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空污費的搜尋結果,共11筆
2025年第3季固定污染源空污費申報只剩一週,環保局提醒業者10月31日前完成申報與繳費,逾期或短報排放數據,最高可罰新台幣100萬元。環保局長陳華盛表示,依《空氣污染防制法》,固定污染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及粒狀污染物(含戴奧辛與重金屬)皆須定期申報繳費。
為促進轄區營建工程污染源頭管制與維護優質環境,苗栗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將舉辦本年度優良環保工程評選,報名日期自2025年8月1日起至10月31日截止,預計評選3處優良環保工程予以表揚與鼓勵,藉此樹立施工防污基準,形塑營建工程共學仿效之楷模,歡迎轄區內營建工程業者踴躍報名參加。
國民黨續拚民生,立法院財政委員會23日將審查「貨物稅條例」相關修法,其中包括節能家電貨物稅減徵政策延長,以及汽機車貨物稅減稅、免稅等相關提案。國民黨召委賴士葆指出,不管政治如何動盪,還是要以民生為優先,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將於今年6月14日截止,因此他主張節能一級或第二級之電冰箱、冷暖氣機或除濕機者,該等貨物應免徵貨物稅。他也會力拚相關法案於23日審查完竣送出委員會。
環境部公告更新全台空污防制區自元旦生效,其中,懸浮微粒(PM10)的三級防制區新增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及嘉義市等5縣市。針對未符合空品標準的三級防制區,將執行更嚴格的管制措施,包含新設污染源應採取最佳可行控制技術、削減既存污染源,並適用較高的空污費率。
儘管碳費可能要到2026年5月才開始繳納,但現在不管是中央政府各部門,或是各地方政府皆開始覬覦這筆預算。繼上次衛福部長邱泰源跟總統賴清德要醫院減碳預算後,日前在中台灣八縣市區域治理平台首長會議上,也出現喊話修法「至少8成碳費留在地方」之議,並獲得其他與會者支持。但這是碳費最佳的分配方式嗎?值得進一步討論。
第二場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24日晚間落幕,據轉述,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與友達光電董事長彭双浪均支持推動深度節能計畫,並期待《產業創新條例》可給予更多優惠及減免。彭更直言,碳費應集中於淨零科技發展,不應分散力量。
碳排有價時代來臨,台灣目前定位碳費先行,但市場仍一直有針對碳稅取代碳費的討論。財政部先前也已委外研究碳稅接軌碳費、併同檢討貨物稅稅制的可行性,相關報告最快可望於11月出爐。
環境部將召開第4次碳費費率審議會,有望觸及碳費價格深水區。對此,環境部長彭啟明5日表示,他認為目前模擬的不同費率對各產業衝擊非常低,比漲電價還要少很多。
台灣獨一無二的碳費制度,引發產業界可能被同時收取碳費和貨物稅的「雙重課稅」質疑,業界希望財政部可以新設能源稅(碳稅)取代貨物稅,讓相關稅率明確化,也有助接軌國際。企業界則強調,台灣現行課徵的貨物稅,課稅標的中就有油氣、車輛等,已具備環境稅的性質,如果政府再加徵碳費,等於一隻牛被剝兩層皮,是「雙重課稅」,且未必能國際抵減,因此要求政府直接端出能源稅(碳稅)。
今年開始邁入碳有價時代,空污來源之一的船舶靠港也將納入管制。據悉,交通部與環境部已提出「台灣岸電示範計畫」,並研擬加收船舶靠港空污費。其中,空污排放將依停泊時間分級收費;岸電計畫已在1月送至政院進行跨部會協調,未來使用岸電將可免徵空污費,可望提升港口岸電設備普及率及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