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華鎂鑫的搜尋結果,共17筆
轉型綠能近4年,去年才改名的麗升能源科技,今年營運更積極,將採「三箭齊發」策略,朝擴大案場、農漁產銷及跨足海外進行。對於光電開發重點「漁電共生」,地方屢傳假養殖影響推動,麗升董事長林麗珍認為是開發面積太小關係,應整合大面積開發,自然可以建立好的產銷制度。
麗升能源(原名「華鎂鑫」,8087)宣布與管理資產價值超過新台幣兆元的全球知名基礎建設基金在台綠能投資公司台灣和暄綠能集團HEXA Renewables達成合作協議,攜手共同開發漁電共生案場。此案場將由麗升負責開發及承攬部分EPC工程,待專案建置完成,預計可挹注麗升約11億元營收,每年將產出26,046MWh的綠色電力,為HEXA帶來約28億元的綠電收益。
麗升能源(8087)(原名華鎂鑫)積極打造共贏策略,繼投資溫室農電建立合作產銷產業鏈後,近期更與水產養殖技術公司合作,可望發揮漁電雙贏經濟模式。麗升已公告2024年上半年財報數字,第二季營收為2.3億元,季減33%,較去年同期增加293%,稅後淨損5百萬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93%,每股稅後盈餘(EPS)-0.14元。上半年累計營收5.72億元,年增648%,稅後淨利為1,700萬元,年增321%,EPS 0.48元;單季及上半年的獲利表現皆優於往年。
麗升能源科技(8087)(原名華鎂鑫)6月營收5883萬元,月減34%、年增172%,累計今年H1營收5.72億元,年增648%。麗升指出,目前營收占比中以電廠建置工程收入為大宗,然而建置電廠工程收入依施工進度比例認列,營收幅度偶有起伏,6月因氣候因素致工程進度較緩,營收較上月減少。
台股維持高檔震盪格局,主要功臣台積電(2330),也在6月底順利攻上千元大關,在比價效應下,未來將會誕生更多千金股。
華鎂鑫(8087)全面轉型綠能事業,公司宣布更名為「麗升能源」,以符合公司多元業務與長期永續價值及品牌形象,同時也展現開拓新興再生能源科技技術的發展決心。
華鎂鑫(8087)今日召開股東常會,會中承認2023年度營業報告書、財務報表案,及通過配發現金股利案,決議每股配發現金0.5元;同時通過公司更名為麗升能源科技,並完成董事及獨立董事全面改選。股東會結束後旋即召開董事會推選董事長,林麗珍獲得全體出席董事一致推舉續任董事長。
華鎂鑫(8087)公布首季財,首季每月營收皆達億元水準,合併營收達3.42億元,年增1815%,單季營收已超過去年全年。營業利益2300萬元,稅後淨利2200萬元,年增率分別為312%與380%,EPS為0.62元;單季營業利益超過前3年各年度,亦繳出轉型綠能後,本業獲利之成績單。
華鎂鑫(8087)受惠於綠能事業效益逐漸提升,本業工程承攬收入依進度認列數目增加。累計第一季營收達3.42億元,年增1,815%,超過去年全年營收。華鎂鑫今年積極布局溫室農業,將耗資數千萬元,於桃園及高雄、屏東設農電共生高規格太陽能板溫室實驗案場,種植不同高價值作物,作為集團農電合作首波示範農場。
華鎂鑫(8087)綠能集團為加速佈局溫室農電,去年開始與國內農技公司合作推廣高端溫室經濟,首波超級健康食材羽衣甘藍已在屏東縣高樹鄉成功生產。華鎂鑫指出,本次合作嘗試建立從種植技術到通路銷售的完整模式,建置綠電裝置時,也可以提高土地利用價值,為農民創造收益,藉此引進大額資金進駐,吸引青農返鄉,達到綠能加持農業創新的目標。華鎂鑫也將耗資數千萬元,於桃園及高雄、屏東設置農電共生的高規格太陽能板溫室實驗案場,種植不同高價值作物,作為集團農電合作之首波示範農場。
華鎂鑫(8087)公布2024年3月營收為新台幣1.03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5916%。華鎂鑫表示,3月營收大幅成長主因公司佈局綠能事業效益逐漸提升,本業工程承攬收入依進度認列所致。累計今年第一季營收為3.42億元,年增1815%,2023年營業額為2.04億,第一季營收已超過去年全年總額,成長動能強勁。
一、工商企業
華鎂鑫綠能集團(8087)公告2023全年營運成果,2023年全年合併營收2.04億元,稅後純益1.19億元,每股稅後純益4.1元,主要係因綠能事業布局效益顯現,包含本業工程承攬收入增加以及業外處分收益所帶動。
華鎂鑫(8087)綠能集團公告2023全年營運成果,去年全年合併營收為2.04億元,稅後淨利1.19億元,基本每股盈餘4.1元,主要係因綠能事業佈局效益顯現,包含本業工程承攬收入增加以及業外處份收益所致。此外,為加速發展腳步,打造新能源供應鏈整合平台,去年底辦理現金增資以充實營運資金,於2月底完成增資9百萬股,共募集3.6億元現金,將投入發展再生能源案場投資。
*除權息:嘉基、鼎恒
*除權息:華鎂鑫
上市櫃公司第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創歷史新高有68檔,進一步篩選三大法人本(11)月來至14日止,買超1,000張以上有16檔,其中,達方(8163)及優群(3217)2檔法人更狂敲各超過1萬張,主要聚焦在Apple蘋果及AI人工智慧「雙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