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致癌性的搜尋結果,共100筆
電子鍋煮飯方便,但內鍋出現刮痕是否還能安心使用?家事達人486先生表示,內鍋塗層若受損確實有潛在風險,他提醒,如果出現刮痕、剝落、變色或不正常凹凸等4種情況,就應立即更換鍋具,此外,他建議使用時避免用金屬湯匙或鋼刷清潔,以免刮傷塗層;同時平時應維持中低溫加熱,保持內膽完整,如此既能安全烹煮,也能兼顧健康。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9)日主持「國家化學物質管理會報」第5次會議,並聽取相關報告。卓榮泰強調,政府一向重視化學物質管理,因此特別設立本會報,尤其相關議題繁雜,且國內管理涉及13個部會,必須跨部會做橫向溝通、合作,並廣納各界專業意見,方能與時俱進因應各種挑戰。
酒精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長期飲酒會大幅增加癌症風險,桃園市政府自2022年起與醫療機構合作,為酒癮患者提供每年最高4萬元的治療補助。衛福部桃園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高永碩指出,許多民眾並不清楚酒精可能的致癌性,往往忽略了長期飲酒對健康造成的危害,降低酒精使用量對癌症預防極為重要。
現代人手機不離手,手機殼就像我們的第二層皮膚,不過,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提醒鮮豔的手機殼,可能含鉛、鎘等重金屬與塑化劑,有研究指出,部分低價手機殼中的鉛含量,甚至超標30倍,若導致中毒,恐造成腎衰竭,甚至致癌,建議優先選擇液態矽膠、TPU材質的合格產品,並減少臉部碰觸,尤其是油性膚質者更要留意。
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李宇翔、副教授許藝瓊,攜手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黃惠君醫師、許紹榮醫師,以及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李泉教授醫學團隊,成功建立一種安全而有效的肝纖維化動物模型,有助於慢性肝病防治與研究,進而降低肝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成果登在《Biomaterials Science》期刊。
去年辣椒粉禁用色素「蘇丹紅」流竄全台風波延燒,監委也啟動調查,監察院表示,民國111至113年2月間,6家食品業者自境外輸入28批、共28萬公斤含蘇丹色素的辣椒粉,經民眾檢舉,政府追查後下架及封存辣椒粉及相關產品超過70萬公斤,食藥署有失邊境把關責任,因此通過監委田秋堇及蔡崇義提案糾正。
昨(23)日泰國中部華富里府(Lop Buri)發生一起驚人事件,一名男子在路過道路翻修工程工地時,竟然發現路邊裝滿瀝青的200公升裝鐵桶內,竟然泡著一名已經沒有意識的女子,嚇得立刻報警。目前,這名女子仍在醫院搶救,性命垂危,且她為何身處於瀝青桶中的原因也依然不明。
中國江蘇省揚州市有一對夫妻,雙雙都罹患乳癌,但這並非單純的巧合,查看2人的家庭環境、生活方式和健康風險,發現存在極大的風險,成為共同發病的潛在因子。
吃隔夜菜到底會不會致癌?醫師蔡明劼認為吃隔夜菜後,人體內要形成足量的致癌物,其實條件不易達成,並非吃一次就會馬上罹癌,只要保存方式得當、避免細菌滋生、充分加熱食用,絕大多數隔夜菜仍可安全食用。他提醒醃製加工肉品、高溫烹調與油炸食物、含糖飲料、超加工食品,比隔夜菜還更值得擔心。
雞肉是脂肪相對少的白肉,深受不少健身與養生族群青睞。不過,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研究發現,1周吃雞肉超過300克,整體死亡率上升27%,男性的消化道癌死亡風險更暴衝2.6倍,推測可能與飼養添加物殘留、高溫烹調與只吃雞肉造成的營養失衡有關,建議均衡飲食、每周不宜吃逾2個巴掌大的雞肉,才是長壽王道。
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與健康意識抬頭,信義居家表示「健康宅」正成為室內裝修新趨勢,健康宅的定義是指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從建材選用、施工工法到空氣品質控制,皆以減少污染源、提升居住安全與舒適為目標的居住空間。裝修時,除了考量空間美感與風格,更應重視建材安全與環境健康。信義居家也提出健康宅的三大裝修趨勢:綠裝修、除甲醛與防霾紗窗,只要把握這三大重點,就能打造兼具健康與舒適的理想生活空間。
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與健康意識抬頭,信義居家表示,「健康宅」正成為室內裝修新趨勢,健康宅的定義是指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從建材選用、施工工法到空氣品質控制,皆以減少汙染源、提升居住安全與舒適為目標的居住空間。裝修時,除考量空間美感與風格,更應重視建材安全與環境健康。
近日網路出現一篇文章,裡面稱「食鹽內添加的亞鐵氰化鉀可能會在體內轉化成有毒物質氰化物」,還建議消費者最好選擇不含亞鐵氰化鉀的食鹽。對此,北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治醫師兼主任楊振昌指出,鹽中的亞鐵氰化鉀與劇毒的氰化鉀為完全不同的物質,除非是不當使用或蓄意加工,不然是不會產生氰化物,自己在臨床上未曾碰過此類中毒案例。
豆干是常見的食材。營養師夏子雯表示,不論是在傳統市場或賣場,幾乎都是看到黃豆干,很少看到白豆干,主要是因業者為提升賣相,常會加入黃色四號、黃色五號等食用色素來染色,這是合法的;但是如果是使用皂黃、二甲基黃等工業染料,則具有致癌性,食用恐影響神經與生殖發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近日於國際科學期刊《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發表台灣首篇針對加熱菸氣霧化學成分的本土研究。該研究運用先進化學分析技術,系統性比較加熱菸氣霧與傳統燃燒式紙菸煙霧中的有害物質含量,結果顯示透過「加熱」而非「燃燒」方式釋放尼古丁與氣霧,有效減少高溫裂解所產生的毒性化學物質。
甲醛對於人體可能的影響,包括急慢性中毒、過敏、致癌性等。有專家指出,過去曾有某品牌車內的隔音棉因甲醛超標,導致近半車主罹患血癌。除了車子內裝,甲醛還會藏在衣物或食物裡,解決方法就是洗了再穿、泡水後再吃。毒理專家招名威過去曾指出,穿新衣服所導致的甲醛暴露濃度與時間比較少,致癌幾率非常低,但仍要洗過再穿,避免皮膚過敏、瘙癢、皮炎。
很多人每天必喝咖啡。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表示,咖啡依烘焙法,可分為淺烘焙、中烘焙與深烘焙,若想要喝到最多抗氧化物綠原酸,建議喝淺烘焙咖啡,最有助於身體的新陳代謝與抗老保健;無毒教母譚敦慈也力推淺烘焙咖啡,但建議一天至多喝2杯,且應選擇黑咖啡。
台中市食安處今(31)日公布清明應景食品及食材抽驗結果,抽驗88件食品、食材,發現1件花生粉黃麴毒素含量超標6倍,已要求業者全數下架回收。由於花生粉是清明民俗食品「潤餅」靈魂配料,營養師提醒,花生等堅果類食品在潮濕環境易滋生黃麴毒素,建議採以現磨花生粉較安全。
近來「維生素B12吃多可能會致癌」的說法掀起討論,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指出,目前研究已釐清,B12本身並不會直接導致癌症,但若血中B12濃度異常升高時,恐是身體發出的重大警訊,罹患癌症風險可能比一般人高出2~6倍。
清明節焚香祭祖是國人的傳統習俗,為了降低焚香與燒紙錢所產生的空氣污染,桃園環保局鼓勵民眾響應低碳環保祭祀,實踐「祭祀3R」即尊敬(Respect)、替代(Replace)與少量(Reduce)的概念,表達對先祖的敬意,也能達成環保減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