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碳封存的搜尋結果,共98

  • 能源署人事異動 陳崇憲陞任副署長

    能源署人事異動 陳崇憲陞任副署長

    經濟部27日發布人事命令,由現任經濟部能源署再生與前瞻能源發展組組長陳崇憲,陞任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經濟部指出,此項人事任命,主要借重陳崇憲在能源技術與政策推動上的深厚資歷與卓越成效,持續加速國家能源轉型與前瞻發展。

  • 國家品牌玉山獎 中油再奪7座

    國家品牌玉山獎 中油再奪7座

     第22屆國家品牌玉山獎21日頒獎,台灣中油公司獲得7座獎項,包括5項最佳產品獎、1項最佳人氣品牌獎。並以「智慧碳封存:物聯網驅動二氧化碳濃度即時監測系統」奪得最佳產品獎類「全國首獎」,由副總經理羅博童代表受獎。

  • 水面型光電擬納環評 最快年底出爐

    水面型光電擬納環評 最快年底出爐

     環境部長彭啟明20日表示,經過收集全球約100多個設有光電的國家中,目前沒有國家設有水面型光電之環評,不過台灣仍應制定相關機制,以保護環境,至於多大面積的需進環評,待各界討論與研議,相關規定最快年底出爐。

  • 中大碳封存示範場 拚落腳桃科

    中大碳封存示範場 拚落腳桃科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計畫建置國內首座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先導教學示範場,將向桃園市政府申請使用桃園環保科技園區永續資源館旁約2公頃空地,進行二氧化碳引至地表下1200公尺頁岩層永久封存,及三接天然氣轉換過程產生冷能再利用。由於環境部預計明年公布碳封存管理專法,副市長蘇俊賓表示將依專法協助辦理。

  • 淨零大突破!中大爭取國科會「震測」 碳封存示範場落腳桃園

    淨零大突破!中大爭取國科會「震測」 碳封存示範場落腳桃園

    中央大學成功爭取國科會碳封存「震測」,並向桃園市政府同時引入地申請使用桃園科技工業園區永續資源館用約2公頃空地,做為「碳排引至地表下1200公尺頁岩層永久封存」及「三接天燃氣轉換過程產生的冷能再利用」研究基地,方政府、民眾參與,及規畫教育場館。地方表示,盼市府協助中大加速完成用地申請。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表示,市府都會儘量予以協助支持,另環境部預計明年將發布碳封存管理專法,市府也會持續密切注意,依循專法辦理。

  • 台大閒置竹北校地 教長撂話收回

    台大閒置竹北校地 教長撂話收回

     台灣大學竹北分部於民國89年獲行政院核准成立,當時新竹縣政府撥移一塊位於竹北市約22公頃土地給台大,同年9月行政院准予有償撥用。國民黨立委林思銘14日在施政總質詢時指出,至今20幾年過去了,台大只蓋了一棟「碧禎館」,就一直讓校地荒蕪著,非常可惜。教育部長鄭英耀答詢時撂重話,若台大已無法積極協助新竹縣發展,建議新竹縣政府考慮把它收回。

  • 環境部碳封存辦法 擬11月預告

    環境部碳封存辦法 擬11月預告

     碳捕捉與封存(CSS)是捕捉工廠排放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灌入地底封存的技術,有助實現2050淨零排放,政府已規畫2035年封存600萬噸二氧化碳。環境部昨指出,將在今年11月預告管理辦法,提出碳封存核准許可申請、封井後需監測至少20年的相關規範。學者則指出,民眾常擔憂碳封存誘發地震,未來應加強在地溝通,並於周邊進行監測,消彌疑慮,也提醒目前碳封存不應接收境外二氧化碳,僅限處理國內自排碳源。

  • 碳封存會洩漏、誘發地震?學者建議落實溝通、監測

    碳封存會洩漏、誘發地震?學者建議落實溝通、監測

    配合台灣2035年累計封存600萬噸二氧化碳的目標,環境部將在今年11月預告相關管理辦法,擬定封存核准許可申請、封井後需監測至少20年的相關規範。學者指出,民眾常擔憂造成洩漏、誘發地震,未來政府除了要邀請公眾、地方政府參與碳封存相關工作,也應在周邊進行微震監測,一旦有地震疑慮,就需停止灌注、採取應變措施,消彌疑慮。

  • 11月預告!碳封存管理辦法將出爐 封井後必須監測20年

    11月預告!碳封存管理辦法將出爐 封井後必須監測20年

    碳捕捉後封存是捕捉工廠排放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灌入地底封存的技術,為了達成2050淨零目標,政府規畫2035年封存600萬噸二氧化碳的目標。環境部今天指出,預計今年11月預告「二氧化碳捕捉後封存管理辧法」,提出封存核准許可申請、封井後需監測至少20年的相關規範。

  • 淨零有解!台日學者聯手試驗 靠「玄武岩粉末」改善台灣酸性地

    淨零有解!台日學者聯手試驗 靠「玄武岩粉末」改善台灣酸性地

    東亞首例「增強岩石風化」玄武岩促進土壤增加碳匯試驗有成,該研究由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聯合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及京都府立大學生命環境科學研究科合作,於新北市三芝農田歷時15個月完成試驗,研究結果顯示,玄武岩粉末與有機資材合併施用後,可使土壤碳儲量提升20.5%,作物產量為完全不施肥的兩倍以上。

  • 國海院攜手水試所 七股藻場打造固碳新生機

    國海院攜手水試所 七股藻場打造固碳新生機

    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國海院)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水試所)合作,自112年起推動「大型藻類養殖與碳匯技術研究計畫」,以台南七股陸域藻場為核心試驗基地。國海院負責藻場建置、藻種篩選與量產技術,水試所則將量產的大型藻布放至離岸風場,並進行高值化產品開發與碳封存測試。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日前赴七股訪視指出,研究計畫已採集52種本土藻類,其中約6分之1具產業潛力,值得持續推進。

  • 印度煤炭部轉型!推永續採礦 減少碳足跡

    印度煤炭部轉型!推永續採礦 減少碳足跡

    印度煤炭部及其國有企業(PSU)正透過推動永續採礦,最大限度地減少碳足跡,並確保採礦後的土地利用,能符合印度的環境目標和國際承諾。

  • 中研院海大聯手  推動海洋永續與淨零減碳新未來

    中研院海大聯手 推動海洋永續與淨零減碳新未來

    中央研究院今(24)日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簽署「淨零減碳科研應用合作備忘錄」(MOU),本院由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地球科學研究所、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與關鍵議題研究中心4個研究單位代表,發揮在海洋觀測、海底地質探勘、藻類碳封存、海洋生態、海洋能發電及政策制度等研究強項。

  • 守護易危貝克氏鹽草 中山大學復育計畫打造海草苗圃

    守護易危貝克氏鹽草 中山大學復育計畫打造海草苗圃

    生長在潮間帶泥灘上的嬌小植物「貝克氏鹽草」,根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分類,貝克氏鹽草雖被列為「易危」物種,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劉商隱在海保署海洋保育ESG平臺媒合下與南山人壽、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台南社區大學推動貝克氏鹽草復育計畫,將七股遊客中心六號小島打造為海草苗圃,展開從移植、監測到公民科學參與的跨界合作。

  • 江飛宇Science》發現減碳新魔法:無花果樹能把CO 2變石頭

    江飛宇Science》發現減碳新魔法:無花果樹能把CO 2變石頭

    如何對抗全球暖化?人們常常會說到「種樹」,但是樹木會落葉,會枯萎,在枯葉枯枝腐敗後,又會釋放二氧化碳,所以效果不彰。然而科學家發現,一種在肯亞的無花果樹,竟然可以把二氧化碳轉化為石頭,這或許是對抗二氧化碳的新希望。

  • 綠領工作缺額再創新高 薪資溢價5.3% 月薪中位數達4萬元

    綠領工作缺額再創新高 薪資溢價5.3% 月薪中位數達4萬元

    環境部與104人力銀行合作完成2025上半年的《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並於4日發布指出,今年1月至4月平均每月4017家企業有綠領人才需求2萬1770職缺,薪資中位數達4萬元、較整體職缺3.8萬元高出5.3%,還有30%綠領職缺要面議(4萬元以上),也較整體的15%來的高。

  • 以氣減煤藏風險

    以氣減煤藏風險

     燃燒煤的二氧化碳排放係數約為天然氣的1.8倍;在燃燒過程中還會產生懸浮性的顆粒碳,也釋放二氧化硫氣體,是造成全球暖化及空氣汙染的「嫌惡燃料」。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空氣汙染,2017年蔡英文總統修正了《能源發展綱領》,確定了當前的能源發展方向。

  • 魏國彥專欄》以氣減煤藏風險

    魏國彥專欄》以氣減煤藏風險

     燃燒煤的二氧化碳排放係數約為天然氣的1.8倍;在燃燒過程中還會產生懸浮性的顆粒碳,也釋放二氧化硫氣體,是造成全球暖化及空氣汙染的「嫌惡燃料」。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空氣汙染,2017年蔡英文總統修正了《能源發展綱領》,確定了當前的能源發展方向。

  • 陸啟動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封存 不只減碳還能助原油增產

    陸啟動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封存 不只減碳還能助原油增產

    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今天(22日),中國海油表示,中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這標誌著中國在海上碳封存利用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項目預計可向海底注入二氧化碳約100萬噸,減排量相當於植樹超1200萬棵。項目的成功投用為海上原油生產注入動力,並為後續油氣田開發以及沿海企業的大規模減排開放提供了「技術模板」。

  • 粉飾缺電危機 能源政策不及格

    粉飾缺電危機 能源政策不及格

     在堅持非核家園下,賴清德總統上任時提出「淨零轉型五大策略」,宣示啟動「二次能源轉型」,要加速地熱、氫能等多元再生能源。一年下來,新能源呈現「奈米進度」,電價卻大漲逾1成,核能退場後,8成以上發電要靠火力,減碳速度緩慢。專家直指,賴政府能源政策最大的問題,不僅是缺電,還有「不確定風險」,恐令國內外企業對台投資卻步。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