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繁殖期的搜尋結果,共132筆
新北市農業局攜手萬里、金山花農與地方創生團隊「金山漫遊」,推出「萬金杜鵑小旅行1日遊」行程,將於11月9日從台北車站出發,限量100名開放報名。活動結合杜鵑苗圃探訪與在地祕境體驗,民眾不僅能走入花農溫室學習扦插、修剪技巧,還能親手製作杜鵑小盆栽、造訪漁村與山海風光,感受北海岸獨有的自然與人文魅力。
六福(2705)旅遊集團長年投入瀕危動物保育與國際交流,犀牛繁育除是全台之冠,更是國際間指標園區。集團宣布正式啟動「國際犀牛外交計畫」,將集團在犀牛繁育與保育的國際級成果與專業經驗分享全球。
由於盜獵猖獗及棲息地縮減,導致全球犀牛數量急遽下降。國際犀牛基金會最新統計,2024年全球犀牛已較前一年減少1290隻,南方白犀牛年降幅甚至超過11%,為所有犀牛亞種之最。長年投入瀕危動物保育與國際交流的六福旅遊集團,犀牛繁育除了是全台之冠,更是國際間指標園區。
中秋將至,正值毛蟹繁殖期,毛蟹是重要的洄游性物種,每年會從河口地區逆流而上至淡水河系中上游淡水域繁殖。新北市碧潭水域繼今年5、7月觀察到「蟹」潮大爆發後,新北市水利局24日晚間再度發現大量毛蟹溯溪而上,現身於碧潭堰,準備前往上游繁衍。這是今年毛蟹第3度造訪碧潭,證明碧潭堰魚道生態友善設計的成功。
全台矚目的重大交通建設—淡江大橋,2025年9月16日完成主體橋梁合龍,正式連接新北市淡水與八里兩端,象徵工程進入最後衝刺。這座由已故普立茲克建築獎大師札哈・哈迪德(Zaha Hadid)設計的橋梁,不僅是她在台灣唯一作品,更是全球最長跨距的不對稱斜張橋,預計將於2026年5月12日通車。
埔里鎮公所12日接獲民眾通報,指鎮立圖書館附近的戶外籃球場大樹上有一顆虎頭蜂巢,初步研判是黑腹虎頭蜂的蜂巢,由於黑腹攻擊性極強,立即在方圓30公尺處拉警戒線封閉並設置告示牌,預計15日派員移除蜂巢。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巡查員日前於八通關越嶺道約6.3公里處的樹梢發現虎頭蜂巢,目測距離步道超過5公尺、高度超過2層樓,約2顆籃球大小,為了避免山友遭攻擊,10日派遣專業捕蜂專家全副武裝摘除,經鑑定是毒性最強的中華大虎頭蜂。
外來入侵種「小花蔓澤蘭」繁殖力極強,危害原生植物甚鉅,因每年10進入繁殖期,清除最佳時機是在9至10月間。花蓮市公所指出,在花蓮縣政府補助下,花蓮市公所即日起到10月31日止,每週一及週四下午收購小花蔓澤蘭,收購價格每公斤8元,歡迎民眾隨手清除住家附近的小花蔓澤蘭,拿到花蓮市公所「秤重換Money」。
台北市立動物園穿山甲館的栗喉蜂虎,首次在館內成功自然繁殖及育幼,園方表示保育員在6月下旬,發現栗喉蜂虎自然配對後,陸續在穿山甲館內的人工仿岩巢區產蛋,其中1對蜂虎的3顆蛋在7月中孵化,經過新手鳥爸媽將近4周的辛勤哺育,健康成長的幼鳥們已於8月中離巢,開始在穿山甲館中學習其他成鳥四處飛翔,為園內的栗喉蜂虎保育行動寫下新篇章。
高雄地區連日豪雨過後,小港駱駝山區傳來蛙鳴,難得一見的稀客中國樹蟾也睽違3年現身。今年2月卸任的前金潭國小校長簡仲信表示,中國樹蟾台灣暱稱「雨怪」,必須等到大雨過後才會從樹梢下到積水處繁殖,他此次與林園愛鄉協會理事陳俊強探查,喜見百蛙齊鳴,場面壯觀,簡仲信說,駱駝山生態環境保持的不錯,台灣本土種蛙類在此可見到3分之1以上。
外來入侵物種以綠鬣蜥最為人所知,台南光是去年就移除1.2萬隻,平均每月捕捉逾1000隻,但除了綠鬣蜥,雨季、夏季是蛙類繁殖期,農業局呼籲,常見外來種蛙類包括斑腿樹蛙及亞洲錦蛙,去年亞洲錦蛙通報捕捉166隻、斑腿樹蛙49隻,前者近2年在台南通報及捕捉數量都有上升,呼籲民眾如發現務必主動通報。
為進一步串聯基隆市的觀光廊帶,基隆市政府文化觀光局爭取中央經費補助,進行獅球嶺炮台周邊相關工程。為避免影響劉銘傳隧道內的生態及確保民眾安全,市府文觀局11日宣布,自即日起暫停開放劉銘傳隧道。
夏候鳥玄燕鷗的繁殖季,到6月底至7月初已漸漸進入了尾聲。玄燕鷗棲息在澎湖棲息最大宗的貓嶼,已可見成群的玄燕鷗幼鳥,已開始進行飛翔及海上覓食活動。不過,幼鳥雖已能飛翔,但捕魚技能畢竟還嫌生嫩,有些還是要靠親鳥反芻餵食。
「好多痛苦與壓力都是想像出來的,那也可以想像將痛苦放進保險箱,再將整個箱子踢進大海。」這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已故美食評論家、作家蔡瀾的眾多金句之一,豁達的價值觀彷彿使他能笑看人生,留給忙碌的現代社會一種獨樹一幟的人生態度。
總是咳嗽不停、鼻塞、皮膚癢,甚至情緒低落,卻查不出原因?問題很可能出在家裡的黴菌斑點。醫師黃軒指出,高溫又潮濕的夏天,正是黴菌的黃金繁殖期,黴菌可能引發過敏、感染,甚至影響心理健康,日常應做好通風、檢查、清潔工作。
為因應漁業資源匱乏趨勢及提升我國養殖產業競爭力,水試所啟動資源增裕計畫,擬定數種沿近海重要物種進行人工繁殖技術研究,2022至2024年陸續完成黑䱛(黑喉)、康氏馬加鰆(土魠)、鱰魚(鬼頭刀)、赤鯥(紅喉)繁殖技術開發,2025年接續在黃背牙鯛(赤鯮)的人工繁養殖技術完成突破,目前已可穩定蓄養由深海採集之赤鯮種魚1年以上,並培育魚苗成長達5公分以上,可作為增裕我國沿近海域漁業資源及厚實養殖技術實力之重要基礎。
每年4月至8月為台灣藍鵲繁殖季節,新北市動保處1月至5月已接獲民眾通報共9件台灣藍鵲因育雛襲擊行人案件,由於台灣藍鵲育雛時具有非常強烈的護巢行為,會主動攻擊接近巢區的入侵者。動保處提醒民眾,盡量繞道避開繁殖區,可撐傘或戴帽子保護頭部,台灣藍鵲為第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若任意移除其巢穴或幼雛,或以任何方式騷擾其棲息行為,將觸犯《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可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金。
近期正值眼鏡蛇的繁殖期,台南市出現不少蛇類闖入民宅事件,農業局光是4、5月就捕捉到超過100隻,引發民眾恐慌。對此,專家提醒遇到蛇類入侵,應保持冷靜並通報相關單位協助處理,確保安全。
每年的5、6月是蛇類的繁殖期,前往郊區或進行山間活動時需特別留意腳下,以免遭「蛇吻」。近日就有登山客在台中知名大坑步道攀爬時,意外驚見一隻「2公尺長巨蛇」在蛻皮,畫面曝光驚呆網友。
台東森林公園鷺鷥湖成鳥界育嬰室!一對黃小鷺夫妻相中台東縣野鳥協會與台東縣政府合作打造的人工浮島,在島上築巢安家,產下4隻鳥寶寶,目前正值育雛尾聲,鳥寶們精力旺盛、食慾驚人,鳥爸鳥媽忙進忙出餵食,吸引鳥友搶拍珍貴畫面。鳥會前會長楊宗瑋表示,黃小鷺利用浮島育孕下一代,對鷺鷥湖生態保育有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