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第一型糖尿病的搜尋結果,共25

  • 咖啡加1款油助燃脂、提神又穩糖 醫:每天5克起最適宜

    咖啡加1款油助燃脂、提神又穩糖 醫:每天5克起最適宜

    油脂是日常必備的調味品,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今(22)日指出,含中鏈三酸甘油酯(MCT)的油品,較不易造成血糖波動,也能提升代謝力與專注力,民眾可在每天在咖啡、豆漿或溫水中加約5公克,持續一周後可再增量至15至20克。

  • 3功臣破解調節性T細胞 免疫「保鑣」立功

    3功臣破解調節性T細胞 免疫「保鑣」立功

     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由美國科學家布朗柯、藍斯德爾以及日本大阪大學教授坂口志文獲獎,表彰3人在「周邊免疫耐受」的突破性發現。3人發現免疫系統的「保鑣」--調節性T細胞如何阻止免疫細胞攻擊人體自身,奠定自體免疫疾病與癌症治療的核心。

  • 網傳「流感疫苗害童染糖尿病」 醫拳頭硬了:別害人

    網傳「流感疫苗害童染糖尿病」 醫拳頭硬了:別害人

    公費流感疫苗10月1日開打,網路盛傳「小孩打疫苗後確診第一型糖尿病」,婦產科醫師蘇怡寧表示,全球大型研究都已證實,流感疫苗與第一型糖尿病沒有因果關係,甚至沒有任何種類的疫苗會導致罹患糖尿病,怒轟就算自己不想打,也不該亂傳謠言害別人不敢打。

  • 癌前病變 萎縮性胃炎莫輕忽

    癌前病變 萎縮性胃炎莫輕忽

     連假期間聚餐美食不斷,不少民眾飯後常感覺脹氣、消化不良,誤以為只是腸胃老化。然而醫師提醒,這些輕微的腸胃不適,可能是「萎縮性胃炎」警訊。根據健檢機構4萬多筆胃鏡檢查資料顯示,國人每10人就有1人疑似萎縮性胃炎,這正是胃癌的前期病變,屬於不可逆的胃黏膜損傷。

  • 調節性T細胞 可用於癌症、移植

    調節性T細胞 可用於癌症、移植

     2025年諾貝爾醫學獎由美國學者布朗柯(Mary E Brunkow)、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與日本學者教授坂口志文共享殊榮,3人研究成果揭開人體「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的奧秘,如同免疫系統中的「看守者」,避免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未來可望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第一型糖尿病、器官移植等臨床治療。

  • 諾貝爾醫學獎 美日3學者獲殊榮

    諾貝爾醫學獎 美日3學者獲殊榮

     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6日揭曉,本屆由美國科學家布朗柯(Mary Brunkow)、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以及日本大阪大學教授坂口志文獲獎,表彰3人在「周邊免疫耐受」的突破性發現。3人發現免疫系統的「保鑣」-調節性T細胞如何阻止免疫細胞攻擊人體自身,奠定自體免疫疾病與癌症治療的核心。

  • 諾貝爾生醫獎3學者找出免疫系統「看守者」 可望治療癌症、糖尿病

    諾貝爾生醫獎3學者找出免疫系統「看守者」 可望治療癌症、糖尿病

    2025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出爐,由美國學者布朗柯(Mary E Brunkow)、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與日本學者教授坂口志文共享殊榮,三人研究成果揭開人體的「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的奧秘。國內專家分析,調節性T細胞就像是免疫系統中的「看守者」,有如踩下煞車,避免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目前全球有非常多相關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未來可望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癌症、器官移植、第一型糖尿病等領域。

  • 兒童短腸症新藥 8月納健保

    兒童短腸症新藥 8月納健保

     健保署8日公布,治療兒童短腸症新藥最快8月納入給付,其可刺激腸道黏膜細胞增生,讓兒童吸收營養,有助減少每周約1天的全靜脈營養輸液時間,計有10名兒童每人可年省約544萬元。另治療兒童高血壓、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口服液劑亦納入給付,共有148名兒童每人可年省約8.8萬元。

  • 兒童福音!2款新藥納健保 每年最高省544萬

    兒童福音!2款新藥納健保 每年最高省544萬

    健保署今為兒童帶來好消息,為提升兒童醫療照護品質,降低家屬經濟負擔,6月19日的藥品共同擬訂會議通過2項兒童新藥納入健保,最快8月上路。其中1項為治療兒童高血壓、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口服液劑,148名兒童未來不必再磨粉吃藥,每人可年省8.8萬;另1項為短腸症用藥,有助刺激腸道黏膜細胞增生,讓兒童吸收到營養,有助減少每周約1天的全靜脈營養輸液時間,10名兒童每人可年省544萬元。

  • 糖尿病胖大叔戴1裝置 半年甩肉7公斤、血糖獲良好控制

    糖尿病胖大叔戴1裝置 半年甩肉7公斤、血糖獲良好控制

    一名57歲張先生,患有糖尿病、體重約80公斤過重,服用糖尿病藥物10幾年,但近期血糖控制不佳,門診飲食衛教成效不彰,醫師建議不調整用藥,裝上「連續血糖機」監控血糖。3個月後回診,糖化血紅素順利從8.8降至7.5,6個月後降至6.9,達到治療目標,體重半年內減了7公斤。

  • 糖尿病隱藏地雷 醫列「高胰島素指數5食物」易忽略

    糖尿病隱藏地雷 醫列「高胰島素指數5食物」易忽略

    許多人都很注重食物升糖指數(GI)對血糖的影響,但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卻常忽略了胰島素指數的重要性,它是造成代謝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一些低GI卻高胰島素指數的食物,像是高蛋白粉、低脂牛奶、牛肉、起司、優格等,在改善胰島素阻抗時最好別多吃,以避免增加胰島素阻抗及相關代謝疾病風險。

  • 防糖尿病併發症 血糖監測最關鍵

    防糖尿病併發症 血糖監測最關鍵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0.6%,約有250萬成年人罹糖尿病,且糖尿病出現年輕化趨勢,預估2040年40歲以下糖尿病患者將增加3.7倍。醫師指出,預防併發症的關鍵為「日常血糖監測」,呼籲糖友可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CGM)制定個人化治療,在日常中輕鬆控糖。

  • 糖尿病女嚴控飲食 視網膜仍惡化 靠1招揪飆血糖元凶

    糖尿病女嚴控飲食 視網膜仍惡化 靠1招揪飆血糖元凶

    台灣約250萬成年人罹糖尿病!據最新統計,我國糖尿病盛行率達10.6%,2030年糖尿病患者恐突破300萬人。醫師提醒,2040年預估40歲以下糖尿病患者將增加3.7倍,糖尿病出現年輕化趨勢,併發症恐提早找上門,日常血糖監測為關鍵,呼籲糖友可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CGM)」制定個人化治療,在日常中輕鬆控糖。

  • 兒童常分心 恐是第一型糖尿病

    兒童常分心 恐是第一型糖尿病

     不少家長曾遭學校老師反映,家中孩子上課不專心、嗜睡或一直跑廁所,醫師提醒,可能是「第一型糖尿病」惹的禍。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指出,每年約有500人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終身得靠胰島素治療,並須留意飲食及活動是否導致低血糖、危及生命。

  • 孩子上課分心、頻跑廁所?醫師:恐是「第一型糖尿病」信號

    孩子上課分心、頻跑廁所?醫師:恐是「第一型糖尿病」信號

    每年約有500人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終身得靠胰島素治療。醫師提醒,若家長收到老師反映家中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嗜睡或一直跑廁所,可能不是孩子逃避上課,而是「第一型糖尿病」惹的禍。

  • 從抗病到自行車飆風百里 土耳其正妹分享糖尿病人生

    從抗病到自行車飆風百里 土耳其正妹分享糖尿病人生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約有超過250萬人罹患糖尿病,且每年都有超過1萬病患死亡,卻有不少病友抗拒服藥,導致血糖控制不佳,最後引發腎病落入洗腎下場,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今(29)日舉辦世界糖尿病日宣導活動,邀請病友分享抗病經歷,其中一名歸化為我國籍的31歲土耳其正妹,13歲就確診糖尿病,抗病18年對人生有新體驗,成為專業車手創下百公里4個半小時內完賽紀錄。

  • 白內障成老年眼疾大宗 重度近視風險高「提早7年發生」

    白內障成老年眼疾大宗 重度近視風險高「提早7年發生」

    響應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今(9)日公布「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調查」結果,老年常見眼疾問題以白內障為大宗,以及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醫師指出,重度近視可能增加眼疾風險,還可能提早7到8年出現白內障,且每增加100度,就增加20%白內障、60%黃斑部病變風險,提醒民眾應重視眼睛保健,若出現不適,也應尋求適當治療方式。

  • 一周掉6公斤 10歲童血糖飆至750 醫:酮酸中毒了

    一周掉6公斤 10歲童血糖飆至750 醫:酮酸中毒了

    糖尿病患最怕致命的酮酸中毒。小兒急診醫師黃士倫指有位10歲男童,1周內體重掉了6公斤,送抵醫院時,眼窩凹陷、呼吸急促且意識模糊,他驚覺不對,一測男童的血糖竟飆到750mg/dl,隨即被送進加護病房。

  • 糖友獲捐胰臟重生 初嘗巧克力落淚

    糖友獲捐胰臟重生 初嘗巧克力落淚

     唐玉芸13歲時診斷出第一型糖尿病,得自行注射胰島素度日,不敢讓人知道病情的她,曾多次低血糖昏迷,更出現眼睛、腎臟的病變,一度想放棄生命。偶然接觸器官移植資訊後,她獲捐胰臟,終結了每日打針的痛苦,也吃下了第一口巧克力,雖仍在等待腎臟移植,但她已重新有了夢想,期待能長途旅行,體驗世界。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