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結腸的搜尋結果,共222筆
有不少人希望自己長得高,但因為生病的關係長太高就不是件好事!大陸浙江一名20歲劉姓男子小時候不高,在青春期時身高急速飆升,甚至曾在1年內猛長25公分,目前他的身高已經有223公分。後來劉男常常有體力不支、身體不適的情形,就醫後才發現確診罕見疾病「垂體性巨人症」。
一名22歲女性罹潰瘍性結腸炎,飽受劇烈腹痛、腹瀉、血便困擾,使用多種藥物皆無效,被迫留職停薪,困在家中,生活陷入低谷。長庚醫院團隊起初懷疑合併「困難梭菌」感染,但檢驗均呈陰性,透過先進質譜儀技術,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發現真正致病元凶是「無毒梭菌」,經抗生素治療,腸黏膜完全癒合、症狀不再復發,患者也順利重返職場。
開學後兒童便祕掛急診的情形明顯增加!高雄多名孩童因憋便、排便習慣不良或新環境壓力導致嚴重便祕,被家長緊急送往阮綜合醫院求診,醫師提醒,長期便祕不僅會造成腹痛、食慾不振與腹脹,還可能影響營養吸收與成長,家長應協助孩子建立固定排便習慣,避免因小失大。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顛倒,三餐時間不固定又常暴飲暴食,腸躁症、胃食道逆流成為年輕上班族的「文明病」。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柏諺指出,飲食定時定量、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是改善腸胃症狀的不二法門。
大陸吉林省松原市一對結縭30多年的夫妻,近日發生嚴重家庭暴力事件。丈夫鄒姓男子因懷疑妻子趙姓女子與豬肉攤老闆有染,竟於家中持刀刺向妻子數刀,造成趙女小腸與橫結腸受損,送醫搶救後才保住一命。然而,鄒男懷疑妻子出軌的理由竟是豬肉攤老闆給妻子便宜價格購肉。
排便是人類重要的生理需求之一,如有異狀可能反應大腸疾病悄悄找上門。一位21歲男大生近日順利脫離母胎單身,讓他沒想到的是,女友每天都會大號,讓他直呼形象崩壞,貼文曝光後引發熱議,不少網友紛紛直呼傻眼,強調排便是人類正常的生理活動。
韓式泡菜(Kimchi)是韓國餐桌上的常見小菜,如今更被國際學界譽為「新一代超級食物」。美國康乃狄克大學農業、健康與自然資源學院(CAHNR)研究團隊發現,民眾若經常食用泡菜可改善血糖、血脂與血壓值,進而降低心臟病、中風與癌症風險。
上腹痛不一定是胃在疼痛,還可能是其他器官引起。醫師呂佳容指出,當腹痛出現時,第一時間可確認疼痛的位置偏於哪邊,左上腹除了胃,也可能跟脾臟與左下肺有關;中間上腹則跟胃、食道、心臟、胰臟、肝臟等8種器官有關,有可能是胰臟腫瘤或心肌梗塞等問題,須提高警覺並看有無伴隨其他症狀,就醫檢查。
63歲的程女士陪同抽菸大半輩子的先生,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檢查時,順手在癌篩櫃台領了1份糞便篩檢管帶回家。沒想到檢驗結果竟呈「陽性」。回診後,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以立建議她安排大腸鏡檢查,果然在乙狀結腸發現1處疑似早期癌症病灶,切片證實為腺癌。經與家人討論,程女士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切除腫瘤,並透過自然孔順利取出檢體,術後恢復良好,出院後不需穿束腹帶,已重拾健康生活。
32歲的范先生年輕時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又常以精緻飲食紓壓,某次腳部突然出現嚴重疔瘡,甚至引發高燒住院,伴隨腹脹、黏液便與血便等,以為只是免疫力下降感染。直到某次突發腹痛、反胃與嚴重嘔吐後,緊急送醫,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
隨著年紀漸長,不少人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沒力氣」,提不起重物或扭開瓶蓋時感覺吃力。其實不只是高齡族群會遇到,中壯年族群若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也可能出現肌肉量與力量不足的情況。
排便不順,總是坐很久又很費力?換個姿勢就能改變。醫師鍾雲霓建議,採坐姿時可以在腳下方墊個矮凳,上半身保持微微前傾的狀態,肚子收並讓放鬆肛門,這樣做可以減少糞便卡關的機率。此外,不只便秘,腹瀉也會惡化痔瘡,都要留意。
腸道健康專家以前總勸人別在馬桶旁邊擺書本,如今警告低頭族把手機留在廁所門外。美國最新研究顯示如廁時滑手機引發痔瘡機率更高,專家針對現代人愛看短影音的風潮提出簡單好記的時間上限,以防這種難言之隱上身。
45歲蘇先生長達3天無排便、排氣,因此腹脹無法進食,到急診就醫,竟發現降結腸處有一顆5公分的大腫瘤,導致腸道完全阻塞,醫師懷疑是大腸癌,但因腸阻塞無法施行大腸鏡檢查,與病人討論後,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周圍腸段及淋巴節,術後確定為已有淋巴轉移的大腸癌第三期,進一步安排後續化學治療。
阿茲海默症是造成失智症的最大主因,目前雖無法治癒,但若能早期診斷,就能透過治療緩解症狀並延緩惡化。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一些腸胃問題可能是失智症早期警訊,在阿茲海默症發作前15年,便已顯現。
大陸河南鄭州一名年僅8歲的男童日前在家中玩耍時突感腹部劇痛,家長起初以為只是普通腸胃炎,未加重視,未料送醫檢查後竟被確診為結腸癌。消息曝光後震驚社會,也引發各界對兒童飲食習慣的高度關注。
60歲吳先生7月間持續1周腹脹與胃口不佳,以為是胃疾復發,到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求診,腸胃肝膽科醫師羅清池問診、觸診後認為不尋常,胃鏡檢查驚見一根約3公分長的魚刺刺入胃壁已化膿,以內視鏡將魚刺夾出治癒,提醒年長者、糖尿病、手術病史者要注意。
便祕是很多現代人的困擾。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表示,根據國外大型研究發現,長期便祕恐增加體內毒素,增加大腸癌、肺癌、口咽癌、胰臟癌等4種癌症風險,建議要改善便祕,除規律運動、多喝水外,每天早餐吃2顆綠色奇異果,有助「腸道啟動」,幫助排便順暢與減少脹氣。
腹膜癌治療再添新契機!高雄義大癌治療醫院一般外科教授趙頌慈率領團隊,將「腫瘤減積手術」與「腹腔溫熱化學治療(HIPEC)」整合應用,並引入「腹腔高壓氣霧化學治療(PIPAC)」,成功延長腹膜癌病人存活時間,並提升生活品質,相關研究成果已獲國際權威醫學期刊《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接受刊登。
洗腎病友逾8成貧血,醫師示警,貧血也可能是腫瘤警訊!一名50歲腎友,長期洗腎合併貧血,近日感到異常疲憊、貧血未改善,轉介至消化內科,發現他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口徑變細,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腫瘤,原來貧血主因是大腸癌,緊急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