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純綠電的搜尋結果,共18筆
全台第一座「純綠電AI算力」即將落腳嘉義,國瑞集團於5月26日正式啟動「純綠電AI算力中心」建設計畫,宣布「純綠能AI算力國家隊」成軍。
AI發展成為全球科技趨勢,國瑞集團今日(26)正式啟動「純綠電AI算力中心」建設計畫,將在嘉義打造以100%再生能源供應為基礎的廠區;另外,同步宣布全球整廠輸出策略,邀請美國關島總督代表團蒞臨,雙方簽署MOU並啟動在關島建置純綠電AI IDC計畫,盼打造亞太綠能AI核心樞紐。
經濟部能源署最近完成「菲國種電回台可行性研究報告」,每度運輸成本高達5.5元。藍委黃健豪18日總質詢關心此議題,直言,就算郭智輝理想一度4元,仍高於平均購電成本,對台電來說仍是虧損。郭智輝則說,綠電賣企業,價格可以比較高,企業才需要綠電,「一般民眾不需要綠電」。黃健豪則批,如果是為了出口廠商發展綠電,再去漲一般民生電價,是本末倒置。
綠電採購CPPA市場白熱化,再生能源的供需市場受各國政府政策影響多空交疊。2024年全球對低碳能源轉型的投資首次超過2兆美元,但除非於2025年至2030年間,全球能源轉型投資每年平均投入5.6兆美元,否則將難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排放目標。2025年再生能源趨勢預估顯示,全球將持續加大對太陽能、風能等技術的投資,預計再生能源發電量將超過燃煤。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將達到全球總發電量的35%,超過燃煤。對應臺灣應積極推動太陽光電和離岸風電,繼續積極達成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達5.7GW並善用儲能技術擴大市場需求,確保電力供應穩定。
經濟部將推動「低碳電力RE30」的電力分艙制度,預計在7月1日開賣,不過,再生能源工會24日點出3隱憂,除對減排目標有負面影響、干預綠電市場及影響風電開發進度外,還衍生「灰電加綠電漂綠疑慮」,呼籲暫緩推動;台電指出,RE30需先向民間購買綠電為補充性商品,不會與民爭利。
「分艙電價」要上路了!為了讓出口商少被課碳稅,台電規畫許久的「RE30」低碳電預定7月1日推出,首批放出16.6億度,內中摻配30%的綠電。最低購買額度是百萬度,最高不可超過1億度,鎖定中小企業購買。不過售價每度將比預期高,估計超過5元。
報載經濟部指示台電研議推出新的電力方案。初步構想,承諾RE-100,對綠電有所需求的企業,加價購買綠電;在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下,承諾碳稅壓力的廠商,可採用天然氣發電且有加入部分比例綠電的「低碳電力」(RE5-10),價格會比目前的工業用電價高,一般民生或不願意付較高電價的企業,使用價格最低,但排碳係數較高的電力,還說這些電是「普通艙」,低碳電力是「劃位座」,純綠電就是「商務艙」。
核三可望為備用電力!經濟部長郭智輝上任11天,30日舉行首場媒體見面會,對於外界關注核能電廠延役,他鬆口表示,未預期到AI用電從2025年起到2029年是爆炸期,所以核三是可以作為備援,前提是能修法通過。這也是經濟部首度表態核能有望成為備用電力。另他也提到未來「分級電價」概念,可像高鐵艙等一樣,依據購買者需要有不同電價。
未來可能有「分級電價」!因應供應鏈面對國際品牌綠電要求,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未來電力送出來可以像高鐵艙等一樣有不同價格。普通艙價就是灰電、純綠電就是商務艙價,根據購電者需要分開訂定。
人工智慧AI搶盡鋒頭下,台灣科技界正悄悄進行第三波電池復興大戰。全球廠商與政府搶拚戰略物資「未來世代的新石油」自主化之際,傳產龍頭台泥、台塑,以及鴻海這三大巨頭也成了「芯玩家」,紛紛下海挑戰電池產業中最難的一塊、也就是中游製程的「電池芯」,今年即將陸續開花結果。
永純(4711)呼應碳中和、強化綠能利基,投資桃園永固FRP廠興建太陽能光電設施就位發揮。永純表示,建置350.61kWp(峰瓩)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已於10月建置完成,預計每月綠能發電占總用電量的23%,並開始與台電電網併聯發電,產出太陽能綠電;截至11月中旬止已產出電力達6萬度,設備投資回收年限採綠電轉供自用方案約11年。
CPPA綠電信保機制預計年底上路,國發會上周已將國家融資保證機制修正案呈報行政院核定,納入綠電企業無法履約的風場餘電空窗期,可由台電以定額(約每度2.29元)收購再出售,最長1.5年,台電售電獲利需全數回補國家融保基金。另,適用綠電信保機制對象,僅限向3-1期、3-2期風場開發商購買綠電的企業,銀行代償賠付價格每度上限5元。
淨零減碳的全球趨勢,對企業經營是壓力,也是有力的新商機。CRIF最新統計台灣百大集團旗下的綠電相關事業,持續在國內外加大布局的力道,不僅五年來投資家數、營收總額都有明顯成長,預估單是營收總額,及至2025年就可望較2022年翻升2倍。
台泥15日宣布,旗下能元科技(Molicel)將投入255億元,在溫哥華打造加拿大最大的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預計明年動土、2028年投產,產能為2.8GWh,每年生產1.35億顆的圓柱型三元鋰電池,該廠更將成為全球第一個「100%使用綠電」的低碳高動力電芯廠。
繼輝能前進法國,台泥集團15日宣布,旗下能元科技將投下新台幣255億元,在加拿大溫哥華建置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生產專為電動超跑、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使用的高階鋰電池,成為全球第一個「100%綠電」的低碳電芯廠。
台泥張安平認為,電池產業要邁向國際,「碳競爭力」絕對是關鍵,而且要能有效率使用國際人才及資源,因此能元科技在加拿大投資低碳電池,並在全球跨國碳關稅發展局勢下,未來更具降低成本優勢。
近年最大手筆。台泥集團今宣布,旗下能元科技將投下255億台幣,在加拿大溫哥華打造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生產專為電動超跑、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使用的高階鋰電池。其產能為2.8GWh,每年可生產1.35億顆的圓柱型三元鋰電池,預計2024年動土,2028年投產。特別的是,該廠將使用當地水力發電,成為全球第一個「使用100%綠電」的低碳高動力電芯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