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碳洩漏的搜尋結果,共155筆
為加大減碳決心,碳定價決定明年4月如期申報,5月底前繳交。惟環境部和經濟部已達共識,11月中旬前,會對外宣布擴大高碳洩漏產業認定範圍政策,將組成跨部會審議小組認定。受到對等關稅衝擊或地緣政治影響,營收大幅衰退,且碳費占毛利3成企業,將祭出費率折扣,若企業有負債情況,同時給予緩繳機制,讓艱困產業有喘息空間。
國內碳定價2025年上路,環境部長彭啟明23日出席「2025亞洲碳定價論壇」時指出,美國對等關稅衝擊影響碳費收入,初步估算2026年碳費總收入約為40億~45億元。為因應衝擊,環境部與經濟部已研議紓困方案,包含緩繳或分期繳納碳費等措施。
碳費今年開徵,排碳大戶明年就要開始繳費,環境部長彭啟明23日指出,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產業,雖然屬於高碳洩漏風險事業,適用每公噸20或10元的費率,但受美國對等關稅衝擊較大,正與經濟部研議協助產業度過難關,例如緩繳、分期,都在討論範圍內。對此,工總期盼能緩徵2到3年,減少產業的壓力。
碳費今年開徵,排碳大戶明年就要繳費,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指出,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產業雖屬於高碳洩漏風險事業,適用每公噸20或10元的費率,但受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衝擊較大,正與經濟部研議協助產業度過難關,例如暫時紓困、緩繳、分期,都在討論範圍內,目前尚未定案,不過預估首年收入約為40至45億。
碳費今年起徵,環境部原估算首年收入約60億,但環境部明年度預算書卻將僅編列45億碳費收入。據了解,因應美國關稅衝擊,環境部規畫讓受衝擊事業可申請認定為「高碳洩漏風險事業」,碳費直接打2折。環團則反對環境部因應美國關稅政策,開放更多企業成為高碳洩漏風險事業,並呼籲應盡速讓碳費優惠退場。
工總2日公布2025年度白皮書,對於9月檢討最低工資與電價,工總理事長潘俊榮持不同看法,他表示,物價波動,須考慮勞工生活需求,最低工資如合理調整,企業不宜反對。反觀電價,他則建議一定不能漲。工總白皮書中並建議,核三延役公投結束後,政府應盡速推動核電廠完成安檢,研商延役併聯供電可行性,在安全無虞前提下重啟核電。
工總今日公布白皮書建議緩徵碳費2年,環境部回應,我國碳費制度以減量為目的,設計優惠費率、高碳洩漏風險係數折扣,經統計,已有9成以上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盼能適用優惠費率,顯示碳費驅動產業減碳,且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並非碳費收費對象。此外,現在也將關稅衝擊納入認列高碳洩漏風險事業的條件,正與經濟部研議,碳費仍將如期上路。
經濟部長龔明鑫9月1日上任,隨即在下午邀集產業公協會大老交流意見,對於業界關切美國關稅政策衝擊產業,但9月相關單位卻將討論明年最低工資是否調整,龔明鑫指出,若拿上半年的總經數據,明年最低工資漲幅會蠻多的,但實際狀況是高科技非常好,中小企業、傳產都受到嚴重衝擊,會適度向行政院、勞動部表達,拿過去公式在今年討論最低工資調幅,不是很恰當。
排碳大戶明年就要繳碳費,監察院調查報告顯示,台電、中油須分別繳納15億元、21億元碳費,但兩家已各虧損4229億元、691億元,恐增財務負擔。學者則指出,台電、中油每年營運成本遠超碳費徵收額度,何況中油還適用2折優惠,繳納金額低,營運不受影響,呼籲仍應如期繳碳費,環境部也不應再開後門,降低減碳誘因。
美國關稅疊加衝擊產業,工總建議緩徵碳費。環境部回應,近期歐亞各國未調整淨零目標,且從自主減量計畫提交情形,可看出為產業帶來相當強的減碳動力,碳費制度確實有利於企業綠色轉型,將如期上路,但為了減緩美國關稅帶來的衝擊,提出擴大高碳洩漏風險事業適用對象、補助獎勵低碳投資等2大措施因應。
產業界的惡夢對等關稅兵臨城下,為緩解衝擊及已產生的悲觀預期,行政院與各部會持續釋出策略應對,設法應對當前暫時性關稅稅率不如日韓等鄰國的衝擊,緩解預期大失血的農工業、勞工、甚至潛在社會議題。
我國碳費一般費率每噸為300元,優惠費率A、B分別為100元及50元,如果適用高碳洩漏產業更會打2折、最低每噸僅要10元,碳費審議會6日召開,會中討論高碳洩漏行業如何認定,環境部政務次長施文真表示,高碳洩漏風險可分為層次1及層次2,前者會用行業別認定,後者則會納入反傾銷、毛利率等計算。
我國碳費一般費率每噸為300元,優惠費率A、B分別為100元及50元,如果適用高碳洩漏產業更會打2折、最低每噸僅要10元,碳費審議會6日召開,會中討論高碳洩露行業如何認定,環境部次長施文真表示,高碳洩漏風險可分為層次一及層次二,前者會用行業別認定,層次二則會納入反傾銷、毛利率等計算,難用關稅或匯率等單一事件衝擊納進來,但若影響到毛利等可望納入。
針對財政部22日公告對越南進口水泥課徵反傾銷稅。台灣區水泥公會理事長張剛綸表示,課徵反傾銷稅,有助於回復國內公平競爭的產業環境。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025年公布世界風險評估報告,未來十年全球前三大風險皆與氣候變遷相關。根據歐盟資料顯示,2024年為全球首次全年平均氣溫較工業時期高出1.5°C,創下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永豐餘投控董事長葉惠青20日在股東會上表明,集團面臨匯率、碳費、關稅三大挑戰,已啟動三步驟因應,第一步採取精實營運,所有成本都要降下來,明年開徵碳費,旗下七家造紙廠若以現行費率估算,每年繳交碳費達4億元,將提出自主減量計劃並爭取高碳洩漏風險優惠方案,期望碳費至少降減至六分之一。
造紙公會公佈2024年報,台灣造紙年產量389.5萬公噸,一舉跌破維持七年400萬公噸產量門檻,寫下近九年最低紀錄,造紙市場內溫外冷,主因受全球經濟放緩,最大出口地中國大陸持續增產,但經濟內捲的影響。
明年企業就要繳碳費,但若被認定為「高碳洩漏風險事業」,將可從原本每公噸100或50元,改依每公噸僅10元的費率繳費,環境部規畫,因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導致特定年度營業毛利為負值、碳費徵收總額占營業毛利比例達一定程度、已面對國際商品傾銷風險等可申請認列。學者直言,每公噸10元的費率非常低,不宜再開放更多企業適用,否則淪為大放水,環團則憂心影響到碳費帶來的減碳成效。
環境部次長施文真9日指出,上半年已和專家學界、水泥鋼鐵兩大公會溝通,預計今年能研議台版CBAM申報制度,明年試行。
台幣近期勁升,已進入「2」字頭,看似對傳統水泥業無直接衝擊。但亞泥今(28)表示,匯率升值對公司有正分負分,好處是買煤氣燃料便宜,壞處是進口水泥也變便宜,將對國產水泥造成競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