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蔡鴻青的搜尋結果,共14筆
台灣正處在歷史機遇之中,從傳產製造的「製造島1.0」、領先全球的「科技島2.0」,如今邁入「AI島3.0」。算力的崛起從硬體開始,而地緣政治使台灣成為「非紅供應鏈」的受益者,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比以往更加關鍵。
三年前的有段時間,德國光學巨頭蔡司(Zeiss)的台灣顯微鏡解決方案總監蔡慧,每到週末就開著車在新竹科學園區裡亂繞,只為了能找到蔡司當時將在台灣設立的首座創新中心落腳地,「我們要的地不大不小,其實很難找。」
台灣上市櫃小型企業走向「微型化」,台灣董事學會4日指出,這些企業不僅數量多、獲利貢獻低,且9成都是製造業,位居供應鏈底端,受到匯率影響最大且競爭力急遽下滑。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建議,現在應該好好想想海外併購,在台股市值倍數增長加上匯率上升,「現在使用新台幣,幾乎可以到海外買兩塊錢的資產!」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指出,台灣上市櫃企業家數計1,869家、台股總市值將近80兆,資本市場處於「最好的時刻」;台灣家族企業明確進入「共治年代」,凸顯經營權與管理權分離的趨勢,而具備強勁營運實力與國際化潛力的「中堅潛力企業」持續浮現,若能更多著墨於「多元成長」與「行動型董事會」的組建,將帶出未來台灣企業的重要轉型。
企業之本在於人,面對全球經貿環境的劇烈變動與科技快速演進,如何培育並留住關鍵人才,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攜手台灣董事學會舉辦2025安侯建業領袖學院論壇,以「公司治理升級:打造人才競爭力新局」為主題,探討企業如何建立人才培育藍圖。
家族企業是台灣產業經濟與大型企業的起源,調研發現,2012年到2024年的12年間,台灣家族企業的市值占比從64%下降到27%,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指出,大型傳統產業的家族企業市值大幅縮減,顯示家族企業在面對競爭環境變遷時的韌性受到考驗,當急之務儘快啟動重整。
「外資精選百強頒獎典禮」今年邁入第三屆,自始大力推動的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25日表示,「外資精選台灣百強」(Taiwan FINI 100),是外資投資認同的精選台灣百大企業,更重要的是,不僅限於外資的認同、投資的指標,獲選的企業可作為企業標竿學習的重要參考。
台灣董事學會25日舉行「2024外資精選台灣百強頒獎典禮暨外資論壇」,主要針對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行表揚,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指出,台灣企業正處於世代、行業及資金三重轉型的轉型3.0階段,以行業來說已經從傳產進化至AI算力時代,可以確定台灣的企業正在面臨多重挑戰。
台積電壯大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引發部分人士擔憂台灣只有台積電的論調,但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分析指出,台灣有很多千元股,都因台積電而起,這是一個武林,形成的一片大森林,台灣很多無麈室設備製造商,股價大躍升,像弘塑股價從80元左右,一度大漲到1395元。
台積電壯大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引發部分人士擔憂台灣只有台積電的論調,但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分析指出,台灣有很多千元股,都因台積電而起,這是一個武林,形成的一片大森林,台灣很多無麈室設備製造商,股價大躍升,像弘塑股價從80元左右,一度大漲到1395元。
台灣董事學會19日舉行年會,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指出,今年第1季台灣的GDP成長6.5%,首次搶下亞洲4小龍之冠,但在台積電一家獨大的情況下,會讓數據被誤解,排除台積電後台灣的企業規模仍然落後國際水準,且內外部成長在4小龍中都敬陪末座。
台灣董事學會19日舉行2024董事學會年會,由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發布「2024台灣董事會白皮書」,這也是該會第11年發布白皮書,詳細分析台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點出台灣資本市場快速成長背後的隱憂,呼籲協助中小型企業成長,透過借力資本市場,將核心業務延伸至國際化經營,以提高台灣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2024外資精選台灣100強」(FINI 100)榜單將於9月公布,台灣董事學會19日先透露整體狀況,加總名單上百強企業的市值,占整體市場46%;百強企業的平均市值33億美元,在扣除台積電市值後,FINI 100總市值是市場平均值的3.7倍。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22日指出,2012~2022年家族企業家數及市值統計顯示,整體市值規模逾0.82兆美元,每年股利收入近台幣1兆元,顯示台灣家族企業財力相當驚人; 然而,相較於非家族企業,家族企業整體波動性較低,近十年低於12.87,不僅凸顯出成長性不足,許多正面臨十字路口無法有實際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