阿茲海默症是造成失智症的最大主因,目前雖無法治癒,但若能早期診斷,就能透過治療緩解症狀並延緩惡化。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一些腸胃問題可能是失智症早期警訊,在阿茲海默症發作前15年,便已顯現。

  • 發炎性腸道疾病「肚破腸流」5千人連署籲放寬進階藥物給付

    發炎性腸道疾病「肚破腸流」5千人連署籲放寬進階藥物給付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好發於青壯年族群,患者每天如廁數十次,甚至面臨「肚破腸流」的困境,重創生活品質。近日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提案,要求健保署比照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將 IBD 的進階藥物給付期限由1年延長至2年以上,以減少患者因給付中斷而出現併發症,所造成的身心痛苦與社會成本,目前已獲超過5000人附議。

  • 每天排便≠健康 大腸癌3警訊 醫:早期幾乎沒感覺

    每天排便≠健康 大腸癌3警訊 醫:早期幾乎沒感覺

    許多人認為每天排便等於健康,但這並不是唯一標準。醫師陳威佑指出,排便頻率因人而異,重點在於規律性與順暢度。但要特別關注是否出現「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便祕伴隨腹脹、血便、體重下降」、「長期腹瀉,甚至解不乾淨」等3種情況,這些變化往往不只是單純的腸胃不適,還可能是大腸癌等嚴重疾病的早期警訊。大腸癌患者早期幾乎沒有症狀,但腫瘤增長會影響腸道,改變排便習慣。

  • 小黃瓜解便祕助代謝 醫教1招解寒性:10秒搞定

    小黃瓜解便祕助代謝 醫教1招解寒性:10秒搞定

    夏季是瓜果的盛產季節。肝膽胃腸科醫師李柏賢表示,小黃瓜是對胃腸很友善的蔬菜,富含維生素K、鉀及槲皮素、咖啡酸等抗氧化物,有助改善腸道環境與代謝健康,此外,小黃瓜低熱量、高水分特質,也有助於改善便祕與減重,不過畢竟屬性偏寒,腸胃敏感或易腹瀉的人,建議汆燙後10秒再吃。

  • 含糖飲等於催癌魔 年輕人罹癌率激增 求診都已出現轉移

    含糖飲等於催癌魔 年輕人罹癌率激增 求診都已出現轉移

    結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常是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出血、腹脹、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就醫後才被檢查出來。美國醫師調查發現,每天一杯含糖飲料,會讓癌症惡化風險提高,特別是在年輕族群裡,很多來求診時,就已出現轉移。美國有多達63%的成年人每天都會喝上一杯含糖飲,這可能也是美國年輕人結直腸癌發生率,自2011年起每年上升3%的原因。

  • 發胖、失眠 恐是腸道在求救

    發胖、失眠 恐是腸道在求救

     現代人常外食、吃高糖,恐導致腸道菌相紊亂,造成身體慢性發炎!醫師指出,腸道發炎是慢性發炎的源頭,會影響代謝、免疫功能、情緒和睡眠品質,甚至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風險,呼籲民眾透過飲食控制,幫助平衡體內菌相,對抗發炎。

  • 腸胃不適不處理 恐釀大病

    腸胃不適不處理 恐釀大病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腸胃不適成為日常困擾之一,在台灣每5人就有1人受其所苦。腸胃不適不僅是飲食習慣問題,與壓力、睡眠及體質,甚至與整體身體功能狀態皆有關。胃食道逆流、腹脹、腹瀉、便祕等常見症狀,若未妥善處理,容易演變為慢性腸胃炎、潰瘍甚至癌前病變。

  • 玫瑰斑不只皮膚問題!恐合併偏頭痛、憂鬱症 醫警示及早治療

    玫瑰斑不只皮膚問題!恐合併偏頭痛、憂鬱症 醫警示及早治療

    每年4月是「國際玫瑰斑月」,玫瑰斑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疾病,又被稱為酒糟,在台灣盛行率約1~5%,女性發生率為男性3倍。醫師指出,玫瑰斑最主要症狀為臉部中間反覆「泛紅」,伴隨丘疹、膿皰、發熱、搔癢等,若延誤治療恐加劇,呼籲民眾及早治療。

  • 別輕忽血便!腸道慢性發炎恐疾病纏身 專家詳解症狀與治療

    別輕忽血便!腸道慢性發炎恐疾病纏身 專家詳解症狀與治療

    高油脂、高糖分的西化飲食衝擊下,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有日漸增多的趨勢,這類病患需接受長期藥物控制、定期的腸鏡追蹤。5月19日是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台灣腸治久安協會將於5月3日舉辦IBD病友會,現場將安排專業講師分享健康資訊,與互動闖關遊戲,讓民眾輕鬆學習健康與疾病管理。

  • 抗發炎助消化 醫讚1香料:大腸直腸癌的剋星

    抗發炎助消化 醫讚1香料:大腸直腸癌的剋星

    做菜除了用鹽、味精調味,常少不了香料。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分享5種看似不起眼的香料,卻是護腸好物,像是薑黃、薑、香菜、大蒜與肉桂,尤其是大蒜,裡面含有大蒜素等活性化合物,能抗發炎、抗菌,有研究發現,吃大蒜能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有如大腸直腸癌的剋星。

  • 膠囊內視鏡 揪出克隆氏症

    膠囊內視鏡 揪出克隆氏症

     35歲男性業務員最近一年來反覆腹痛、腹瀉,也因此食慾不佳,嚴重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經檢查後發現是少見的克隆氏症,因為小腸反覆發炎而導致腸胃道症狀。克隆氏症容易被誤以為是腸胃炎或腸躁症,也難以利用傳統大腸鏡檢查發現,因此容易被忽略。所幸經過治療,患者症狀明顯改善。

  • 不是腸癌!婦1天拉10次血便 就醫確診這病害的

    不是腸癌!婦1天拉10次血便 就醫確診這病害的

    1名58歲陳姓婦人多年來深受腹瀉、腹痛及血便所苦,僅至診所使用類固醇及消炎止痛等藥物做症狀治療,近幾個月病情加重,一天跑十幾次廁所,還常因來不及到廁所而失禁,令她擔心無法好好參加兒子的婚禮,下定決心到彰基醫學中心就診確診為潰瘍性腸炎,經進階藥物治療症狀緩解,重拾生活品質,也順利陪伴新人走紅毯圓夢。

  • 膠囊內視鏡救命 中榮精準診斷8歲童消化道出血

    膠囊內視鏡救命 中榮精準診斷8歲童消化道出血

    1名8歲兒童在補習班廁所昏倒,緊急送到中榮急診,發現血紅素過低,卻查不出是那裏出血,後來用膠囊內視鏡發現罹患梅克爾憩室(先天消化道畸型),轉外科手術之後,才恢復健康;台中榮總指出,兒童的腸胃道較脆弱,傳統小腸鏡檢查侵入性強、難執行,該院運用膠囊內視鏡技術,快速且精準診斷疾病,目前已進行超過300例兒童檢查。

  • 每天吃1類水果心情好 哈佛研究:憂鬱症風險降22%

    每天吃1類水果心情好 哈佛研究:憂鬱症風險降22%

    心情不好不妨來顆橘子吧。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表示,哈佛研究發現每天吃柑橘類水果,例如橘子、柳橙、柚子的女性,其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攝取量最低的族群降低22%,原因可能是柑橘類水果,有助維持腸道益生菌生長,進而促進血清素與多巴胺產生,因此能讓人有好心情。

  • 每周吃2次優格可降大腸癌風險 專家授「選擇關鍵」

    每周吃2次優格可降大腸癌風險 專家授「選擇關鍵」

    想要預防大腸癌,吃對飲食也有幫助。對此,營養師老辜引述一項研究指出,每周食用2次以上優格的人,相較於少吃者,罹患大腸直腸癌風險明顯降低。他建議選擇無糖優格,並確認含有活菌株如雙歧桿菌或乳酸桿菌等,再搭配高纖維食物,更能提升腸道健康效益。

  • 柑橘類果皮不只降血脂 醫:1隱藏功能很多人不知

    柑橘類果皮不只降血脂 醫:1隱藏功能很多人不知

    柑橘類水果如柳丁、柑橘等,在台灣相當普遍,是補充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分享,柑橘類還富含「川陳皮素」,尤其果皮的含量更高,不僅能降血脂,也可修復高脂飲食引起的腸道屏障受損,以及降低腸道慢性發炎風險。她並提到,「台灣香檬」的川陳皮素含量幾乎是柑橘類之冠,泡茶飲用暖心又顧腸。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