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薛曉晶的搜尋結果,共77筆
久坐不動,小心坐出糖尿病和中風。營養師薛曉晶表示,一項追蹤12年的大型研究發現,每天用做簡單家事、飯後快走等中強度活動,取代30分鐘的久坐,糖尿病風險可下降3%至4%,中風風險下降2%至3%,心肌梗塞更可減少近10%,即使不是運動咖,只要「少坐一點點」,就可望帶來更長壽的效益。
爸媽走路不穩、開瓶困難、走路常常跌倒?營養師薛曉晶提醒,這可能不只是老了,而是肌少症悄悄找上門,肌肉流失可能造成骨折與失能,最新研究發現,長者進行12周阻力訓練與營養諮詢後,肌少症盛行率可從35%降至0%,此外,飲食中攝取足夠蛋白質,並補充維生素D與鈣,也有助於提升肌肉量。
洋蔥是平價又耐久放的蔬菜。內科醫師傅裕翔表示,洋蔥富含槲皮素、硫化合物等多種營養素,有助於預防癌症與阿茲海默症,研究也發現,第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生吃100克的生洋蔥,能降低血糖;營養師薛曉晶提醒,洋蔥表面乾燥的外皮,是槲皮素含量最高的地方,有助於預防流感與新冠病毒感染。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全台更有400多萬人罹患高血壓。營養師薛曉晶表示,攝取充足的水分,是控制血壓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建議高血壓患者應每天分次喝足2000到2500c.c的水,就是給心血管最好的禮物。
飯後不到一小時又想吃東西,當心假性飢餓找上門。國外多項研究指出,當人們處於焦慮或無助狀態時,壓力會讓大腦學會「說謊」,並製造進食的慾望。營養師薛曉晶建議民眾,可多練習「正念飲食」,學會分辨真假飢餓。
現代人生活忙碌,超商微波食品快速又方便,成為不少民眾解決三餐的選擇之一。不過,營養師提醒,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等「方便食物」的代價,可能是大腦記憶力的流失。國外研究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簡稱UPF)的整體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失智風險更增加了44%。
秋天是柿子的產季,營養師薛曉晶指出,柿子的多種植化素,有助於控血糖、降血脂、抗發炎,但因其含單寧酸,應避免與高脂肪、高蛋白、高鐵質及酒精類食品同吃,甚至直接空腹食用,以免腸胃不適,更應和藥物服用時間隔2小時,以免影響藥效。
全台高血壓患者高達400多萬人,部分患者病情始終控制不佳。營養師薛曉晶表示,除了沒規律用藥之外,問題可能是出在身體缺乏鉀,鉀能幫助血管放鬆,排出體內過多的鈉,溫和地幫助穩定血壓,建議患者不妨在三餐中加入香蕉、菠菜與地瓜等高鉀食物,就是降血壓的密碼。
年紀漸長血管彈性跟著變差,同時也增加高血壓、中風的風險。營養師薛曉晶表示,研究發現,只要每天吃5到6顆核桃,就能降低壞膽固醇、調降血壓,有助讓血管逆齡10歲,高血壓長者若持續2年每天食用核桃,收縮壓平均可下降5至6 mmHg。
鮭魚不只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更富含Omega-3脂肪酸,能幫助心血管健康、保養腦力與抗發炎。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直接吃「完整鮭魚」比單吃魚油膠囊,更能提升體內EPA與DHA濃度,若每周攝取2至3份鮭魚,搭配健康烹調,就能有效護心又養腦。
血糖、血脂控制不良,會造成健康危機。營養師薛曉晶指出,每天攝取乾重約5克海藻,不僅能穩定血糖、降低膽固醇,還可以優化腸道菌相,甚至在體重管理與脂肪肝控制上展現驚人潛力。
酪梨是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最營養的水果,適量食用有助降低壞固醇、穩定血糖與促進腸道健康,食安專家韋恩表示,最新研究再發現每天吃1顆酪梨,連續6個多月,能有效改善睡眠品質,包括延長睡眠時間、夜間中斷次數減少,是能讓人睡得安穩的天然超級食物。
藝人顏正國昨(7日)因肺腺癌病逝,讓許多人惋惜。功能醫學醫師許嘉珊表示,除了戒菸之外,健康的飲食與運動也能降低肺癌的風險,研究顯示,以水果、蔬菜、全穀、豆類、堅果為主,少吃紅肉與加工肉品的地中海飲食,最多可降低約35%的肺癌風險。
酪梨是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最營養的水果,營養師薛曉晶表示,酪梨是心臟的好朋友,一項追蹤逾30年研究發現,吃能減少16%心血管疾病風險,每天吃1顆酪梨,也有助減重、降低壞固醇、穩定血糖與促進腸道健康,但提醒要吃完整酪梨,CP值才高,若是吃酪梨油,因少了纖維,會讓控糖、養腸效果打折。
有些人不敢吃芒果,擔心太甜會讓血糖飆。食安專家韋恩表示,美國研究發現,即使是每天吃很甜的芒果,不僅有助控制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還能降低體脂肪,效果比吃低糖穀物棒還要好。營養師薛曉晶表示,芒果確實營養豐富,但也不能卯起來吃,最佳攝取量為一次半顆中型芒果。
運動該早上還是晚上?營養師薛曉晶表示,許多人總認為有動就好,但其實運動時段的選擇,燃脂效率和整體代謝大不相同,甚至性別也有差異。研究指出,女性想穩血壓、讓腰圍縮小,可選早晨;男性想控血壓、燃脂,以晚上尤佳。
全台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控制血糖成了重要課題。營養師薛曉晶分享有一位55歲男糖尿病患,因聽到糖尿病會短命,到門診尋求協助,在指導下,男子落實1212間歇性斷食與天天運動,3個月後成功甩肉23公斤,空腹血糖值從220降到100以下,一掃初次諮詢時,憂心只能再活10年的恐懼。
隨著AI興起,不少人會透過ChatGPT來制定減肥計畫,營養師薛曉晶指出,ChatGPT雖能提供一定協助,但若想真正達到健康、持久的瘦身效果,仍需專業指導與個人行為的積極轉變,AI減重藏有5大隱藏風險,包括資訊可能錯誤、忽略個人病史、存在族群偏見、過度聚焦體重數字、缺乏持續動力,千萬不要過度依賴,特別是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患者。
AI人工智慧新時代來臨,衝擊已經漸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前,不少媒體曾報導網友分享自己透過向ChatGPT尋求減重建議,在短時間內大幅度「甩肉」數公斤乃至於十多公斤的消息。然而有專業營養師示警,AI的強項在於提供「24小時不下線」的諮詢服務卻並非萬能,尤其對於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患者,AI更有可能忽略血糖波動與藥物安全等關鍵因素,因此提倡「AI紀錄+醫師、營養師把關」,才能讓減重有效又安全。
怎麼跑步都瘦不下來?飲食可能要調整了。營養師薛曉晶指出,一位50歲上市公司女副總3年來堅持跑步,飲食也相當清淡,但就是瘦不下來、體脂依然不動,在經過補足蛋白質、重量訓練的調整後,體重立刻突破停滯、體態更為緊實,甚至比年輕時有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