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血管新生的搜尋結果,共43

  • 5旬男中風「語言斷線」 高壓氧助大腦重啟開機

    5旬男中風「語言斷線」 高壓氧助大腦重啟開機

    宜蘭51歲的吳姓男子原本健康、熱愛運動,卻在一次運動後突然中風倒下,幸運撿回一命,卻因此失去說話與理解能力,整個人彷彿「語言斷線」,感到極度無助。所幸,在家人支持下吳男積極復健,同時每週至羅東博愛醫院進行高壓氧輔助治療,他感覺自己逐漸清醒,大腦正在重開機,盼能逐步修復受損腦神經。

  • 買菜別再跳過菇了 神奇成分延緩老化 健康延壽

    買菜別再跳過菇了 神奇成分延緩老化 健康延壽

    蔬菜區角落的菇類,其實藏著的抗老的神奇成分。研究指出,菇類的麥角硫因成分有助延緩老化、促進健康壽命,科學家在年老老鼠和線蟲實驗上,都發現該成分能延長壽命。營養師老辜則指出,菇類的麥角硫因,抗氧化能力優秀,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擺脫威而鋼!最新震波療法免開刀 8週重振男人雄風

    擺脫威而鋼!最新震波療法免開刀 8週重振男人雄風

    勃起功能障礙並不是只能依靠口服藥物,許多患者第一時間想到的治療方式,是服用威而鋼、賽倍達等口服藥物,這類藥物雖對部分患者有效,但須在性行為前1小時服用,有時會因藥效未及或無法即時使用等因素,讓患者錯失良機,事實上,治療勃起功能障礙並非只有這一條路。

  • 75歲翁腳趾壞死骨頭外露 醫師靠高壓氧治療助新肉長回

    75歲翁腳趾壞死骨頭外露 醫師靠高壓氧治療助新肉長回

    75歲的劉先生因左大腳趾側邊的傷口發黑、趾骨外露,經轉診至苗栗縣大千綜合醫院就診。經過心臟血管外科打通血管與一般外科手術治療,再搭配高壓氧治療後,劉先生的傷口開始長出新肉、新皮,外露的骨頭也被覆蓋入新生組織內,終於讓他放下擔憂的心。

  • 不抽菸、無家族史也中鏢 男走路喘竟是肺腺癌晚期

    不抽菸、無家族史也中鏢 男走路喘竟是肺腺癌晚期

    65歲許先生不抽菸也無家族病史,向來有良好運動習慣的他,近期因持續咳嗽、走路喘不過氣,就醫經電腦斷層掃瞄檢查並安排切片,確診罹患晚期肺腺癌,且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臟,經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和血管新生製劑治療,不僅縮小腫瘤,男子咳嗽和呼吸喘也獲得改善,現仍積極配合治療中。

  • 《生醫股》全福生技雙軌布局精準醫療 4項新藥研發進展中

    全福生技(6885)參與康百事生物資訊現金增資,最高投入1.5億元拿下42%股權,第3季就會併入合併報表,透過直接投資方式投入精準醫療領域。另外,與亞果生醫(6748)簽署共同研發合作意向書,結合雙方強項探索發展合併療法。董事長林群強調,全福正從單一開發模式,轉向「共同研發 + 投資併購」雙引擎的加速成長策略,未來將持續推動創新藥物、再生醫學與精準醫療的全面發展,邁向全球領導地位。

  • 亞果生醫毛髮增生技術 獲日本專利

    亞果生醫毛髮增生技術 獲日本專利

     亞果生醫(6748)繼與越南國家級企業CT Group簽署「亞比斯‧可拉膠原蛋白眼角膜基質」醫材國際授權合約後,近日收到於日本以「膠原蛋白顆粒於促進毛囊生成或血管生成之用途」申請的發明專利核准函,由於毛囊再生是極其複雜的再生醫學技術,今該公司取得日本發明專利正式宣告,未來有禿頭困擾的民眾,將有機會重建烏黑秀髮,重拾自信再現光彩人生。

  • 不是失智症!8旬翁走路不穩 竟是白內障與黃斑部病變

    不是失智症!8旬翁走路不穩 竟是白內障與黃斑部病變

    新北市一名8旬林姓老翁,近日因走路常踢到東西甚至跌倒,懷疑罹患失智症就醫,未料檢查後發現元凶竟是白內障合併黃斑部病變。經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賴旗俊檢查治療後,視力才逐步恢復,重新享受生活與社交活動的樂趣。

  • 《生醫股》生華科獲NCI贊助MYC異常淋巴瘤人體試驗 已向美提IND申請

    生華科(6492)今(7)日公告,候選新藥Pidnarulex(CX-5461)獲選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贊助五年的抗癌計畫中,繼首個單獨用藥治療晚期實體腫瘤試驗已經啟動收案,緊接著,第二項針對具有MYC基因異常的B細胞淋巴瘤的第1b/2期臨床試驗亦已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正式提出IND申請,標誌著CX-5461新藥開發邁入關鍵里程碑。

  • 華上生醫抗癌新藥GNTbm-TKI 10月在ESMO發表

    華上生醫(7427)28日宣布,針對癌症免疫療法的全新強效免疫活化多重激酶抑制劑GNTbm-TKI的臨床前數據,將於2025年歐洲腫瘤醫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年會上以海報形式發表,該會議將於2025年10月17日至10月2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

  • 花椰菜苗超強大!日權威醫列14抗癌食材:超市都有

    花椰菜苗超強大!日權威醫列14抗癌食材:超市都有

    癌症持續蟬聯國人10大死因第一,日常飲食習慣對預防癌症來說相當重要。日本癌症治療權威醫師佐藤典宏指出,攝取正確的食物,的確能有效降低罹癌風險,他列出14種抗癌食材,在一般超市都買得到,同時也建議遠離超加工食品,避免增加罹癌機率。

  • 肺癌1+1藥物納給付 1600人受惠

    肺癌1+1藥物納給付 1600人受惠

     肺癌蟬聯數十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健保署今年6月正式啟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給付,每年約1600人受惠。專家指出,這項治療不僅能喚醒T細胞認出癌細胞,發動攻擊,還能抑制不正常的血管生成,改善腫瘤周邊的微環境,達成1+1的相輔相成療效。

  • 67歲男淋巴癌末期 醫囑每天吃大蒜 一年半未復發

    67歲男淋巴癌末期 醫囑每天吃大蒜 一年半未復發

    看似不起眼的大蒜,其實大有好處。腎臟科醫師分享有位67歲男子,因腎臟病就醫,意外發現罹患末期淋巴癌,歷經艱辛的化療後,他建議男子多吃大蒜來保健,男子照著做,至今一年半,癌症都沒有復發,而大蒜不只對預防淋巴癌有幫助,對預防乳癌、肺癌、胰臟癌等多種癌症,也有好處。

  • 肝癌免疫標靶聯手出擊 醫曝關鍵:晚期也可能完全消失

    肝癌免疫標靶聯手出擊 醫曝關鍵:晚期也可能完全消失

    衛福部統計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當中,肝癌高居第2名。由於肝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不少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導致治療成效受限,平均存活期不長,其中藝人安鈞璨年僅31歲就因肝癌病逝,突顯年輕族群也應提高警惕。聯新國際醫院腸胃肝膽科余青殷醫師分享,透過免疫及標靶藥物合併治療,肝癌還是有成功治癒可能。

  • 李冬陽把握選擇機會 永遠會準備很多釣竿

    李冬陽把握選擇機會 永遠會準備很多釣竿

     1973年出生的李冬陽,有多個創業和新藥開發經驗。他參與泉盛(後與合一合併)、協和新藥、震泰、寶泰四家新創公司的創立,主導的FB825 anti-CemX擬人單抗藥物,以5.3億美元的歷史天價授權國際大廠。現在領軍的永笙-KY,在國內細胞新藥公司中勝出,讓他備受外界關注。

  • EECP非侵入性治療 改善心肌功能

    EECP非侵入性治療 改善心肌功能

     在台灣醫療界,非侵入性「藥物+物理」雙軌治療模式已逐步導入心血管疾病整合治療中,特別對於無法再接受侵入性手術者,或長期控制不佳患者,提供一條低風險、高生活品質的治療途徑。

  • 罕見腦瘤嬰獲新生!新技術可體外培養癌細胞 助攻標靶藥奏效

    罕見腦瘤嬰獲新生!新技術可體外培養癌細胞 助攻標靶藥奏效

    精準醫療成為癌症治療趨勢,癌症患者在尋找有效治療方案的過程中,傳統的基因檢測已不再是唯一的工具。「替身醫療」技術,可透過在體外培養腫瘤細胞,協助癌患者篩選潛力治療藥物。國內一名患有「嬰兒期大腦半球膠質瘤」的男嬰,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搭配替身醫療找出藥物,如今腫瘤持續獲得控制,已準備上幼兒園。

  • 腎臟病新契機!部桃攜手陽明交大 發現降低併發症「關鍵因素」

    腎臟病新契機!部桃攜手陽明交大 發現降低併發症「關鍵因素」

    衛福部桃園醫院泌尿外科醫師蔣智宏與陽明交大藥理所副教授張婷婷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慢性腎臟疾病血管併發症的治療上取得重大進展,團隊發現臨床上用於治療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藥物Febuxostat,在動物實驗上可以透過減少氧化壓力和發炎改善腎功能,也能透過提升血管生成機制和降低發炎來促進血管新生,增強了其作為慢性腎臟疾病患有血管併發症的臨床治療新契機。此項研究已於今年4月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 清明掃墓暈倒!家人機警CPR救回 48歲男外掛「心臟幫浦」保命

    清明掃墓暈倒!家人機警CPR救回 48歲男外掛「心臟幫浦」保命

    高雄1名48歲高姓男子,去年清明節期間前往掃墓,卻在過程中突然暈倒,幸由家人實施CPR急救並送醫成功保命,經送醫診斷為心臟衰竭,經藥物搭配新型「心臟幫浦」體外反搏EECP治療,成功恢復日常作息,醫院說明EECP為非侵入性治療,可加速部分心臟疾病康復,副作用低適應範圍廣,甚至勃起功能障礙也能藉助EECP改善。

  • 小細胞肺癌自主發電 惡化轉移主因

    小細胞肺癌自主發電 惡化轉移主因

     肺癌有「癌王」之稱,其中小細胞肺癌更是最難治療的癌症之一,惡性度高、轉移很快,確診時九成已擴散轉移,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台大醫院12日發表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解開小細胞肺癌如此凶惡是來自腫瘤的神經電氣活性,癌細胞能「自主發電」,若能予以「斷電」就能抑制惡化轉移。於今年2月12日線上刊登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