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腦部退化的搜尋結果,共47筆
當失眠和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同時找上門,就是罹患了共眠煞。醫師楊聰才指出,約有30%到50%的慢性失眠患者,會同時發生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因沒有典型的打呼聲,導致常被誤判。共眠煞經常發生在女性與年長者身上,與許多嚴重的慢性疾病甚至大腦退化,有著複雜的關聯。
想延緩腦部退化,除了飲食與運動,唱歌也能幫忙。醫師張家銘指出,最新的國際研究發現,規律唱歌能有效延緩退化,健康長者每天唱10至20分鐘、失智症患者每周2到3次唱30分鐘,就能在半年到兩年的期間看見可量化的認知改善。此外,長輩選擇熟悉的老歌、中壯年選擇新曲都能加分。
正確的飲食安排,能夠打造出健康的身體。大江基因精準醫學品牌經理營養師陳怡安分享精準飲食策略。她表示,協助年長者精準飲食與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有效降低失智症風險、延緩腦部退化,讓長者不再畏懼老化,活出健康與好心情。
鋰不只是情緒穩定劑,更可能是預防失智的元素。營養師高敏敏指出,鋰對於大腦認知功能、延緩阿茲海默症可能有保護作用,如果缺乏,大腦就會提早出狀況,日常可以透過飲食來攝取,包括小麥、馬鈴薯、高麗菜、番茄、香蕉、深海魚、大豆等多種食材,若能吃夠蔬菜並搭配全穀雜糧,不僅能穩血糖,也幫助護腦。
大家都希望不要失智,也不要得帕金森氏症。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鋅是身體裡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特別是在腦袋,能幫助記憶、情緒跟學習,但研究發現,補充過量反而可能中毒,增加腦部退化疾病的風險,建議優先從天然食物來補鋅,例如吃2、3顆牡蠣,就能補足一天的鋅需求。
竹科一名40多歲工程師,長期在半夜驚醒,還伴隨心臟狂跳不止,近期適逢鬼月,半夜醒來時甚至懷疑是否見鬼。由於睡不好,白天精神渙散,甚至連原本控制良好的高血壓也突然失控,就醫後才發現,原來是罹患了睡眠呼吸中止症。
好萊塢男星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確診「額顳葉失智症」3年,日前妻子透露近期病況稱其語言能力持續衰退,家人必須學習新的方式與他相處。額顳葉失智症好發年齡層較輕,介於40歲至60歲,初期主要表現在於行為改變或語言障礙。專家提醒,還有一種相對鮮為人知的初期症狀可能發生在飲食層面,高風險族群可別當成怪癖忽略了。
民雄文教基金會今(26)日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視聽教室舉辦「戴在松醫師新書發表會暨健康講座」,嘉基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戴在松以「生活出發的預防醫學」為題開講,強調飲食、運動、新陳代謝症候群與健康息息相關。
人人都怕老來會失智。哈佛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腦內的鋰濃度偏低,動物實驗則發現補充鋰鹽,能逆轉阿茲海默症小鼠的記憶缺損與腦部退化的現象。營養師薛曉晶表示,燕麥、洋蔥、大蒜等全穀雜糧、蔬菜也含有鋰,濃度雖不如藥物高,但長期攝取,可望為大腦提供長期、溫和的保護力。
腦霧、健忘、注意力差,你也有這些記憶力衰退的初老症狀嗎?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失智症已有年輕化趨勢,從飲食面越早預防越好,包括人造奶油、加工起司、加工肉品、油炸、糕點甜食是五大傷腦食物,建議要少吃,從年輕就開始保養大腦。
電商女王Mavis瑪菲司8日出席髮品活動,談到先前合作單曲〈買爆它〉的沈玉琳罹患血癌,讓她很震驚。她說兩人上次見面是3個月前錄《11點熱吵店》,當時就發現他比之前瘦,但未多想,如今得知噩耗直呼嚇到。
電商女王Mavis瑪菲司8日亮相為髮品活動站台,提到日前合作單曲〈買爆它〉的沈玉琳日前驚傳血癌入院治療,她坦言上次見面是4個月前錄製《11點熱吵店》時,當時感覺「他比之前瘦」。
一名75歲婦人因認知與記憶功能顯著退化,4年前開始接受失智症治療,但病情持續惡化,已無法記得子女名字,且行動力衰退須仰賴輪椅代步,甚至進食時也無法順利張口或咀嚼。家屬帶著婦人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吳柏鋒。經評估後,診斷為中重度失智症,考量其平日多由安養機構照護,且已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經過醫病溝通,建議採取每周2-3次針灸作為輔助治療,在持續1年以上的針灸治療下,雖無法恢復早期的認知與自主功能,但能夠簡單口語對答,也可配合刷牙與進食,在他人扶持下可短距離行走,且1年多來她未曾住院,也未使用鼻胃管或尿管,改善生活品質。
記性變差時,有些人會把它當成正常老化。營養師薛曉晶表示,其實大腦健康與飲食密切相關,阿茲海默症也被稱為第3型糖尿病,關鍵在於腦部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建議每周規律吃莓果、豆類與魚,並限制紅肉、奶油與甜食來護腦,根據研究,每周吃2次莓果、3次豆類,就能讓腦年齡年輕7歲以上。
春天總是犯睏想睡?當心腦部在提醒你出現警訊了。醫師謝炳賢指出,春睏的背後,很可能是腦部供血不足、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與腦部神經傳導異常、阿茲海默症早期徵兆的表現,如果怎樣調整都無法改善,甚至影響到學習、工作和生活,就得儘早就醫。
隨著人口老化,台灣每年新增2000多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目前總數接近8萬人。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包括單側肢體顫抖、關節僵硬、動作變慢、姿態前傾、步伐變小、面部表情僵硬、講話小聲、字跡變小、平衡變差和關節痠疼等,醫師提醒,若出現2至3個徵兆,應立即就醫檢查。
隨著人口老化,台灣每年新增200多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目前總數近8萬人。今年68歲的麗玉姐過去擔任會計工作,起初是開車時手轉不過來,後來又發現自己的字越寫越小,輾轉確診巴金森氏症,起初很怕別人知道,後來在家人支持下走出情緒低谷,積極用藥還加入太極拳班,十多年來病情控制穩定,更被醫師稱讚是「模範病人」。
當天氣變化大時,容易造成心情低落,營養師高敏敏建議可以從飲食上調整,加工品、甜點、炸物要少吃,避免長期依賴;可多補充含有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製造荷爾蒙血清素。
精神疾病診斷長期依賴問診與病史,缺乏客觀量化判斷標準。為突破這一醫療困境,陽明交大與台北榮總投入腦影像與AI研究,成功開發出領先全球的腦影像分析技術。此技術能成功定位精神疾病患者在不同年齡與病程階段的腦部退化情形,且已獲臨床應用,並獲得今年美國愛迪生獎金獎(2025 Edison Awards Gold Medal)。
肺癌是國人最好發的癌症。急診科醫師張適恆分享一項國內研究,發現吃越多地瓜葉與茼蒿的人,越能降低其罹患肺癌的風險,研判是這2種蔬菜,有助身體移除過多的自由基,其中他更推薦地瓜葉,因為其多酚含量,「是數一數二的高」,不僅防癌,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與腦部退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